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交响,金撞而玉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   1971年3月生,浙江杭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攻读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博士,导师为章祖安教授,2006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论文有:《董其昌、黄道周书法之比较》、《黄山谷草书形式及其意义》、《闺阁才情、豪宕出之——简谈现当代女书家作品中的丈夫气》、《陆维钊书法艺术论》(专著)等。编辑出版有《汉曹全碑及其笔法》、《张黑女墓志及其笔法》、《金 手写钢笔、毛笔字帖》、《王羲之书法选集》、《颜真卿书法选集》、《历代小楷名作精选》(四卷册)、《中国历代书法名作·楷书卷》等十余种。参与编写《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中国书法大典》。
  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级展览,曾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二等奖、全浙书法大赛金奖、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等。
  
  中国美院书法博士金琤,博士导师是章祖安先生,博士论文是研究陆维钊先生的,而其书风出入碑帖之间,具有名门正派风范。
  先师孙正和尝问艺于陆维钊先生,陆先生谓正和师:“你刻印可以走楷书入印一路,这是别人未走过的路,困难多,但也容易走出来”。后,正和师穷十年之功,溶隶、楷于印,许是近现代第一人。陆维钊先生晚年书画如横刀立马,气势非凡,自认霸气重,故其用印多隽秀严整,正是出自正和师之手。
  金琤的导师章祖安先生,是陆维钊先生嫡传弟子,正和师亦是相熟,曾说起章先生文武双全,文不仅是书法大家,更能诵红楼,武术则亦有造诣,可列入高手一列。后亲听章先生说,虽年事已高,但寻常七八个后生还是不能近我身的。
  师门和陆门源远流长,因此不免有了亲切之感,又感于金琤老师碑帖融合的研究,极欲探一究竟。于是在三月的一个午后,去了转塘,在蓝天白云、美树碧草之间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和金琤老师有了一次愉悦的对话。
  陈耘文:您好,金老师,您和您的先生白砥老师,均是书法博士,这样一对伉俪,放在全国也是仅有,已经成了书坛的一段佳话。今天,能不能介绍一下您学习书法的经历?
  金  :在我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我的父亲,他是我的启蒙老师;白砥老师,是生活伴侣,亦是同门师兄,影响了我的艺术审美;我的博士生导师章祖安老师,他不仅促成了我书法专业上的进步,还让我学会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会写一手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送我进少年宫书法班学习,一直学到初二功课紧张之时。但之后空余时间,硬笔毛笔仍练习不辍。由于我比较认真,得到了老师的很多鼓励。
  考大学时,我身边的人建议我考美院。也没有过多时间准备,一切都是幸运,没想到会顺利考上中国画系书法专业。当时一个班是五人,班主任是祝遂之老师。
  大一那年,我就认识了白老师,其时他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大学四年毕业后我留校,分配在美院成教学院,主要工作是负责书法进修等工作。 白老师读完研究生后,去了上海,我们分处两地,他96年回杭州读博士我们才真正在一起。我们其实特别简单,都有各自的空间。以前经常看他写字,他的沉厚,对字形变化的把握,都与常人迥然不同。书写时,所传达的时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
  差不多十年,我一直在成教部,后来“成教”改为“继续教育”,期间我读了美术史论的研究生。2002年调到了设计基础部,这一年,考了章老师的博士。06年,博士毕业,一直在专业基础教学部。
  陈耘文:金老师,您的书法风格在你读本科,读研,读博的各个阶段有什么不同?
