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电视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诱惑与挑战,中国的电视文化理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和演化,但是电视作品的文化品位与审美价值不容蜕变。
[关键词]文化转型 中国电视 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79-01
电视文化是随着电视产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从电视的传播效果看,它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效果和示范指导性作用。电视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电视节目创作的灵魂,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根基,弘扬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引导观众正确的审美观,其中必须注意是“引导”而不是“顺应、放纵”,是“娱乐”而不是“媚俗”。
一、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
这里指的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是一种大众化的行为,从娱乐节目到新闻类节目都有这样一个趋势,体育评书,民生新闻,谈话类节目,处处可见娱乐的影子。由于电视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会将小众的活动扩大化,直至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电视活动,典型的例子就是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引入。
近年来,可以说真正的让百姓感觉到娱乐就在我们身边的电视节目想必就是04年超女的推出,2004年到2010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型选秀活动掀起了电视娱乐狂潮。这使娱乐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全国各地的省级卫视电视台纷纷加入了这场混战中。
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青海卫视成为娱乐节目的助推平台,各个电视台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分得一碗羹,于是,娱乐节目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而残酷。以湖南卫视老牌娱乐为核心,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青海卫视都是新近成长起来的娱乐频道,从整体的包装到节目的设置都紧紧地围绕着娱乐二字。
湖南卫视2010年的娱乐节目既有老牌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根植于百姓心中的节目,又有全新的季播真人秀节目快乐男声,同时名师高徒,花几朵朵,我爱记歌词等歌唱类真人秀节目陆续登场,出现了全国唱声一片的电视现象。
与此同时,相亲类真人秀节目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却换来观众和评论界的一片质疑声,一时间,社会对于马诺现象,拜金主义的热议不断,声讨声络绎不绝,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进行整改,单纯追求收视率的结果就是电视观众的离席。
二、娱乐节目发展的趋势与启示
(一)娱乐节目发展新模式
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东方卫视独辟蹊径,2010年年底全新引进的《中国达人秀》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大的关注,收视率也一路飙升,第一期节目以平均8.0的收视率在上海成为了收视冠军,在全国26城市同时段收视率达到1.37,排名第二。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在众多的选秀节目中,选手的平民身份多数都被华丽的包装所掩盖,回归真我,给各行各业的百姓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找寻真正的中国达人,这样一个节目要旨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响应与好评。
另外,全新的包装也是节目引人入胜的原因。不论是舞台效果还是赛制规程到整体的节目模式都是《英国达人》的高仿真版,这说明不是真人秀节目过时了,而是它的规程赛制要常变常新,真人秀的元素要顺应观众的口味而己。
全新的主持形式,全新的舞台设计,全新的赛制规程,时尚而不失质朴,这就是《中国达人秀》的内在品格,也将预示着新一轮的娱乐风暴即将来临。
(二)娱乐节目带来的启示
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本位的娱乐大众文化的兴起,反映了艺术功能的变化,也反映了电视文化的全新转型,但是有些节目存在着过于注重大众消遣性、娱乐性而忽视文化中最基本的对于理想与情操的追求,忽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提高节目文化的精品意识才是传媒传播的重中之重。
因此,一味停留在通俗、普及的层面,电视艺术将失去发展的强大动力,歌舞升平的背后只会使电视文化丧失了本性,“瞬间效应”只是空中楼阁,华丽的形式背后是苍白的内容缺失,电视文化将会无从依附。
“真正的艺术不是一味的追求时尚,而是应该永保自我的主体个性”。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作为传播的媒介和文化的载体,电视文化应运而生。电视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认知审美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它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于一身,因此自然而然的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不仅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的欣赏心态。从文化发展的高度讲,电视艺术更应具有思想与文化内涵,具有崇高的审美格调。
怎样看待艺术的责任,怎样创作具有高档次文化品位的精品栏目,怎样提升娱乐性节目的文化含量,怎样将具有巨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到节目创作中来,这些问题在当今电视艺术中普遍存在。而作为传媒人,电视艺术未来的掌控者,应及时思考,用积极的姿态应对并及时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
[2]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
[5]仲呈祥.艺苑问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4]朱羽君.对电视的生命感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月.
