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红色之行

来源 :小读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小学二年级学习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后,我就一直对瑞金红井念念不忘。每次一到假期,就总是满怀着期待,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瑞金红井看一看。
  今年的暑假,我这个小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爸爸妈妈趁着开学前的最后几天假期,带着我和妹妹一起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红色故都——瑞金。一到瑞金,我们不顾午后那火辣的太阳,径直向红井奔去。一来到红井,我就看到了矗立在红井旁边的那块石碑,上面清楚地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十四个赤金大字。看到这,我眼前顿时浮现出毛主席拿着锄头、弯着腰,带领乡亲们一起挖井的场景。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是毛主席和红军的到来,让沙洲坝的乡亲们喝上了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塘水喝的历史。因为井是红军来了以后毛主席亲手挖的,所以乡亲们给这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
  正当我看着红井陷入沉思的时候,爸爸已经用吊着麻绳的木桶提了大半桶井水上来,一下子好多游客都赶紧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和水杯,争先恐后地凑上前去,让爸爸帮忙倒一些,想尝尝这神圣、甘甜的井水。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可是有备而来的。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空水杯,让爸爸给我倒了满满一杯,然后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这红井水好甜啊,真好喝!”我一边喝着,一边赞不绝口。
  回来的路上,红井水的甘甜仍旧在我口中回味。我想,有了红井,沙洲坝的乡亲们从此喝上了甘甜的红井水,开始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有了毛主席,有了无数革命先烈,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點评】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去瑞金看红军挖水井的原因,再写看水井、喝井水的经过,穿插联想和想象,赞美了红军,歌颂了军民鱼水情。
  [作者地址: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梅江路校区四(4)班 指导老师:谢园园]
其他文献
《永恒的旗帜——我的红色必修课》  本丛书以党的创业历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主线展开,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用小切口展开波澜壮阔的大叙事。丛书可读性强、栏目多样,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读本。来吧!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丰富多彩的红色之旅吧!  “永恒的旗帜——我的红色必修课”编写组/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  最后的中国战象:宝牙母象
期刊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河南开封的相国寺里有一幅描绘奏乐的壁画,大多数人观赏时往往只关注画家高超的技艺。而沈括游览相国寺的时候,却对每位乐工演奏的状态产生了兴趣。经过细致观察,他发现弹奏琵琶的乐工和吹奏管乐的乐工的旋律并不同步,会不会是画家的疏忽呢?经过一番思考,沈括恍然大悟:“管乐和弦乐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我们
期刊
读过许多古诗词,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诗词可以以另一种有趣的形式重新进行表述呢?一起来看这首诗——  你到烟花三月去了  孟浩然  当远行的船儿成了一片孤帆  李白还在这里  向你挥手致意  黄鹤楼顶黄鹤声声  长江之上水流急急  风来过一阵  走了  云飘来几朵  散了  李白的情谊如停不下来的江水  沿着江面 一波一波  向你涌去  涛声从此不息  涛声从此不息  撞击着岸上所有的离情别意  (摘
期刊
一叶轻舟在眼波流动间行驶,  双岸的青峰也如细眉顾盼,  你去追赶春的脚步,   融入那个春天里,  岸后的友人,也在笑了。  杏花微雨之间,  眉眼盈盈的姑娘在等你,  烟花三月的春日里,  你与春天一并留下,  山水重重后,  友人也沒忘记那句深切的嘱托。  【点评】简短的诗歌中蕴含着小作者的情意绵绵,富有灵性,送别之景清秀明丽,送别情深又含而不露,在古诗词重述中享受着这一份与古人对话的意境。
期刊
天津泥人张第一代为张明山,他8岁随其父以捏泥人为生。之所以称他为泥人张第一代,是因为他发明的彩塑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尤其是在1870年,他以“天津教案”为题材,塑造了天津人民反帝斗争的群像,形象逼真,情节感人,名声更加显赫。  张明山身上充满了天津人的幽默,不仅作品使人捧腹,而且在其骨气和正义中含有“嘎趣儿”。有一次,李鸿章请张明山为其母寿诞塑像。当张明山应召拜见李鸿章时,李鸿章有些看
期刊
古诗词重述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我们一起去读读下面五位同学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词的精彩重述吧!  经过眉眼盈盈的山水,  划着轻快的小舟,  去追赶那浙东的春天。  一路上你听见娇莺鸣啼,  远望青山绿水,  仿佛江南水乡近在眼前。  近了,近了,  看见了那白墙黑瓦,  看见了在堂前玩耍的孩童,  正值烟花三月,你赏着那杏花微雨,  迎着那杨柳微风,心情无比惬意。  啊
期刊
公元198年3月,44岁的曹操决定第三次征讨张绣。  一路上,他左思右想,如何在作战前好好地整顿一下军纪呢?机会来了,这个时节,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吃饭穿衣,兵民之本呀!于是,他下令:“任何人不得以出兵讨逆贼为民除害的名义,践踏麦田,如有违令者,杀无赦!”  让曹操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在他得意扬扬的时候,麦田里突然飞出了一只鸟,这突如其来的变动,把曹操的坐骑吓了一跳,马顿时就窜到了麦田里,任他怎么吆
期刊
杏花微雨,  远处山水重重,  眉眼盈盈。  稚子相迎,  莺歌燕舞,  追赶春天的脚步。  去那烟雨江南,  一览美景。  留连戏蝶时时舞,  此时那烟雨江南正值春光。  杨花三月,春光满满,  那人站在远处,眼里盡是笑意。  【点评】小作者写出了鲍浩然重归故里的喜悦之情,情感表达恰到好处。稚子相迎,一路春光无限,彩蝶萦绕在身旁,内心的喜悦宣之于行。终得见梦中人,恰逢杏花微雨之下……  (作者地
期刊
渭城的雨,  又下了,  伴着青青的柳色,  向你送别。  渭城的雨,  又下了。  只想和你再喝一杯,  一杯滴滿泪水的酒。  渭城的雨,  又下了。  你往阳关走,  这么大的渭城  只剩我  一个  人。  【点评】一个“再”字,表达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偌大的渭城,你离开后,只剩下孤单的“我”。小作者特意运用特殊的排列方式,将“一个”和“人”分开,表达出作者形单影只的场景。  [作者地址
期刊
暑假的第四天,我们乘车来到山东青岛的叔叔家。休息片刻,我们就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金沙滩。  远远望去,金沙滩就像连绵起伏的地毯。我迫不及待地拎起鞋子,赤著脚丫踩上去:“哎哟!”我的脚好像踩在烧红的铁板上,烫得我哇哇大叫。我不敢大步流星地往前走了,猫着腰,踮着脚尖,像不倒翁一样,滑稽地朝海边走去。  穿过金沙滩,我看见了久违的大海。我牵着爸爸和妹妹的手,一起跳过去。浪花扑过来,好像被我逗乐了。一朵更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