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荫,婆娑着一座村庄的祥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到了,结果的树或不结果的树都一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冬天到了,大雪飘飘,寒风吹彻。一棵树独立于村庄大地,它一定会感到彻骨的寒冷。而春天到夏天,当一棵树重新披上绿衣,树叶婆娑,树枝摇曳,焕发出盎然生机时,它的心情一定是充满快乐和希冀的。当一棵树独立于天地间时,它的心情也许是孤独的;当一棵树和许多树群聚于山峦沟谷时,它也许又是另一种心情。当一棵树从年幼走到衰老,经历了风雨击打、岁月磨砺,它的心情一定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当一棵树的叶片告别母体而去时,树或叶在一瞬间一定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惊叫声;当一棵树行将就木时,它的心情也一定是忧伤而悲凉的!
  村里的树不多,也就那么百十来棵榆树。它们稀稀疏疏地伫立在坡梁顶顶和麦田沟谷之间,东一棵西一棵的,彼此遠远地相互打量、相互张望着,以永远不变的姿态面对日出日落,面对严寒酷暑。
  那些树低矮、丑陋、其貌不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它们伫立在村庄的岁月里,一动不动。
  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村庄时,看到它们依然默立在那里。那些树和从前一样,树的肌理也无太大的变化。不过,有一些树已不知去向,另有一些曾经年轻的树变得成熟甚至苍老了,而那些曾经年幼的树已变得枝繁叶茂,树冠蓬松,极为茁壮。
  许多年过去了,它们站立的姿态没变。它们永远沉默着。村里的人一茬一茬地替换着,可树却一直守望在那里,几十年如一日,一动不动,显得那么庄严肃穆,那么富有耐心,像个里程碑似的。有时,一阵风掠过村庄,那些树便轻轻挥动一下枝丫,仿佛在向村庄的人们招手致意,使人感觉到一种无以言表的亲切与温暖。
  每一天,朝阳初射,第一缕阳光先落在树梢上。一转眼,树的全身已充满阳光,它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在村庄大地显得鲜活而耀亮。暮昏时,最后一缕阳光从树梢收走,扑面而来的夜幕将树团团围住。这时的树,随着黑暗的降临,它迈开了穿越时光隧道的轻盈步伐。它的走动,无人觉察。第二天清晨,当你发现有一棵老树从村庄大地上消失时,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它一定是走远了!
  有个散文家说:一棵树死了,“落叶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了自己一生积攒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种境界。……一棵树枯死了,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成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一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的最深处……”
  “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
  那些树依靠一点雨水,在旱地上坚守着生命。春天到了,它们遵循自然规律,该抽枝时抽枝,该吐叶时吐叶,渐渐在天地间展开一团绿意。它们东一棵西一棵地生长在坡梁沟谷间,点缀着荒凉而原始的村庄,安抚着一方水土的人们。
  在盛夏,树们承受着炎炎烈日之暴晒,却将一身的荫凉投给大地,让人们在树荫下度过无数清凉的日子。如果没有这些树为村庄遮阴蔽日,村里人的生命将会处在一片炎炎炽日之暴晒中,内心会感到龟裂而干涸。
  整个春天和夏天,村庄的鸟在天空中飞困了,便落到那些树枝上,为村庄拉网唱歌,几十年如一日。
  到了金秋,那些树尤为显得重要。
  无论是一头牛,还是一个人,一旦经过某一棵树,都愿意在树荫下乘乘凉,歇歇脚。
  在收割的日子里,农人割麦割累了,便聚拢于树荫下,将一身的汗水和疲惫卸却于树下。在树荫中,农人得以休养生息。这时的收割者犹如远古时代的农人,他身临绿荫,头顶上有鸟在鸣唱。清脆而单纯的鸟叫声掠过麦田、山峦和旷野,在村庄的上空久久回荡着。有了树和鸟的陪伴,收割者的生命便不再感到寂寞,他们的劳动会因树和鸟的安抚而变得轻松愉快,变得坚定不移。
  正是因为有了树,我的村庄才有了生命的动态之美,有了大地卫士拱卫的安全意识……
  对于树,我要检讨。因为我也砍伐过一棵树。我对树的敬畏之心还远远不够。
  有些民族,比如苗族吧,就以树为神。他们相信,每一棵树都有灵魂,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父母会立即为其种下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孩子不离不弃,一起成长,一起变老。当这人死了,村里的人就会把这棵树砍下,取其中间的一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掩埋于密林深处,再在墓地上种上一棵树。墓地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唯有树象征着生命在延续。于是,他们认为,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生亦一棵树,死亦一棵树……
  我常常在想,但凡生命,都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棵树也应是这样。
  有谁能注意到一棵树的晚景而为此叹息和忧伤呢?
