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目前汕头市潮南区新农村建设出现的计划延期、资源分配不均、环境破坏等系列现实情况,在充分探究生态文明思想后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更好推动汕头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汕头市潮南区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汕头市潮南区
潮南区的开放时间较早,至今已有30多年的开放发展历史,发展成效斐然。可是,潮南区传统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很多环境和社会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潮南区经济的可持續发展。现实的重重压力也迫使潮南区当局正视经济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工作,并积极推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改善潮南区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战略基点。潮南区政府也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指导广东省时,也对潮南区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等具体要求。
一、汕头市潮南区新农村发展情况概述
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党的相关指示,潮南区于2006年正式提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意见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行政村于2008年全面普及宽带互联网;农村公路改建工作于2009年实现了预计在2010年的公路改建目标;行政村于2010年实现农村的整体改建,成功改建公厕101万户,创建5000多个文化主题广场、1.2万家的农家书舍和1.6万个城乡社区文化馆;行政村截止2012年共处理1645.5万农村居民和109万师生的安全供水问题,农村居民人均净收益实现10542元,城乡收入比缩至2.87:1;实现扶贫开发“双到”目标,贫困户年人均净收益为7028元;整体落实卫生环境改善等公共项目;保障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养老和医疗保障;共计376万农民接受了专业教育和培训,让603万人成功从农民转移到其他职业;共创建2720km生态景观林,实现23.3万hm2的森林碳汇项目。新农村规划使农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推动了潮南区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朝着更加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汕头市潮南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一)协调城乡发展的管理模式未能及时更新
毫无疑问,广东省的新农村规划和基建工作都有明显突破。但是总的来说,城乡规划依旧比较落后,具体体现为: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及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城乡发展缺乏紧密联系,造成资源等的不必要浪费,很多农村地区未能从环境问题上实现本质突破,严重影响了珠三角及东西两侧和广东省山区等地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也极易引发农村地区的矛盾纠纷等事件,破坏农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稳定局面。
(二)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且配置不合理
潮南区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式经营著称,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等的发展过于急切,也没有提前做好详细准备,使得产业发展过于重视发展速度,造成资源等的严重浪费,极大地摧残了生态环境。潮南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压力下也出现了新的瓶颈: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空心化、环境污染等都大大降低了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环境质量下降,治理难度大
汕头市潮南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高度重视环境污染和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高成本、高能耗等生产和发展模式并未实现本质改变。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现实问题使得政府必须正确对待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大气、噪音等在内的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潮南区特别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同时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也严重超标,农村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转移区,农村环境和生态面临巨大挑战。加上农村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村环境污染范围广,污染地多,难以统一整治。部分管理层也缺乏长期发展的大局观念,对企业的发展监管力度不强,也引发了不少环境问题。
(四)社会管理能力偏低
社会公众管理能力不强是创建新农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是缺乏完善科学的农村经济体系,管理模式落后,造成管理费用普遍偏高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的矛盾局面;管理范围相对有限,对部分外来务工者缺乏完善的安置机制,他们在教育等方面的合法利益无法有效捍卫和申诉,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纠纷等;同时村民的直接选举程序的不规范也使得一些村干部因为某种现实需要成为村委会成员,进而影响其他村民甚至整个农村长期利益,破坏社会秩序。
(五)农民缺乏强烈的环保观念
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没有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观念,造成对空气、水、林木等环境的破坏,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和农民健康无法有效保障。尽管创建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和其他方面的改进,但总体看来,管理层到农民等都没有强烈的环境保护观念,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也很少特别开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培训或教育活动,农村环保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和开展。同时,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一些农民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焚烧秸秆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村环境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
三、汕头市潮南区创建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议
(一)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积极推进绿色经济
创建美丽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提倡绿色经济。首先是号召广大农民响应绿色农业发展浪潮,结合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如休闲农业等在内的服务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村镇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和促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体系。另外,农业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现代高科技的农业科技,推动创新型农业的发展,通过定期的教育培育掌握最新农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新型农业人才,重视对农产品全过程的安全监督和检查,确保产品品质,通过专门的法规条例规范农业生产;重视对农业基建工作的持续开展,涉及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化鱼塘等在内的水产养殖产业的优化改造。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是增强农村环境保护强度,落实相关的变化规划,创建相关的责任问题体系。事先对本地的发展现状、优势产业等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制定合理新农村创建方案,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重视生态文明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及时有效处理,落实污染责任人问责机制,减少不良的农村建设行为,尤其是对养殖场废弃物排放量的管控,尽量使用清洁污染小的有机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管理者要有战略意识,持续推进生态林建设工作,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建绿色发展观念,创建综合型宜居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新农村以一举新农村为依托。