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对话理论为切入点,旨在揭示《小世界》所呈现的独特的对话艺术。洛奇在《小世界》中构建了对话的网络,为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它既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对话;又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点于一体;同时还融合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更重要的是,洛奇的创作实践反映了当代英国小说的发展趋势,为徘徊于十字路口的当代小说家指出了一条对话发展之路。
  关键词:对话理论 理论化小说 现实主义 实验主义 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以其“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风靡全球。作为学院派小说的代表,《小世界》是其校园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描述了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种种景象, 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结构布局新颖独特,充满寓言象征,被喻为“西方的《围城》”,不仅在文学界问鼎各项大奖,更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洛奇是一位富于对话精神的小说家,他有意识地构建了对话的《小世界》。本文以对话理论为切入点,旨在揭示《小世界》所呈现的独特的对话艺术。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誉为20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奇才,“他的思想引起西方对整个思想文化的全面质疑和反思:从西方的传统话语到当代话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从傅科到德里达……西方正试图用巴赫金的思想来拯救当代思想文化内部枯竭的危机。”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存在多种形态的对话,无论是发生于人物的主体意识之间的公开对话,还是展开与人物的主体意识内部的内心对话,抑或是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最终都落实于人物言语的双声语结构。巴赫金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内在对话性,语言的本质就是对话,“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各种话语、各种文化、各种声音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交流、相互作用,不仅契合了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的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对话性,在西方文学界及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潮流和趋势。如果说巴赫金是构建对话理论的理论家,那么洛奇则是将对话理论应用到具体文学批评的批评家和在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这一理论的小说家。洛奇在《小世界》中构建了对话的网络,为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它既体现了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对话;又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点于一体;同时还融合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更重要的是,洛奇的创作实践为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当代小说家指出了一条对话发展之路。
  
  一 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对话
  
  洛奇在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两方面都颇有建树。“在英国文学史上,小说家与批评家二者兼于一身者寥寥无几,除了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之外,就是戴维·洛奇了。”作为学院派小说家,洛奇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不同声音结合在同一文本中。理论是对小说创作的反思与总结,小说创作是其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因此,洛奇的小说被评论家麦克·卡里誉为“理论化小说”。
  《小世界》不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洛奇进行文学研究及评论的试验田,是一部典型的理论化小说。在《小世界》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解构主义、俄苏形式主义、原型批评等理论随处可见。书中现当代批评理论狂欢化的展示了一个话语场,而话语场里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声音,这正是对话理论的精髓所在:各种不同的话语和意识在同一个的舞台上平等交流和对话。洛奇在构思人物时也别具匠心,书中许多人物代表不同理论流派,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巧妙地传达出对批评理论的阐释和解读。如英国学者菲力浦·史沃娄信奉结构主义,研究简·奥斯丁的莫里斯代表解构主义,德斯丽代表女权主义,富尔维亚·莫尔加纳代表马克思主义等等。在小说结尾部分“批评的功用”讨论会上,各种文学理论竞相登场,“展现了一个新批评、结构主义、接受美学、传统现实主义、后结构主义众声喧哗的狂欢广场。”《小世界》里各种理论流派代表人物的潜对话表明在当今这个后现代的语境中,各种新的理论,新的批评方法层出不穷,而试图找到一个一劳永逸、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和理论是完全不现实的。多元主义是各种批评理论繁荣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声音和思想观点的对话有助于学者和普通读者对理论的解读、阐释和发展。不仅如此,在作品中各种深奥的批评理论已悄悄地、戏剧化地融入世俗,与民间最卑微、最低俗的事物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在讨论文本性时,莫里斯·扎普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如一个脱衣舞女利用观众的好奇与欲望一样,……舞女挑逗着观众,正如文本挑逗着读者,她们给观众以最终完全暴露的期待,却又加以无限的拖延。”
  洛奇在《小世界》中将各种深奥的批评理论融入小说创作,打破了严肃作家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使各种抽象的文学理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作品中,洛奇对理论术语进行了大胆地通俗化改写,有助于普通读者对抽象理论的解读和阐释,促进了文学理论的普及。洛奇将文学理论融入小说创作的成功实践也预示了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走出象牙塔,走向对话,在更广阔的生活土壤中汲取力量。
  