  有谁能破译一棵树发出的咿咿低语呢?
  有谁又能听到一棵树的枝桠断裂时发出的痛苦呻吟呢?
  曾经记得有一位诗人是这样赞美一棵树,以及它在秋天的落叶情景:
  每一片落叶,都曾经历了繁华的季节,饱尝了生长的过程,欣赏或被人欣赏,残缺或完美,承受光芒或迎接风雨,被天空和大地照耀、养育,每一片叶子都是珍奇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枚由自然精心铸造的金币,在万物中发行。在这辉煌的仪式中,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挂满枝头,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诗人最后庄严地说:对树充满敬意吧!
  古榆如伞,默立山冈。树荫下,歇缓着疲累的农人。远远近近,一块一块被农人收割的麦捆如二方连续图案,规则而优美地呈现在山坡上或洼地里,鸟的叫声烘托着山冈的宁静,古老的村庄沉浸在一种超凡拔俗的田园风光中。
  树无声,树影婆娑。斑斑驳驳的阳光透过树隙,柔静地注视着树下躺着的农人。农人的表情如泉中之月,如蓝天白云祥和。
  有时,割累的农人会在树荫下酣然入睡。
  酣睡中的农人将四肢展开,将晒得发白的便帽扣在深褐色的脸上,让鼾声从帽檐下伸出来,在树荫下萦绕,在田园和麦穗上飘荡。农人的鼾声与鸟的叫声远近呼应,与田间蟋蟀的鸣唱和谐一致,田园和村庄在农人的鼾声中显得更加安详而静谧。
  在树荫下,农人的体力很快得以恢复,他们对日子又重新充满自信。他们精神抖擞地提镰从树荫下走出,然后一步一步,走向金色的麦田。
其他文献
在锦林且行且吟  盛夏的鹿城(包头)刚刚下过几场透雨,瓦蓝的天空,愈加俊秀了。与之相衬的,是大地上一块斑斓叠翠的位于青山路一侧的“锦林公园”。  鹿城的景观公园多如繁星,比起劳动公园、八一公园、人民公园这些“老字号”,锦林还是“小字辈”;比起赛罕塔拉城中草原、五当召、南海湖、小白河湿地、黄河大桥等这些“大明星”,她内敛低调、不露声色,有着自我的宁静与安详。  今年,园里又引进好多种花卉:紫气东来的
期刊
每到七八月份,彩虹故里红崖子沟乡那狭长的山谷(平安、乐都等地曰“皮袄沟”)到处翻滚着金黄的麦浪,在苍苍郁郁的树林掩映下,整个峡谷显得诗意无限。虽然红崖子沟乡的田地没有黄土高原的田地那么齐整,形状也随地形而千差万别,长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性,地名也因地形或主人的名字(当然是土改时地主的名字)或特殊原因而不尽相同:三角儿,陡坝、大平、胳膊弯弯、王福儿、尹家坟地、旱台……那各具特色的麦田,在苍郁的树木及
期刊
早些年,河湟农村秋收打碾结束的一天,都要“卧碌碡”——  碌碡哥,  你孽障!  我孽障!  牛粪粘在你身上,  衣子扬在我身上。  辗下粮食交公粮,  辗下豆儿驴吃上……  在老人的带领下,人们举行“卧碌碡”仪式,称呼辛苦打碾粮食的石滚——碌碡为“碌碡哥”,感谢他帮助人们完成了秋收,让人们又一次收获了延续命脉的粮食,向他诉说心里话:“碌碡哥,为了让种下的粮食颗粒归仓,你很辛苦,我们也很辛苦。你被
期刊