新农村建设期间,相关人员要有长远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地的独特资源进行合理定位,提前制定最优的建设计划,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主动响应“万村百镇”的政策,有步骤、有计划地整合土地等相关资源;农村基建工作也要对应进行,重视对道路、水源、在线通讯等基础生产生活资料的构建,使农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基础建设服务;推动乡村和城市的交通、通讯设施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持续做好农村电网工作的完善及水源保护等工作,推动农村基本信息传输更加自由顺畅,鼓励农民逐步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转移到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上,减少农村资源浪费和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农村卫生方面也要格外重视,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努力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医疗等事关人民生活幸福的工作上绝不能有片刻放松,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定期开展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教育培训,加快创建文化主体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全面提升农村人民综合素养创建一个轻松、浓厚的文化学习环境;政府要重视对利于城乡居民日常休閑放松的娱乐设施创建工作,不断推动生态林等工作的落实。
(四)强化农民主人翁观念,倡导生态文明新思想新理念
只有农民明确自己才是农村管理的主人,才能更好推动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具体有以下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从事更多低污染、低能耗、高收益的工作,如服务业等,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努力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让农民意识到不合理资源使用的危害性后果,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同时要重视新媒体网络等科技的应用,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的传播,使得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定期的教育宣讲会等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观念,加强农民绿色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府要积极扶持新农村建设,适当增加相关的公共设施投入,鼓励农民在休闲之余,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行为,多多参与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另外,政府也要重视引导农民更多关注物质之外的休闲、文化消费等活动,增强辨别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追求更有品质的新生活。
(五)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引进新型管理思想
实现美丽乡村的关键往往依靠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和高效的新农村管理能力。必须明确一味地浪费资源只能赢得短期的经济收益,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思想,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通过环境保护相关条例规范生产者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落实和推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创新相关的管理条例,确保村民也能顺利参与到相关的经济决策中,实现最优管理;要注意加快农村管理机制变革的步伐,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和管理等工作的公开透明,实现全民监督;提前做好相关问题的预期解决方案,便于在出现紧急问题时最快处理问题,维持农村社会正常秩序;最后在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时,也要重视社会管理这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昝映辉,冯涛.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房地产业,2015,(Z2).
[2]王娟芬,刘涛.苏南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回顾与反思[J].山西建筑,2015,(33).
[3]张平,文梦宇.浅谈“美好乡村规划”——以安徽地区新农村规划为例[J].城市地理,2017,(04).
作者单位:
潮南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汕头市潮南区
潮南区的开放时间较早,至今已有30多年的开放发展历史,发展成效斐然。可是,潮南区传统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很多环境和社会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潮南区经济的可持續发展。现实的重重压力也迫使潮南区当局正视经济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工作,并积极推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改善潮南区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战略基点。潮南区政府也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指导广东省时,也对潮南区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等具体要求。
一、汕头市潮南区新农村发展情况概述
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党的相关指示,潮南区于2006年正式提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意见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行政村于2008年全面普及宽带互联网;农村公路改建工作于2009年实现了预计在2010年的公路改建目标;行政村于2010年实现农村的整体改建,成功改建公厕101万户,创建5000多个文化主题广场、1.2万家的农家书舍和1.6万个城乡社区文化馆;行政村截止2012年共处理1645.5万农村居民和109万师生的安全供水问题,农村居民人均净收益实现10542元,城乡收入比缩至2.87:1;实现扶贫开发“双到”目标,贫困户年人均净收益为7028元;整体落实卫生环境改善等公共项目;保障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养老和医疗保障;共计376万农民接受了专业教育和培训,让603万人成功从农民转移到其他职业;共创建2720km生态景观林,实现23.3万hm2的森林碳汇项目。新农村规划使农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推动了潮南区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朝着更加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汕头市潮南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一)协调城乡发展的管理模式未能及时更新
毫无疑问,广东省的新农村规划和基建工作都有明显突破。但是总的来说,城乡规划依旧比较落后,具体体现为: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及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城乡发展缺乏紧密联系,造成资源等的不必要浪费,很多农村地区未能从环境问题上实现本质突破,严重影响了珠三角及东西两侧和广东省山区等地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也极易引发农村地区的矛盾纠纷等事件,破坏农民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稳定局面。
(二)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且配置不合理
潮南区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式经营著称,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等的发展过于急切,也没有提前做好详细准备,使得产业发展过于重视发展速度,造成资源等的严重浪费,极大地摧残了生态环境。潮南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压力下也出现了新的瓶颈: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空心化、环境污染等都大大降低了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环境质量下降,治理难度大
汕头市潮南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高度重视环境污染和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高成本、高能耗等生产和发展模式并未实现本质改变。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现实问题使得政府必须正确对待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大气、噪音等在内的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潮南区特别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同时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也严重超标,农村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转移区,农村环境和生态面临巨大挑战。加上农村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村环境污染范围广,污染地多,难以统一整治。部分管理层也缺乏长期发展的大局观念,对企业的发展监管力度不强,也引发了不少环境问题。
