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2)25-04-01
作者:王雪峰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作业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好的作业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避免做一些无用功。可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我校在科学作业的布置方面存在如下的弊病:
(1)模仿性作业多,创新性作业少;(2)封闭训练作业多,开放性作业少;(3)机械重复计算作业多,探究体验作业少;(4)脱离学生实际的作业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作业少;(5)书面作业多,动手实践作业少;(6)个体独立完成的作业多,合作完成的作业少;(7)课内作业多,课外活动作业少;(8)新授时作业少,复习期间作业多;(9)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这样的作业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改变科学作业方式,使学生学习充满快乐,保持兴趣,时时得到坚实的进步,是科学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优化科学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科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快乐,赋予科学作业新的生命色彩呢?以下是我这几年在布置作业这个教学环节里所做的一点尝试和思考。
一、布置作业要精
教师应对作业题进行认真筛选,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有一次我在一位数学教授家作客,适值他在中学念书的儿子回来,问到当天的数学作业,教授在仔细看了五道数学作业题后,圈了两道,说“只做这三道就行了”。此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业题不在多,在于精。
二、布置作业要有趣味性、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事实也证明:一旦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会自觉而又认真地完成。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灵活新颖,富有生活情趣,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业题,使其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是对那些趣味性强,以及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的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特别是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更是如此,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例如在讲乐音的三要素时,可设计一题这样的作业:为什么你往瓶中倒开水时,声音会不断变化?这样一道作业题几乎在生活中每天都能遇到。很容易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触发联想,使知识得以活学活用。另外,在讲完测灯泡的功率后,让学生用家庭电能表测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这样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成就感,体验到自身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从目前教师布置作业来看,多以书面形式或阅读、听、写、实验等手段来完成,特别是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以书面形式手段来完成,这种手段只能以知识接受为中心,而忽视了其它能力,这与目前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作业设计应体现多样化。例如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后,可以设计让学生回家制作“小孔成像”。通过这个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从制作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小孔打得太大会影响成像效果?通过解决问题深刻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又如在讲完噪声危害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生活区去调查研究各种污染的产生及危害。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增强其社会实践及活动能力,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指导其更多地接触多彩的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处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性练习,真正使作业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把作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意识。
三、 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内容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利用同样的学习条件,达到同样的学习成绩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作业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次布置作业,把作业题分成基础题和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作业的层次化与多样化,让好的学生“吃得好”、中等学生“吃得饱”、差等学生“吃得了”。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同学得到提高,感到满意。
针对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在科学教学中布置“弹性作业”的尝试,其目的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鉴于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的情况,与其让他们“疲与奔命”或放任自流,不如给他们“一条生路”。为了便于操作,我站在落后的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作业量,即是每次、每类作业的底线,对于全体同学“保底不封顶”。学习有自觉性的学生不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了底线,便放松对个人的要求,因为老师还会进行“作业教育”,每一个“各尽所能”的学生都会得到老师在作业中或课堂上的表扬。
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布置作业,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很有“人情味”,能赢得学生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大都尽全力超过最低作业量,以维护个人的“尊严”:我绝对不是最差的。这样,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品质的养成。
作业是教师的“晴雨表”,作业是学生的“营养站”。作业布置只要科学、生动,就能成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里得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形容的,思维这一“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长期的作业训练中一定会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
311800)
作者:王雪峰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作业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好的作业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避免做一些无用功。可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我校在科学作业的布置方面存在如下的弊病:
(1)模仿性作业多,创新性作业少;(2)封闭训练作业多,开放性作业少;(3)机械重复计算作业多,探究体验作业少;(4)脱离学生实际的作业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作业少;(5)书面作业多,动手实践作业少;(6)个体独立完成的作业多,合作完成的作业少;(7)课内作业多,课外活动作业少;(8)新授时作业少,复习期间作业多;(9)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这样的作业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改变科学作业方式,使学生学习充满快乐,保持兴趣,时时得到坚实的进步,是科学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优化科学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科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快乐,赋予科学作业新的生命色彩呢?以下是我这几年在布置作业这个教学环节里所做的一点尝试和思考。
一、布置作业要精
教师应对作业题进行认真筛选,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有一次我在一位数学教授家作客,适值他在中学念书的儿子回来,问到当天的数学作业,教授在仔细看了五道数学作业题后,圈了两道,说“只做这三道就行了”。此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业题不在多,在于精。
二、布置作业要有趣味性、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事实也证明:一旦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会自觉而又认真地完成。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灵活新颖,富有生活情趣,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业题,使其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是对那些趣味性强,以及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的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特别是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更是如此,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例如在讲乐音的三要素时,可设计一题这样的作业:为什么你往瓶中倒开水时,声音会不断变化?这样一道作业题几乎在生活中每天都能遇到。很容易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触发联想,使知识得以活学活用。另外,在讲完测灯泡的功率后,让学生用家庭电能表测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这样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成就感,体验到自身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从目前教师布置作业来看,多以书面形式或阅读、听、写、实验等手段来完成,特别是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以书面形式手段来完成,这种手段只能以知识接受为中心,而忽视了其它能力,这与目前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作业设计应体现多样化。例如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后,可以设计让学生回家制作“小孔成像”。通过这个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从制作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小孔打得太大会影响成像效果?通过解决问题深刻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又如在讲完噪声危害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生活区去调查研究各种污染的产生及危害。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增强其社会实践及活动能力,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指导其更多地接触多彩的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处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性练习,真正使作业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把作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意识。
三、 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内容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利用同样的学习条件,达到同样的学习成绩和质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作业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次布置作业,把作业题分成基础题和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作业的层次化与多样化,让好的学生“吃得好”、中等学生“吃得饱”、差等学生“吃得了”。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同学得到提高,感到满意。
针对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在科学教学中布置“弹性作业”的尝试,其目的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鉴于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的情况,与其让他们“疲与奔命”或放任自流,不如给他们“一条生路”。为了便于操作,我站在落后的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作业量,即是每次、每类作业的底线,对于全体同学“保底不封顶”。学习有自觉性的学生不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了底线,便放松对个人的要求,因为老师还会进行“作业教育”,每一个“各尽所能”的学生都会得到老师在作业中或课堂上的表扬。
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布置作业,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很有“人情味”,能赢得学生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大都尽全力超过最低作业量,以维护个人的“尊严”:我绝对不是最差的。这样,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品质的养成。
作业是教师的“晴雨表”,作业是学生的“营养站”。作业布置只要科学、生动,就能成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里得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形容的,思维这一“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长期的作业训练中一定会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