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造了四部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本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具体介绍莎士比亚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上的体现: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人文主义;性格
作者简介:赵静香(1991.11-),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人文主义的定义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古罗马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和奥卢斯.格里乌斯(Aulus Gellius)的著作中,与希腊文中的“Paidea”一词为对等词,有“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之意,也可以用于指代一种能促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制度。国内外对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均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
二、人文主义精神之于莎士比亚悲剧
莎士比亚所营造的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诠释就在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和冲突来表现悲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说,外部的悲剧冲突能够为更充分的描写主人公矛盾的内心情感和分裂的思想状态做铺垫。例如,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首先用戏剧的外部矛盾冲突来表现其人文主义思想。如在第一幕中,“不管在其余方面他们是如何圣洁……害得人声名狼藉”莎士比亚用独白来控诉封建王朝对哈姆雷特人性的摧残。但与此同时,莎士比亞更注重于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例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一个纯真的少年变得忧郁孤僻:他对父亲的托梦犹豫不决,认为偶遇的灵魂可能是含冤未雪的父亲,也可能是魔鬼的假扮,每日都迫使自己在信与不信中抉择;又如,哈姆雷特对他母亲乔特鲁德的态度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情感状态,母亲既是生养他的亲生母亲,可是她又如此寡廉鲜耻,轻易地投入谋杀丈夫的凶手的怀抱中。
从以上例子可知,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矛盾行动是由于其性格产生的。这也是莎士比亚笔下悲剧的经典之处:逐渐由命运主宰一切造成的悲剧转变为由人类自身性格而引发的悲剧。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质上是人与未知力的斗争,与其不同,人类自身的性格悲剧则是一个人性格不同层面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而莎士比亚正是用戏剧中的人物来传达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展示人性的这种层次性与矛盾性,进而塑造性格产生悲剧的经典。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围绕着复仇主线,主人公哈姆雷特通过戏剧得知父亲被谋杀的实情后,决定杀死其叔父克劳狄斯为父报仇,但最终却又放弃了,“那么我乘他正在洗心赎罪并且最宜于受死的时候把他杀死……永世不得翻身。”这段独白解释了推迟“杀死”仇人的宗教性原因:祈祷时杀他会让他升入天国。但真正的原因来自于哈姆雷特的内心或潜意识中的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这种人性意识造成了他在复仇过程中各种的内心矛盾。
三、结论
本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具体介绍莎士比亚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性格决定命运。这创造性地将悲剧冲突由命运主导的外部形式的冲突发展为人类主导的个人内心的冲突模式,而正是这种“倾向人性”的悲剧模式以及对人性内心的关注与发掘才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潮中的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
参考文献:
[1]蒋成勇. 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从古希腊到18世纪[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莎士比亚. 梁实秋译.奥赛罗[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3]徐克勤. 莎士比亚历史剧初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5): 78p-81p.
[4]Anne Rider. Shakespeare Criticism[M]. Oxford: Oxford Press, 1956.
[5]P.E.Easterling. Greek Traged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人文主义;性格
作者简介:赵静香(1991.11-),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人文主义的定义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古罗马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和奥卢斯.格里乌斯(Aulus Gellius)的著作中,与希腊文中的“Paidea”一词为对等词,有“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之意,也可以用于指代一种能促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制度。国内外对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均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
二、人文主义精神之于莎士比亚悲剧
莎士比亚所营造的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诠释就在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和冲突来表现悲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说,外部的悲剧冲突能够为更充分的描写主人公矛盾的内心情感和分裂的思想状态做铺垫。例如,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首先用戏剧的外部矛盾冲突来表现其人文主义思想。如在第一幕中,“不管在其余方面他们是如何圣洁……害得人声名狼藉”莎士比亚用独白来控诉封建王朝对哈姆雷特人性的摧残。但与此同时,莎士比亞更注重于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例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一个纯真的少年变得忧郁孤僻:他对父亲的托梦犹豫不决,认为偶遇的灵魂可能是含冤未雪的父亲,也可能是魔鬼的假扮,每日都迫使自己在信与不信中抉择;又如,哈姆雷特对他母亲乔特鲁德的态度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情感状态,母亲既是生养他的亲生母亲,可是她又如此寡廉鲜耻,轻易地投入谋杀丈夫的凶手的怀抱中。
从以上例子可知,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矛盾行动是由于其性格产生的。这也是莎士比亚笔下悲剧的经典之处:逐渐由命运主宰一切造成的悲剧转变为由人类自身性格而引发的悲剧。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质上是人与未知力的斗争,与其不同,人类自身的性格悲剧则是一个人性格不同层面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而莎士比亚正是用戏剧中的人物来传达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展示人性的这种层次性与矛盾性,进而塑造性格产生悲剧的经典。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围绕着复仇主线,主人公哈姆雷特通过戏剧得知父亲被谋杀的实情后,决定杀死其叔父克劳狄斯为父报仇,但最终却又放弃了,“那么我乘他正在洗心赎罪并且最宜于受死的时候把他杀死……永世不得翻身。”这段独白解释了推迟“杀死”仇人的宗教性原因:祈祷时杀他会让他升入天国。但真正的原因来自于哈姆雷特的内心或潜意识中的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这种人性意识造成了他在复仇过程中各种的内心矛盾。
三、结论
本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具体介绍莎士比亚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性格决定命运。这创造性地将悲剧冲突由命运主导的外部形式的冲突发展为人类主导的个人内心的冲突模式,而正是这种“倾向人性”的悲剧模式以及对人性内心的关注与发掘才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潮中的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
参考文献:
[1]蒋成勇. 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从古希腊到18世纪[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莎士比亚. 梁实秋译.奥赛罗[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3]徐克勤. 莎士比亚历史剧初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5): 78p-81p.
[4]Anne Rider. Shakespeare Criticism[M]. Oxford: Oxford Press, 1956.
[5]P.E.Easterling. Greek Traged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