(四)社会管理能力偏低
社会公众管理能力不强是创建新农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是缺乏完善科学的农村经济体系,管理模式落后,造成管理费用普遍偏高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的矛盾局面;管理范围相对有限,对部分外来务工者缺乏完善的安置机制,他们在教育等方面的合法利益无法有效捍卫和申诉,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纠纷等;同时村民的直接选举程序的不规范也使得一些村干部因为某种现实需要成为村委会成员,进而影响其他村民甚至整个农村长期利益,破坏社会秩序。
(五)农民缺乏强烈的环保观念
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没有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观念,造成对空气、水、林木等环境的破坏,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和农民健康无法有效保障。尽管创建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和其他方面的改进,但总体看来,管理层到农民等都没有强烈的环境保护观念,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也很少特别开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培训或教育活动,农村环保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和开展。同时,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一些农民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焚烧秸秆等现象屡见不鲜,农村环境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
三、汕头市潮南区创建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议
(一)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积极推进绿色经济
创建美丽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提倡绿色经济。首先是号召广大农民响应绿色农业发展浪潮,结合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如休闲农业等在内的服务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村镇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和促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体系。另外,农业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现代高科技的农业科技,推动创新型农业的发展,通过定期的教育培育掌握最新农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新型农业人才,重视对农产品全过程的安全监督和检查,确保产品品质,通过专门的法规条例规范农业生产;重视对农业基建工作的持续开展,涉及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创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化鱼塘等在内的水产养殖产业的优化改造。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是增强农村环境保护强度,落实相关的变化规划,创建相关的责任问题体系。事先对本地的发展现状、优势产业等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制定合理新农村创建方案,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重视生态文明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及时有效处理,落实污染责任人问责机制,减少不良的农村建设行为,尤其是对养殖场废弃物排放量的管控,尽量使用清洁污染小的有机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管理者要有战略意识,持续推进生态林建设工作,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建绿色发展观念,创建综合型宜居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新农村以一举新农村为依托。新农村建设期间,相关人员要有长远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地的独特资源进行合理定位,提前制定最优的建设计划,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主动响应“万村百镇”的政策,有步骤、有计划地整合土地等相关资源;农村基建工作也要对应进行,重视对道路、水源、在线通讯等基础生产生活资料的构建,使农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基础建设服务;推动乡村和城市的交通、通讯设施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持续做好农村电网工作的完善及水源保护等工作,推动农村基本信息传输更加自由顺畅,鼓励农民逐步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转移到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上,减少农村资源浪费和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农村卫生方面也要格外重视,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努力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医疗等事关人民生活幸福的工作上绝不能有片刻放松,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定期开展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教育培训,加快创建文化主体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全面提升农村人民综合素养创建一个轻松、浓厚的文化学习环境;政府要重视对利于城乡居民日常休閑放松的娱乐设施创建工作,不断推动生态林等工作的落实。
(四)强化农民主人翁观念,倡导生态文明新思想新理念
只有农民明确自己才是农村管理的主人,才能更好推动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具体有以下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从事更多低污染、低能耗、高收益的工作,如服务业等,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努力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让农民意识到不合理资源使用的危害性后果,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同时要重视新媒体网络等科技的应用,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的传播,使得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定期的教育宣讲会等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观念,加强农民绿色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府要积极扶持新农村建设,适当增加相关的公共设施投入,鼓励农民在休闲之余,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行为,多多参与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另外,政府也要重视引导农民更多关注物质之外的休闲、文化消费等活动,增强辨别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追求更有品质的新生活。
(五)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引进新型管理思想
实现美丽乡村的关键往往依靠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和高效的新农村管理能力。必须明确一味地浪费资源只能赢得短期的经济收益,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思想,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通过环境保护相关条例规范生产者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落实和推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创新相关的管理条例,确保村民也能顺利参与到相关的经济决策中,实现最优管理;要注意加快农村管理机制变革的步伐,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和管理等工作的公开透明,实现全民监督;提前做好相关问题的预期解决方案,便于在出现紧急问题时最快处理问题,维持农村社会正常秩序;最后在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时,也要重视社会管理这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昝映辉,冯涛.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房地产业,2015,(Z2).
[2]王娟芬,刘涛.苏南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回顾与反思[J].山西建筑,2015,(33).
[3]张平,文梦宇.浅谈“美好乡村规划”——以安徽地区新农村规划为例[J].城市地理,2017,(04).
作者单位:
潮南区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