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名校网络公开课在网上盛行。网络公开课极大的满足了各种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者应该把握网络公开课的特点,有效的利用公开课进行学习,充分的发挥网络公开课的作用。
关键词 公开课 网络 学习
一、引言
从2010年初开始,一股开放课热潮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网络公开课的兴起,给中国年轻一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教育机会。没能进入名校的在校大学生们可以体验世界一流名师的课堂教学;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士能够通过网络公开课进一步学习和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增值;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士,也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思考行为的能力。网络公开课是一项长期的、惠及全民的教育工程,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给教育系统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合理的利用网络公开课学习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网络公开课的使用
1、利用网络公开课了解一流大学教育模式
学知识并不是听这些课程的最主要目的,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主要是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学习他们自由思考的批判精神,而不用太较真里面的内容。了解他们上课的氛围、同学间的讨论,教授的启发才是最重要的。2008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正式成立,全球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入联盟。如今,欧美的高校已经把免费传播公开课当做一种时尚,分门别类的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大方地摆在学校的官网上,供大家分享。
在名校课堂中,教授和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合作与激励者。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中西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中国教育以灌输为主,而西方的教育则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国外的大学教育充满了主动学习的精神,这些在网上公开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利用网络公开课拓宽视野
这些网络课程虽然不同于真实的课堂教学,但是能够让学习者开阔视野。网络公开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博,学习者可以按需观看不同学科的课程,可以极大的拓宽视野。但是学习者在观看网络课程的同时,不要仅仅是被动的听教授的讲解,要学会提出质疑,不要全盘接受教授的观点。另外,建议在看网络课程的同时,最好能找到这门课程的大纲,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外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写作相关论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数百所高校加盟、上千名名师参与、数万门课程或知识模式开放。学生将能够借助于网络公开课,拓宽自己的视野,提交学习能力。
3、利用网络公开课提高英语水平
观看网络公开课是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很好的途径。特别是人文类的课程对英语学习而言非常的适合。这些课程对学习者词汇、听力、语感的提高都很有好处,因为教授虽然很多时候使用学术语言,但是他们的讲解通常是深入浅出,让学习者能非常深刻的记忆这些语言。这些网络课程大多都带中英文字幕,学习者可以反复观看,甚至是跟读。
公开课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国际高校课程,对于英语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在利用这些外语公开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补充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对英语的听说能力也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把这些网络课程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因为公开课的主题和学生学习的课题很多时候具有关联性。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程结合英语课堂主题,让学生观看、记录、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各项英语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三、网络公开课的局限性
网络公开课能够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网络公开课也招来了很多的质疑。其中一种批评是认为远程教育忽略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学习者只能被动的观看,而不能和课堂中的大师对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教学中,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学生和教授激烈交锋,所以师生互动是网络教学的一个局限,但这种局限不是绝对的,不宜夸大。
网络公开课的另外一个局限在于缺乏传统大学中的社会氛围,学习者没有办法体验传统大学的社区生活、社团活动等等。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学习社区,学生们在这种社区中培养种种社会能力。这样的人生大课堂,是网络所无法复制的。
另外,中国高校的开放意识相对于国外高校还是略显不足,我们也应该学习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观念上的局限势必会制约我国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越来越流行的网络公开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网络公开课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各个名校的不同学科的课程,充分的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但是只有对公开课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够发挥网络公开课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弗莱德·穆德.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终身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7(8).
[2]章飞.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3]葛世刚,岳静.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管理探索[J].教育研究,2012.
[4]丁汀.高校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关键词 公开课 网络 学习
一、引言
从2010年初开始,一股开放课热潮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网络公开课的兴起,给中国年轻一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教育机会。没能进入名校的在校大学生们可以体验世界一流名师的课堂教学;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士能够通过网络公开课进一步学习和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增值;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人士,也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思考行为的能力。网络公开课是一项长期的、惠及全民的教育工程,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给教育系统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合理的利用网络公开课学习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网络公开课的使用
1、利用网络公开课了解一流大学教育模式
学知识并不是听这些课程的最主要目的,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主要是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学习他们自由思考的批判精神,而不用太较真里面的内容。了解他们上课的氛围、同学间的讨论,教授的启发才是最重要的。2008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正式成立,全球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入联盟。如今,欧美的高校已经把免费传播公开课当做一种时尚,分门别类的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大方地摆在学校的官网上,供大家分享。
在名校课堂中,教授和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合作与激励者。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中西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中国教育以灌输为主,而西方的教育则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国外的大学教育充满了主动学习的精神,这些在网上公开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利用网络公开课拓宽视野
这些网络课程虽然不同于真实的课堂教学,但是能够让学习者开阔视野。网络公开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博,学习者可以按需观看不同学科的课程,可以极大的拓宽视野。但是学习者在观看网络课程的同时,不要仅仅是被动的听教授的讲解,要学会提出质疑,不要全盘接受教授的观点。另外,建议在看网络课程的同时,最好能找到这门课程的大纲,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外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写作相关论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数百所高校加盟、上千名名师参与、数万门课程或知识模式开放。学生将能够借助于网络公开课,拓宽自己的视野,提交学习能力。
3、利用网络公开课提高英语水平
观看网络公开课是提高英语听说水平的很好的途径。特别是人文类的课程对英语学习而言非常的适合。这些课程对学习者词汇、听力、语感的提高都很有好处,因为教授虽然很多时候使用学术语言,但是他们的讲解通常是深入浅出,让学习者能非常深刻的记忆这些语言。这些网络课程大多都带中英文字幕,学习者可以反复观看,甚至是跟读。
公开课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国际高校课程,对于英语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在利用这些外语公开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补充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对英语的听说能力也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把这些网络课程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因为公开课的主题和学生学习的课题很多时候具有关联性。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程结合英语课堂主题,让学生观看、记录、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各项英语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三、网络公开课的局限性
网络公开课能够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网络公开课也招来了很多的质疑。其中一种批评是认为远程教育忽略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学习者只能被动的观看,而不能和课堂中的大师对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教学中,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各异的学生和教授激烈交锋,所以师生互动是网络教学的一个局限,但这种局限不是绝对的,不宜夸大。
网络公开课的另外一个局限在于缺乏传统大学中的社会氛围,学习者没有办法体验传统大学的社区生活、社团活动等等。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学习社区,学生们在这种社区中培养种种社会能力。这样的人生大课堂,是网络所无法复制的。
另外,中国高校的开放意识相对于国外高校还是略显不足,我们也应该学习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观念上的局限势必会制约我国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越来越流行的网络公开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网络公开课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各个名校的不同学科的课程,充分的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但是只有对公开课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够发挥网络公开课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弗莱德·穆德.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终身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7(8).
[2]章飞.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3]葛世刚,岳静.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管理探索[J].教育研究,2012.
[4]丁汀.高校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