  金  :读本科的时候,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明清一路,如黄道周的小楷、倪元璐的行书。大学毕业到了成教部以后,要上很多课,每天面对很多学生,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思考得特别多,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中国美院的教学比较注重二王帖学的探究,因此当时我更多思考的是王字,草书一类。我还写过一段时间黄庭坚,历史上文徵明、沈周对黄庭坚都很推崇。他是一个更多偏向理性的人,不似苏东坡天真烂漫。他对草书形式很讲究,一直在寻找一种规律。
  倪元璐是我持续喜欢的,他的行草书厚重、扎实,而形简洁,是其他书家少有的,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直特别喜欢和迷恋。相比之下,王铎、傅山的字可能比较连绵、潇洒,但不够回味。我最近在看沙孟海先生的字,感觉外形是沙老的,但内在也能看到倪元璐的影子,如字形的关系等。尽管沙老对黄道周赞赏更多,字里似更多倪元璐的元素。
  读博士以后,感受到了章祖安老师对陆维钊先生的推崇。陆先生的作品我一直在看,但真正关注是由于写博士论文。这个关注的方向,也不是我特意去寻,是很有机缘的。其时,博士论文课题一直定不下来。章老师说,我看你的字里,有陆先生的那么一点影子。有了这个启发以后,我就找到了方向,于是开始去做研究,随着一步步深入,逐渐对陆先生的书风,包括对碑学,有了更多的注意。现在我给学生讲课,也往往从碑开始,从汉隶、魏碑讲起,再进入其他。我觉得汉代气象,魏晋风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精神。尽管魏晋以后,到明清之前,书写在技法上更成熟,风格也更多变,但从根本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还是在汉魏时期,尤其是碑所体现的厚重、质朴之风骨。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思考以后,我就系统地去看碑,重新拿出了《瘗鹤铭》等。《瘗鹤铭》,黄庭坚也很推崇,赞之为“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虽然字很少,但给人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似有气息扑面而来,让你心里有一种震撼。还有《石门铭》、《张猛龙碑》,李叔同、陆维钊都很推崇这两种碑。陆先生写过四条屏,临《石门铭》、《爨龙颜》、《爨宝子》、《张猛龙》,几乎是在同期写的,虽是临写,但有他自己的创作。魏碑与隶书也成为我现在时时临仿的对象,但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专心写字的时间太少。
  我在博士论文中提到陆先生是在消化碑的意味。陆先生学碑,学碑的意味,不从形上模仿,他的变化,含合了他自己的运笔感受,包括改造成行草化的追求。他学碑是追求其活性,他学帖是取其精到、准确。他确是把碑写活了。
  陈耘文: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帖是帖,碑是碑,两者很难融到一起?请说说您的理解。
  金  :如果说在清代中后期,碑学重新焕发生命,那个时期这种说法可能成立。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创作,绝大部分书家走了碑帖融合的道路,而不是帖是帖,碑是碑。即便是康有为,这样的碑学大家,他在行草书中也在努力地消化帖,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他从小浸淫帖学,加之后来对颜真卿书法的揣摩,使他的笔端自然具备帖的环转、连贯的素质。
  在我看来,碑帖之间本来就没有一条鸿沟。碑帖只不过在发展实践中,带有一个时代不同的面貌,并非是水火不能容,对立的。
  陆维钊先生书法上的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这一块,他写帖很纯粹,写碑很地道,又融入了他自我面貌。由于关注特别多,因此我自己在写字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受到陆先生的影响。并对大字小字,对碑和帖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观照。
  我在想,大家平时一提起碑,就会联想到视觉形式感,作品都是大张的。那么,有没有必要写这么大?《龙门二十品》有这么大吗?其他的,包括《爨宝子》有这么大吗?现在认为碑就是大,就是奇,就是张扬,其实碑也是很有内涵的,也可以写得很小,也可以写得很有味道。
  陈耘文:写大和写小,关系到一个运笔的发挥问题。写太小了,是不是会受到局限,或者说束缚?