[关键词]文化转型 中国电视 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79-01
电视文化是随着电视产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从电视的传播效果看,它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效果和示范指导性作用。电视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电视节目创作的灵魂,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根基,弘扬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引导观众正确的审美观,其中必须注意是“引导”而不是“顺应、放纵”,是“娱乐”而不是“媚俗”。
一、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
这里指的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是一种大众化的行为,从娱乐节目到新闻类节目都有这样一个趋势,体育评书,民生新闻,谈话类节目,处处可见娱乐的影子。由于电视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会将小众的活动扩大化,直至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电视活动,典型的例子就是真人秀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引入。
近年来,可以说真正的让百姓感觉到娱乐就在我们身边的电视节目想必就是04年超女的推出,2004年到2010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型选秀活动掀起了电视娱乐狂潮。这使娱乐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全国各地的省级卫视电视台纷纷加入了这场混战中。
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青海卫视成为娱乐节目的助推平台,各个电视台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分得一碗羹,于是,娱乐节目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而残酷。以湖南卫视老牌娱乐为核心,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青海卫视都是新近成长起来的娱乐频道,从整体的包装到节目的设置都紧紧地围绕着娱乐二字。
湖南卫视2010年的娱乐节目既有老牌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根植于百姓心中的节目,又有全新的季播真人秀节目快乐男声,同时名师高徒,花几朵朵,我爱记歌词等歌唱类真人秀节目陆续登场,出现了全国唱声一片的电视现象。
与此同时,相亲类真人秀节目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却换来观众和评论界的一片质疑声,一时间,社会对于马诺现象,拜金主义的热议不断,声讨声络绎不绝,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进行整改,单纯追求收视率的结果就是电视观众的离席。
二、娱乐节目发展的趋势与启示
(一)娱乐节目发展新模式
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东方卫视独辟蹊径,2010年年底全新引进的《中国达人秀》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大的关注,收视率也一路飙升,第一期节目以平均8.0的收视率在上海成为了收视冠军,在全国26城市同时段收视率达到1.37,排名第二。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在众多的选秀节目中,选手的平民身份多数都被华丽的包装所掩盖,回归真我,给各行各业的百姓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找寻真正的中国达人,这样一个节目要旨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响应与好评。
另外,全新的包装也是节目引人入胜的原因。不论是舞台效果还是赛制规程到整体的节目模式都是《英国达人》的高仿真版,这说明不是真人秀节目过时了,而是它的规程赛制要常变常新,真人秀的元素要顺应观众的口味而己。
全新的主持形式,全新的舞台设计,全新的赛制规程,时尚而不失质朴,这就是《中国达人秀》的内在品格,也将预示着新一轮的娱乐风暴即将来临。
(二)娱乐节目带来的启示
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本位的娱乐大众文化的兴起,反映了艺术功能的变化,也反映了电视文化的全新转型,但是有些节目存在着过于注重大众消遣性、娱乐性而忽视文化中最基本的对于理想与情操的追求,忽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提高节目文化的精品意识才是传媒传播的重中之重。
因此,一味停留在通俗、普及的层面,电视艺术将失去发展的强大动力,歌舞升平的背后只会使电视文化丧失了本性,“瞬间效应”只是空中楼阁,华丽的形式背后是苍白的内容缺失,电视文化将会无从依附。
“真正的艺术不是一味的追求时尚,而是应该永保自我的主体个性”。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作为传播的媒介和文化的载体,电视文化应运而生。电视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认知审美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它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于一身,因此自然而然的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不仅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的欣赏心态。从文化发展的高度讲,电视艺术更应具有思想与文化内涵,具有崇高的审美格调。
怎样看待艺术的责任,怎样创作具有高档次文化品位的精品栏目,怎样提升娱乐性节目的文化含量,怎样将具有巨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到节目创作中来,这些问题在当今电视艺术中普遍存在。而作为传媒人,电视艺术未来的掌控者,应及时思考,用积极的姿态应对并及时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
[2]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
[5]仲呈祥.艺苑问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4]朱羽君.对电视的生命感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