  二 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的对话
  
  二战后,后现代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文学实验已呈没落之势,而传统的现实主义又因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其回归难以为继。在文学枯竭声中,洛奇指出当代小说创作应寻求写实与实验间的对话。在“钟摆”理论中,洛奇指出:“现当代英国小说的发展走向呈“钟摆”状,即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两极之间不同程度的来回摆动。”洛奇以其对话精神调合了“钟摆”的两端,既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的因素,又弥合了当代文学创作中因写实与实验各执一端而带来的分崩离析。正如批评家莫瑞斯所言,“《小世界》是一部由十字路口的小说家所写的一部位于十字路口的小说,”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方面特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别具一格的对话艺术。
  《小世界》植根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在背景、情节、人物刻画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具有现实主义特点。首先,故事以文人学者参加一系列学术会议为背景,其场景和文化背景的描写都是现实的。另外,《小世界》有传统小说的时空顺序,书中主人公珀斯对安杰莉卡浪漫的爱情追逐和莫里斯·扎普等人对联合国文评主席职位的争夺构成了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在人物刻画方面,洛奇也遵循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即从人物的外貌、言语方式和外部行为等方面塑造人物,而不是像乔伊斯和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那样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极力捕捉人物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最后,洛奇虽然赋予了《小世界》拼贴的形式、开放式的结尾和意义的隐退等实验主义写作特点,但他自始至终强调的却是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主题。洛奇继承了“一个由斯威夫特、斯特恩、简·奥斯丁、伊夫林·沃、约翰·韦恩等铸就的伟大的英国小说讽刺传统,”在《小世界》中表现了知识分子的世相和百态,对学术圈里的各种腐败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无情揭露。名利场中的学者们或者像登普塞教授那样对同行的成绩嫉妒得发疯,或者像温赖特教授那样思维枯竭却迷恋着勾引女学生,还有的像冯·托皮兹教授那样剽窃别人的作品却还依然摆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在洛奇的笔下,现代学者已不再清心寡欲,不求富贵。他们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清高气质,已经沦为物质享受的奴隶并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学院派小说家A·S·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对当代学者百像图的勾勒和辛辣讽刺。
  《小世界》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结构布局上。“一个小说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对小说整体布局的独到理解和把握。”作为一位精通各种小说模式的学院派小说家,洛奇特别注重小说的结构与技巧。以隐喻的方式使用神话是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人物、情节和结构上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对应,利用神话史诗所提供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作为表现现代社会的工具,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涵义和形式。洛奇在构思《小世界》时受T·S·艾略特在《荒原》中套用圣杯传奇的启发,借用了这一典故来谋篇布局。他把现代学者的会议与古代基督徒朝圣相对照;并且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可在圣杯传奇中找到原型,如珀斯是追寻圣杯的骑士柏西华尔的化身,阳痿而创作枯竭的文论权威金费舍尔的原型是渔王费舍尔·金。《小世界》中学者的追名逐利与圣杯传奇相对照,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赋予了文本多元性和对话性的特点,使形式与文本所体现的对话思想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然而,书中虽套用圣杯结构,但消解了圣杯传奇的崇高意义。小说开篇引用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渲染出荒芜的氛围。现代骑士——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各地参加研讨会,开始了“朝圣之旅”,但他们所追逐的却是名利和寻欢作乐;文中无论是珀斯对爱情锲而不舍的追求还是扎普对文评主席职务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都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此,洛奇揭示了人类欲望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生悖论。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了整个西方学术界,深谙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的洛奇无疑受到了德里达、傅科、拉康等后现代学者的影响。在《小世界》中,洛奇在继承现实主义写实传统的同时,还运用了互文、拼贴、开放式结尾、语言游戏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首先,互文在《小世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更是对话精神的延伸与发展,正如洛奇所说:“互文性是文学的根本条件,所有的文本都是用其他文本的素材编织而成的,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新旧文本之间的互文并非是消极、无意义的,而是通过互文解构权威及霸权,使得各种文体、话语在平等的状态下形成积极的多元对话关系并催生出新的文本与意义。《小世界》中互文的主要手段有引语、典故、戏仿等,通过这些手段洛奇有意识地构筑了对话的小世界。引语在这部作品中可谓屡见不鲜,书名“小世界”就引用了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靡非斯托与浮士德的对话;《小世界》中还充满了大量的自我引用和自我指涉,事实上,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美好的工作》之间都是相互指涉的。戏仿也是洛奇常用的互文手法,《小世界》在结构、主题、人物甚至语言等方面都存在戏仿的痕迹。作品中戏仿手法的使用并不是单纯为了达到戏谑、嘲讽的效果,而是解构权威理论和话语的一种途径,是对话精神的体现。另外,《小世界》还是一部由大量不同文体拼贴而成的作品,包括学者的演讲、研讨会论文、书信,传单、录音广播、诗歌等。同样,《小世界》的开放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多个结局收场,带来了小说创作观念的重要变革。《小世界》再次启用这种开放式结尾,暗示了寻觅的无止境和文学创作的永无完结性。最后,后现代文学的语言游戏性在《小世界》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在书中彻底消失了,一切词语即是“能指”又是“所指”,珀斯追求安杰莉卡的过程本身便暗含着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小说结尾写道:“他不知道在这个狭小的世界上,他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去寻找她。”这个结尾隐藏着解构主义的精髓:所指虽然曾在,但永远不在,对意义的追寻将往返循环,永无止境。不同的读者可以赋予文本以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也永远处于不断的解构之中。
  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巴思发表了《文学的枯竭》一文,认为“当今的文学,尤其是小说,已经是末路穷途,情殊可危了。”洛奇深刻地意识到当代小说创作的危机,但他一直坚信小说不会死。富于对话精神的洛奇一方面充分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写实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又大胆地采纳运用了现代、后现代实验主义写作的创作手法。洛奇的成功实践也预示了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趋势:打破桎梏,走向对话,在写实与实验的对话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三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话
  