  金  :这要看个人的理解和书写的习惯。我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曹全碑》。有一天我看伊秉绶的字,发现里面有很多《曹全碑》的感觉,而且是把《曹全碑》和《张迁碑》做了一个融合,其中线条的弹性完全是从《曹全碑》里来的。线条的弹性我以前也是很漠视的。通过《曹全碑》看伊秉绶,你觉得伊秉绶的作品很大,比如一些大的对联,那些粗长的线条与曼妙的短线,无不得自《曹全碑》厚与灵的启发,而伊秉绶也有扇面,和其他很多雅致的小行书,大小只是外在形式而已,也就是说碑不是非得写那么大,也可以写得很小。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陆维钊先生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写得很小,但完全是碑,而且这个碑的里面,《张猛龙》的感觉特别多。
  我觉得小、大不是关键,关键是碑帖如何融合的问题,小的可以融合,大的也要融合。其中需要长期熟练地磨砺、方能出神入化。
  
  正是由于金琤老师广泛地涉猎了历代书法名作,尤其倾心于二王、宋四家、黄道周、倪元璐、赵之谦书风,加上名师指点,和自己的不断思考,形成了她“不偏碑帖,与古为徒,追求雅致清润、奇正相生的书风”。
  在采访最后,编者问了金琤老师一个很俗的问题,您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人和事。金老师稍作沉思,说道:“最难忘的人是导师章祖安先生,他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对小细节的要求很高。我们本科上课时,遇到章老师的课是从不敢迟到的,他总是提早到课堂正襟危坐等学生,到了时间就把教室门关上,迟到的学生只能站在门外自责。平常做事总怕他批评我做事不精密,因此在他面前从不敢疏忽。”
  以“精密”作为标准要求学生,这样的导师,自然令人动容。金琤老师说,有一次看章老师整理自己的作品,慢慢的一张一张,一点一点,叠得整整齐齐,再用纸包裹严整,看似小小的动作,其中却蕴涵了极其深刻的道理。老先生做事认真,坚持不懈,无论是专业上,还是别的方面,对我都有一种非常大的影响和推动。我现在在教学岗位对学生丝毫不敢懈怠,完全是章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
  说到慢。金老师还提到有一次看章祖安老师写字。“那是一次对着我一个人的示范。写一个横卷,题材是《李贺〈听颖师琴歌〉句》。章老师马步站立、方寸小字、凝神提气、笔力雄强,和缓行进。六尺对开一个卷子,用时一小时十分钟,他一笔一笔,一丝不苟,处于一种含忍、舒展、优雅的状态,但又富有节奏感,真的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这种慢,早已影响到了金琤老师,她说“我喜欢生活的宁静,书写的畅快感。我写字也慢,写字一定要留得住。”而在这慢中,我似乎听到了一个书家用心灵奏出的碑帖交响乐,金撞而玉琤,绕梁而不散。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本课体现的是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本课在教学资源安排上以“接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为原则,通过欣赏分析优秀的环境标识为切入点和教学主线,通过校园环境引出环境标识、通过标识作品欣赏引出标识知识及设计原理、通过作品阐释引出制作
期刊
刘艳东72年生人,作品入选三、四届新人新作展、七届全国展,黑龙江省书法精品展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佳木斯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就职于佳木斯市工商局。
期刊
龚振兴书法《行草》义乌市绣湖小学
期刊
【内容摘要】?一般的美术教研方式是“点发”式的,而以课例为载体的追踪磨课式教研则是“连发”式的,其操作流程为“一课二链三磨四会”。“一课”是教师自主选课;“二链”是链接名师优课,链接乡土文化;“三磨”是师徒磨课,小组磨课,团队磨课;“四会”青年教师学会选择,学会组织,学会生发,学会反思。经历追踪磨课式教研的青年美术教师驶上了教艺成长的快车道。  【关键词】?青年美术教师?追踪磨课?教研  一般的美
期刊
龚志强(教师)
期刊
练习十——左右结构二  【练习目的】  左右结构可以看作是左右两个字组合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因此,这就要求左右两个字之间形成一种关系,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静态的,两个人往那一站就是一家人,我们常常会说某某两口子有夫妻相等等;一种是动态的,两人有眼神,有动作,协调得不行,有时甚至两人离得很远,但还是一目了然那就是一家的。这期的训练着眼于静态的练习。这里说的静态即左右两部分具有“夫妻相”,既包括作为汉
期刊
雍天予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中国画中的诗画结合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满足心理需要的精神价值。中国画的诗画结合有多种形式,一般广义地认识是画上的题诗与画面中诗意的描述与传达,而诗画结合的核心在于意境、情趣上的一律。因此,艺术家在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发认识的局限后,才能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无限,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  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中有诗”
期刊
释文: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
期刊
在讲述了两个传奇故事以后,下面将进入相对枯燥的版本和印本流水账。当然,不论是从传世宋拓本的质量和数量,《集王圣教序》都堪称史上最强,这一点就足够传奇。而从学习书法的角度,传世宋拓本,往往不以时间早晚论优劣,而是按照拓工的技术判高低。  名号喊得最响的是所谓的“墨皇”本,因为他的收藏者清末满族书画与拓本大藏家崇恩在拓本首页右上侧隶书“墨皇”二字。拓本册页匣装,一共46开,崇恩的题诗和题跋就占了16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