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阅读理解题做得好,仿写题也做得好。作文写得差的学生,阅读理解题做得差,仿写题也做得不好。因为,自己作文水平高,看别人的文章才能看出门道;自己作文水平不高,看别人的文章,看不出个门道,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也就无从下笔。这其实说明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这当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呢?
一、“看门道”研读
1﹒语文阅读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要看门道。所谓门道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等。通常,我在上阅读课时,注重在这些方面分析和训练,为写作提供范例,也就是要在阅读课上渗透写作知识。编入教材的文章,文质优美,融入了多种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但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只要选取其中一处有实用价值的写作技巧,和学生细细研磨,重点感悟,从而掌握它。教师要在研读过程中,真正起到“导”的作用。“导”,不是导结论,导答案,而是导习惯,导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悟出“门道”,善于运用。
如:教叙事散文单元,讲《想北平》这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鉴赏叙述中的选材和剪裁。北平作为历史名胜,可写的很多,如天坛、香山等,但作者却侧重写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这一切都是为了写北平人舒适、悠闲的生活,把平凡、安详、和宁静的北平带进读者的视野,表达作者对北平真诚、纯净的爱,作者自己的根据需要对选用材料进行取舍,以小见大。作者又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选用材料进行取舍,巴黎、伦敦的特色不是作者要表现的,就略写,而北平的自然才是作者要渲染的,就详写。通过对选材和剪裁的鉴赏,让学生掌握叙事的详略安排,懂得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选材。
这些鉴赏都要通过精读才能完成,即看门道式地研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投入心志,把读的吸收的东西辅助到写的倾吐上来。本人曾有这样的体会:小学至高中,看了不少书,但能记住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般地虚读,品尝不出滋味,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而以前,老师讲课模式大都是围绕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进行。所以,每逢作文课,我都觉艰难,不知如何下笔。直至上了大学,系统学习了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懂得了一些门道,才茅塞顿开。可见,懂得看门道式研读,才能有收获。
2﹒通过研读,把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化为写作素材。如:学完每册书的古文,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文段、事件讲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把研读到的东西,通过归纳总结,把它提炼、积累成很好的写作素材。如《报任安书》的司马迁对命运不屈服,这可用于逆境话题;《劝学》里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六国论》里的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可用于团结话题;《鸿门宴》里刘邦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善于应变,逃过一劫,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活用教材知识,让写作变得有东西可写。
二、仿写训练和修改训练
1﹒紧扣文本,进行写作训练。阅读课上要读写结合。没有写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我们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随课文习作,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到课文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体验,这样就能在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出新鲜的习作。学生欣赏完一段优美文字,掌握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内心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也想“牛刀小试”。为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有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这时候的练笔,是对所学知识的新解、反馈,当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可写读后感、改编文章、评点好词、好句、好段、好观点等。
2﹒通过修改训练,获取经验,强化写作技巧的运用。通过修改别人的文章,发现别人的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有助于写出好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是一种强化写作技巧的好方法。根据学生的写作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修改文章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如:高二时,主要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评讲时,我常有意识地挑出了几篇有毛病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选材上去审视,去发现问题。主要分六步进行。第一步:看观点是否明确;第二步: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第三步:看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第四步:看选材是否恰当;第五步:审语句是否通顺;第六步:修改原文。很快,学生找出了很多毛病:文不对题,观点模糊,论据缺乏说服力,选材不恰当,结构混乱等等。两节课评讲下来,学生大有收获。通过修改训练,不断强化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强化语言、写作素材的积累
《语文课程新标准》非常强调积累,新教材对积累和运用的内容编排也很重视。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积累经常化、日常化,强化学生对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的运用。正如叶圣陶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吸收得越多,倾吐得也越畅快。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我们都知道积累的重要,但要学生坚持做起来并非易事。
1﹒教师指导和推荐书目。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内容的选择。阅读不应只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涉及各学科读物、时文佳作、名人传记、新闻等。这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鉴别与选择。通常,在高一时,我会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些书,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高二接触名著和写议论文打下基础。若老师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结果就是学生收效甚微。
2﹒适当的摘抄是必要的。之所以说适当,是为了避免为摘抄而抄。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实际,规定学生每天必抄。学生为了应付,就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更有甚者,一天抄完15篇,然后半个月都不用动笔,纯粹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是真正为积累而抄,结果,写起作文来,依旧是空无一物。真正的摘抄应该是有感而发,才能活学活用。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看门道”研读