  长期以来,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存在着轻视、反感甚至是敌意的鸿沟。
  文学批评传统上把通俗文化看作是对现代文明中的道德文化标准的一种威胁。阿诺德在其著名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竭力维护贵族经典,以抵制迅速蔓延的市侩文化。著名批评家李维斯也主张“以高雅文化的审美情趣教育熏陶社会大众,以匡正市井文化的不良影响。”然而,随着摇滚音乐,通俗小说,商业电影等通俗文化的迅速普及,人们已对高雅文化的一元独尊颇有微词。以金斯利·艾米斯为代表的英国第一代学院派小说家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中上阶层中那些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人物,尤其是学术界的知识分子和大学教授。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采用喜剧和闹剧的一些手法嘲讽、捉弄了以威尔奇教授为代表的学院派文化,体现了对精英文化的叛逆和否定,成为一部抨击高雅文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英国第二代学院派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洛奇深谙学院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他指出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是人为的,虚拟的,是应该废除的。如果说《换位》体现了英美两国文化的对话,《好工作》融合了学院文化与工业文化,那么,《小世界》则消除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使得“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并存于书中,“既使普通读者感到愉悦,又令学者文人掩卷深思。”
  《小世界》产生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中,洛奇揭露了学术界的真面目,将学术界与平民世界放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打破了高层社会与低层社会的界限,向文化的高低之分提出了挑战。传统意义上,大学校园是社会精英的汇集地,大学教授们应清心寡欲,潜心专研学术,而洛奇在《小世界》中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通过对罗曼司的戏仿融合了严肃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对立的文化”,对当今西方学术界的不良风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小说的开篇将参加研讨会的现代学者与中世纪朝圣的基督徒相比较,然而当今的学者和教授已然没有了朝圣者们那份虔诚和圣洁,他们参加研讨会主要是为了会后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旅行、聊天、吃饭、饮酒,寻欢作乐,而且所有的花费又能报销。洛奇撕下了学术界的虚伪面纱,并以调侃的口吻讽刺了文人学者的故弄玄虚。《小世界》中能指、所指、延异、叙述、陌生化、代码等一批理论术语随处可见。实际上,这些炫人耳目的时髦词汇不过是现代学者们装点门面的手段。此外,洛奇将各种深奥的文学理论戏剧化地融入世俗,书中大量穿插了浪漫爱情、同性恋、吸毒酗酒、夜总会表演等情节。女主人公安杰莉卡在“浪漫文学临时论坛”发表对罗曼司的研究成果时,演讲中充斥着低俗的话语:“罗兰·巴特使我们明白了叙述与性活动、肉体愉悦与‘文本愉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巴特的理论体系中,古典文本的愉悦只不过是性爱的前戏,存在于对读者的好奇和渴望——浪漫文学是多次性高潮。”等等。解构主义致力于边缘对中心的消解,取消等级制,其解构策略对文化分析和文化批判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洛奇无疑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并在《小世界》中主张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了雅俗共赏,兼容并蓄。《小世界》充分体现了洛奇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洛奇的观点响应了文化研究打破阶级层次、高低贵贱之分的努力,反映了同时代作家,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家及文化研究者对阶级,社会和文化的反思。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所以两者应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就如“鸟之两冀”,“车之两轮”,只有齐驱,才能并进。洛奇在《小世界》中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融入同一文本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向对话。
  由对立走向对话是多元格局下当代小说发展的必然诉求。《小世界》产生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中,洛奇的对话精神赋予了这部作品丰富而深厚的意蕴:《小世界》就像一个文本的万花筒,融合了各种斑斓的色彩,给人以迥然不同的全新感受。它既是一部杰出的校园小说,又涉及了五花八门的文学理论;既是传统小说,又是实验小说;既是典型的学者小说,又是一本通俗读物。更重要的是,洛奇的创作实践对当代英国小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徘徊于十字路口的当代小说家指出了一条对话发展之路。
  
