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将更多体现在品性和情感方面,而良好品性的塑造有赖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所以人格教育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在2012年从地处偏远的云溪山沟整体搬迁进城后,面对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无奈,面对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整体搬迁进城后的厚望,新学校应该用什么来回报社会?用什么来展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局面?学校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成立《弟子规教育》课题组,在全校三个年级中分专题开展《弟子规》教育,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刻意命名了“弟子规”广场,将《弟子规》内容镌刻在广场的石碑上,让学生天天能看到《弟子规》的内容,让《弟子规》的内容入脑入心。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论语·为政》中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未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长辈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动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我校的《弟子规》教育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作为子女,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怛,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在开展《弟子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受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提出劝谏。这样,即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会大发雷霆。此外,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怡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品格,其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重兄长,要做到兄友弟恭,以情谊为重。在开展《弟子规》教育过程中,针对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系独生子女的情况,我们将兄弟相处引申为和同学相处;将对待父母的态度,引申为对待父母、对待老师的态度。
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社会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
《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的理念,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侫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通过内在人格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我校通过诚信主题班会竞赛、征文比赛,诚信考场申报制度、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唤起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他们讲诚信,守信用,完善人格。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然而,在今天的中学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学生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并持之以恒;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弟子规》指出:“晨必盥,兼漱知,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第三,要求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造富有教养的品格,培养内外兼修的儒雅学生,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90后的独生子女更是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大都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容易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让步,有的甚至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或因过度的心理提防或因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抑或过于自负,而导致不愿与人交往,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会与人交往。《弟子规》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为人之道。
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异,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
真诚合作,友好竞争 《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忘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意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情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相互了解、信任、倾诉、交往。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大力倡导“公平、公正、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己立立人,行为文明 有的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的需要和利益,过分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利益与处境。《弟子规》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少。将加人,先向己,己不欲,即速己,思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思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我校在2012年从地处偏远的云溪山沟整体搬迁进城后,面对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无奈,面对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整体搬迁进城后的厚望,新学校应该用什么来回报社会?用什么来展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局面?学校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成立《弟子规教育》课题组,在全校三个年级中分专题开展《弟子规》教育,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刻意命名了“弟子规”广场,将《弟子规》内容镌刻在广场的石碑上,让学生天天能看到《弟子规》的内容,让《弟子规》的内容入脑入心。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论语·为政》中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未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长辈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动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我校的《弟子规》教育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作为子女,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怛,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在开展《弟子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受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提出劝谏。这样,即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会大发雷霆。此外,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怡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品格,其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重兄长,要做到兄友弟恭,以情谊为重。在开展《弟子规》教育过程中,针对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系独生子女的情况,我们将兄弟相处引申为和同学相处;将对待父母的态度,引申为对待父母、对待老师的态度。
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社会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
《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的理念,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侫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通过内在人格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我校通过诚信主题班会竞赛、征文比赛,诚信考场申报制度、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唤起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他们讲诚信,守信用,完善人格。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然而,在今天的中学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学生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并持之以恒;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弟子规》指出:“晨必盥,兼漱知,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第三,要求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造富有教养的品格,培养内外兼修的儒雅学生,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90后的独生子女更是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大都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容易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让步,有的甚至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或因过度的心理提防或因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抑或过于自负,而导致不愿与人交往,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会与人交往。《弟子规》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为人之道。
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异,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
真诚合作,友好竞争 《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忘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意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情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相互了解、信任、倾诉、交往。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大力倡导“公平、公正、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己立立人,行为文明 有的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的需要和利益,过分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利益与处境。《弟子规》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少。将加人,先向己,己不欲,即速己,思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思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