1﹒语文阅读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要看门道。所谓门道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等。通常,我在上阅读课时,注重在这些方面分析和训练,为写作提供范例,也就是要在阅读课上渗透写作知识。编入教材的文章,文质优美,融入了多种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但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只要选取其中一处有实用价值的写作技巧,和学生细细研磨,重点感悟,从而掌握它。教师要在研读过程中,真正起到“导”的作用。“导”,不是导结论,导答案,而是导习惯,导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悟出“门道”,善于运用。
如:教叙事散文单元,讲《想北平》这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鉴赏叙述中的选材和剪裁。北平作为历史名胜,可写的很多,如天坛、香山等,但作者却侧重写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这一切都是为了写北平人舒适、悠闲的生活,把平凡、安详、和宁静的北平带进读者的视野,表达作者对北平真诚、纯净的爱,作者自己的根据需要对选用材料进行取舍,以小见大。作者又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选用材料进行取舍,巴黎、伦敦的特色不是作者要表现的,就略写,而北平的自然才是作者要渲染的,就详写。通过对选材和剪裁的鉴赏,让学生掌握叙事的详略安排,懂得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选材。
这些鉴赏都要通过精读才能完成,即看门道式地研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投入心志,把读的吸收的东西辅助到写的倾吐上来。本人曾有这样的体会:小学至高中,看了不少书,但能记住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般地虚读,品尝不出滋味,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而以前,老师讲课模式大都是围绕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进行。所以,每逢作文课,我都觉艰难,不知如何下笔。直至上了大学,系统学习了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懂得了一些门道,才茅塞顿开。可见,懂得看门道式研读,才能有收获。
2﹒通过研读,把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化为写作素材。如:学完每册书的古文,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文段、事件讲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把研读到的东西,通过归纳总结,把它提炼、积累成很好的写作素材。如《报任安书》的司马迁对命运不屈服,这可用于逆境话题;《劝学》里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六国论》里的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可用于团结话题;《鸿门宴》里刘邦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善于应变,逃过一劫,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活用教材知识,让写作变得有东西可写。
二、仿写训练和修改训练
1﹒紧扣文本,进行写作训练。阅读课上要读写结合。没有写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我们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随课文习作,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到课文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体验,这样就能在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出新鲜的习作。学生欣赏完一段优美文字,掌握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内心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也想“牛刀小试”。为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有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这时候的练笔,是对所学知识的新解、反馈,当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可写读后感、改编文章、评点好词、好句、好段、好观点等。
2﹒通过修改训练,获取经验,强化写作技巧的运用。通过修改别人的文章,发现别人的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有助于写出好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是一种强化写作技巧的好方法。根据学生的写作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修改文章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如:高二时,主要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评讲时,我常有意识地挑出了几篇有毛病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选材上去审视,去发现问题。主要分六步进行。第一步:看观点是否明确;第二步: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第三步:看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第四步:看选材是否恰当;第五步:审语句是否通顺;第六步:修改原文。很快,学生找出了很多毛病:文不对题,观点模糊,论据缺乏说服力,选材不恰当,结构混乱等等。两节课评讲下来,学生大有收获。通过修改训练,不断强化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强化语言、写作素材的积累
《语文课程新标准》非常强调积累,新教材对积累和运用的内容编排也很重视。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积累经常化、日常化,强化学生对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的运用。正如叶圣陶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吸收得越多,倾吐得也越畅快。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我们都知道积累的重要,但要学生坚持做起来并非易事。
1﹒教师指导和推荐书目。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内容的选择。阅读不应只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涉及各学科读物、时文佳作、名人传记、新闻等。这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鉴别与选择。通常,在高一时,我会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些书,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高二接触名著和写议论文打下基础。若老师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结果就是学生收效甚微。
2﹒适当的摘抄是必要的。之所以说适当,是为了避免为摘抄而抄。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实际,规定学生每天必抄。学生为了应付,就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更有甚者,一天抄完15篇,然后半个月都不用动笔,纯粹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是真正为积累而抄,结果,写起作文来,依旧是空无一物。真正的摘抄应该是有感而发,才能活学活用。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