  注:辽宁省教育厅2008年度创新团队项目“英国学院派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T 024。
  
  参考文献:
  [1]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Bakhtin,M. M.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Ed.Caryl Emer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1984:252.
  [3] Bernard Bergonzi,David Lodge.Nothcote House,1955:48.
  [4] 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St.Martin's Press,Inc.,New York,1998:51.
  [5] 罗贻荣:《文学·自我·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 [英]戴维·洛奇,王家湘译:《小世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7] 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8] Robert A.Morace,The Dialogic Novel of Malcolm Bradbury and David Lodg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9:196.
  [9] 李梅英、张显翠:《〈小世界〉与英国讽刺小说传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0] 杨冰峰、田祥斌:《论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解读〈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
  [11] [英]戴雄·洛奇,王峻岩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
  [12] 张和龙:《战后英国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 朱刚:《20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5] 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张荣升,男,1979—,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丁威,女,1980—,黑龙江牡丹江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一群美国人的故事,虽然远离美国,这部作品却依然有浓厚的彼时美国的时代元素,本文通过对故事里人物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信仰破碎、梦想追求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对爵士乐时代特点的探究,提炼出本部小说里浓厚的爵士乐时代特征。  关键词:爵士乐时代 《夜色温柔》 菲茨杰拉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通常,一个作家,
期刊
摘要“面具理论”是叶芝贯穿创作始终的思考和追求。该理论可以说是叶芝对现代抒情诗的一大贡献,其中展现了诗歌抒情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本文将从叶芝“面具理论”的实践分析入手,阐述其创作与传统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区别。  关键词:叶芝 “面具理论”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巴·叶芝是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兼剧作家,被美国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誉为“20世纪最伟
期刊
摘要小说《香水》充满了富有深意的悖论:主人公格雷诺耶生于恶臭,却死于奇香;出身卑微、身处社会边缘,却最终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他疯狂地劫杀少女却是为了储存永生的香气,这些悖论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暗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得小说不再是一个关于谋杀犯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人生的求索之旅。  关键词:悖论 人性 讽刺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畅销小说《
期刊
摘要泰戈尔在其优美感人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受到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印度妇女形象。这些作品以细腻的情感,饱满的激情鞭笞了印度的封建制度及男权专制对妇女的重重压迫。对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地同情,对女性的觉醒与反抗发出了由衷地赞美与喝彩。通过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泰戈尔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民主情怀。  关键词:社会压迫 女性意识 女性觉醒 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讽刺现实的作品,《格列佛游记》对英国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通过对该作品的渊源进行思考,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解读斯威夫特的这部小说:变革社会下的矛盾意识,信仰的颠覆和求索,以及在此文化语境下乌托邦思想的构建与最终幻灭,力求挖掘作品中对现实社会深刻讽刺和对美好社会渴求的主题内涵,藉此重新界定斯威夫特寄予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讽刺文学 批判现实 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对传统小说叙述模式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其长篇小说《贪婪》是最好的例证。本文旨在探究和剖析耶利内克在《贪婪》中所运用的叙述章法。与一般的向心结构不同的是,耶利内克在该小说中采用的是复合型的“往复式”向心结构,并且在文中还巧妙隐用了“蟠蛇章法”。由此读者可领略耶利内克别树一帜的叙述风格。  关键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贪婪》 叙述章法 向心结构  中图分类号: I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作品通过猫的自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抨击了明治初年的所谓“文明开化”,揭露了明治时代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日本社会的众生图。  关键词:夏目漱石 我是猫 日本社会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日本近代著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偶然来到英语教师
期刊
摘要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哈代把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和对色彩的描述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段,灵活运用了色彩、自然景象等象征意义,用以增强故事的悲剧气氛,细腻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深层次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达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苔丝 色彩 季节 自然景象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性格是由环境所造成的。”哈代创造性地把对自
期刊
摘要袁可嘉在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影响下创立了自己的“新诗现代化”和“新诗戏剧化”诗论。本文试图通过对艾略特和袁可嘉的诗论进行文本细读和比对,从而梳理出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创新。另外,通过对袁可嘉对艾略特的接受历程进行考察,发现其接受过程包括借鉴、批判、反思和创新。整个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袁可嘉所具有的本土意识支配着他对艾略特诗歌和诗论的批评立场。  关键词:接受 袁可嘉 艾略
期刊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其创作具有有明显女性主义倾向。从苔丝的完美形象映现的女性主义光辉和作品人物形象上显示的作者女性主义思想倾向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哈代的思考和创作为后世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  关键词:苔丝 女性主义 宗教观念 男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