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和谈每有学术界巨擘从中调停。而近来被证实的两岸密使往来进行特殊的政治沟通之说,其中的关键人物南怀瑾也是名扬中外的国学大师。
他人虽隐居香港,但在两岸的知名度很高,弟子遍及港、澳、台的政商界。他集儒师、道师、哲学家、禅师、医师、武术大师于一身,堪称一代高人。
国学大师无所不精
精通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南怀瑾,今年82岁,被尊称为仅存的数位国学大师之一,他的著作数不胜数,有人说他一开口就可能写成一本书,这也许有点过誉。但他每演讲一次,演讲稿就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书籍。
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南怀瑾,来自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诸子百家经籍,少年时又练习拳术剑道等功夫。他不仅精通书法、易经天文,医术也了得。有一名年轻的哑巴,经南怀瑾治疗后,不久就会讲话,他一名弟子的肝病也是他治好的。
而最令人称奇的,便是他曾遍访名山大川,拜多位世外高人为师,学到了不传的法门。抗日期间,他曾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3年,潜心遍读大藏经,25岁时就悟道。27岁时,南怀瑾还远走西藏,钻研佛学密宗,并成为合格的密宗上师。离开西藏之后,他就到云南、四川一带讲学,直至抗战胜利后,就开始过着归隐闭关的清修生活,1949年远赴台湾定居。
著书立说广收弟子
到达台湾之后,南怀瑾开始埋首著书立说。1955年,他第一部著作面世,加上他到台湾文化和辅仁大学任教,不久便声名鹊起。
南怀瑾的著作,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将纷乱的道家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地论述。《论语别裁》一书,重新将儒家的高深学术思想,以深入浅出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进行诠释,大受当年的知识分子欢迎,几乎人手一册。
许多人更慕名拜他为师,其中更包括不少政经界名人。据说,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的一名儿子,年轻时品行顽劣,马老于是将儿子送到南怀瑾门下,希望他能得名师指点,重回正道。而亚洲电视行政总裁封小平也尊称南怀瑾为师父。
深居简出天天读书
南怀瑾40多岁时,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有感中国文化受到巨大破坏,于是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发扬中华文化。在蒋经国时代末期,南怀瑾因台湾政治因素旅居美国,后辗转到香港定居,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虽然在香港定居的南怀瑾非常低调,但慕名而来的访客络绎不绝。他对不同阶层来访的人都一视同仁,因此整天接待客人,直至深夜才能有时间看书。对南怀瑾而言,不可一日不读书,因为一天没有新的心得,这一天便白过了。
心怀统一充当密使
90年代,两岸接触逐渐频繁,南怀瑾开始返回家乡浙江,以他的名誉成立多个基金会,筹集到大量资金,进行多项建设,包括他家乡的金温铁路。还设立奖学金资助30多所大学,为研究黄河断流成立“参天水利工程研考会”等。
随着南怀瑾在大陆活动的增多,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他。由于南怀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便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他曾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维持海峡两岸秘密接触管道。
《海外星云》(2000年25期)
他人虽隐居香港,但在两岸的知名度很高,弟子遍及港、澳、台的政商界。他集儒师、道师、哲学家、禅师、医师、武术大师于一身,堪称一代高人。
国学大师无所不精
精通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南怀瑾,今年82岁,被尊称为仅存的数位国学大师之一,他的著作数不胜数,有人说他一开口就可能写成一本书,这也许有点过誉。但他每演讲一次,演讲稿就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书籍。
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南怀瑾,来自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诸子百家经籍,少年时又练习拳术剑道等功夫。他不仅精通书法、易经天文,医术也了得。有一名年轻的哑巴,经南怀瑾治疗后,不久就会讲话,他一名弟子的肝病也是他治好的。
而最令人称奇的,便是他曾遍访名山大川,拜多位世外高人为师,学到了不传的法门。抗日期间,他曾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3年,潜心遍读大藏经,25岁时就悟道。27岁时,南怀瑾还远走西藏,钻研佛学密宗,并成为合格的密宗上师。离开西藏之后,他就到云南、四川一带讲学,直至抗战胜利后,就开始过着归隐闭关的清修生活,1949年远赴台湾定居。
著书立说广收弟子
到达台湾之后,南怀瑾开始埋首著书立说。1955年,他第一部著作面世,加上他到台湾文化和辅仁大学任教,不久便声名鹊起。
南怀瑾的著作,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将纷乱的道家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地论述。《论语别裁》一书,重新将儒家的高深学术思想,以深入浅出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进行诠释,大受当年的知识分子欢迎,几乎人手一册。
许多人更慕名拜他为师,其中更包括不少政经界名人。据说,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的一名儿子,年轻时品行顽劣,马老于是将儿子送到南怀瑾门下,希望他能得名师指点,重回正道。而亚洲电视行政总裁封小平也尊称南怀瑾为师父。
深居简出天天读书
南怀瑾40多岁时,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有感中国文化受到巨大破坏,于是成立“东西精华协会”,发扬中华文化。在蒋经国时代末期,南怀瑾因台湾政治因素旅居美国,后辗转到香港定居,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虽然在香港定居的南怀瑾非常低调,但慕名而来的访客络绎不绝。他对不同阶层来访的人都一视同仁,因此整天接待客人,直至深夜才能有时间看书。对南怀瑾而言,不可一日不读书,因为一天没有新的心得,这一天便白过了。
心怀统一充当密使
90年代,两岸接触逐渐频繁,南怀瑾开始返回家乡浙江,以他的名誉成立多个基金会,筹集到大量资金,进行多项建设,包括他家乡的金温铁路。还设立奖学金资助30多所大学,为研究黄河断流成立“参天水利工程研考会”等。
随着南怀瑾在大陆活动的增多,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他。由于南怀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便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他曾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维持海峡两岸秘密接触管道。
《海外星云》(2000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