龙应台,是台湾众多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从《孩子,你慢慢来》到《目送》到《亲爱的安德烈》,每一本都流露着母亲般的温柔,行如流水的文字,恰到好处的情感,总是扣人心弦,这本用三年的时间,凝结成36封书信的文字,更是教会了每一位父母和孩子如何沟通。  一纸书信,牵连着的是两颗炽热的心,一生挚友,收获着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有儿子的困惑,有母亲的担忧,有闲暇的趣谈,有独自的见解,他们从学生的玩耍谈起,讨论
期刊
我和老伴习惯每天下午到外边转悠转悠,以求缓解长时间写作的疲劳。我们散步不到远处,就在周边的街道路边转个圈儿,还相互挽着边走边聊,好似闲庭信步。我们较多的话题是谈论诗词和文章的写作。有时走到书亭也会停下脚步,老伴喜欢看《炎黄春秋》和《新周报》,如果有,他总要买上两本。他十分喜爱看书读报,可以说读书看报成了他的老习惯,简直是时时不离手,一时不看就有了饥饿感,新书一到手,就急于翻阅,走在路上也是如此。遇
期刊
大麦青稞,既属于高原特有,亦为世界稀有之粮食物种,是否也同样需要关切保护?这事儿,抑或人们尚未全然意识到。  一些上岁数的乡人心里有话欲说还休:曾经紧挨庄廓的一片片青稞田,说消失就整个消失了(近几十年间,青稞以不可逆之势收缩向高海拔地带。究其原因,首推气候变化,它们实在忍受不了那个热)。  好就好在,在更高更远处,青稞与乡亲们形影不离的日子一如既往。大家按部就班,表明青稞久经考验不在话下。独步高处
期刊
晨起,一眼便瞧见手机微信上朋友发来的信息:“旧岁已近暮,新岁将登场,过了腊八就是年啦,祝君腊八节快乐。”  昨天才过完元旦,感叹“岁月如叠加着翻薄的日历”的笔迹尚未晒干,今早就收到了要过年的信息,顿觉这信息来的太过仓促。静下心来仔细盘算,可不?还有15天就是小年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再想,离春晚只有三周了!岁月从来都不会放慢脚步,转眼又到了行
期刊
上天把油菜与青稞恩赐给门源,真是绝妙的搭配。青稞对于门源人来说不仅仅是油菜之外的主要农作物,更是门源面食的灵魂所在。诚然,门源小油菜已被世人所熟知,百里花海更是惊艳了四周八荒。如果说油菜花是门源的华丽盛装,而青稞则是门源的血液和魂魄。  青稞属于稞麦,在青海高原谓之青稞,与青盐一样有了地域色彩,自然在人们心头注入了那浩瀚无际一往情深的蔚蓝烟波,因而高贵因而辽阔。对于土生土长的门源人来说,在很长一段
期刊
云雀,成千上万只悬吊的金铃铎,忽高忽低,忽缓忽疾,摇响钴蓝的天空。  此刻,在祁连山南麓,一波一波的青稞簇拥着秋天。亿万根麦芒闪着耀眼的金光,随风摇晃。随眼望去,那光线相互摩挲、交织、融合,变幻万千,使人感到微醺的眩晕。大约这就是醉秋的一种。  如果把视角从这宏大的场景收窄一些,聚焦大墩岭上我们村那一块袜样儿地,一幅收获青稞的画面就渐次清晰起来——  这是一个农历中秋时节。昨夜的月光还仿佛逗留在山
期刊
头顶是澄莹的天,耳旁是飒飒的风。  听潮起潮落,观日升日坠,赏云起云飞,望水天苍茫,思渺渺心事,聊未来畅想,可谓风华正茂,激情飞扬。至今我的脑海中还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美丽的剪影:清晨,一轮红红的朝阳冉冉升起,一艘扬帆渔舟从阔广的飞云江水面上穿过晨曦缓缓而行……这是我在西山的流年碎影。  西山是我家乡浙江瑞安市内的一座小山,现已改建为公园。我已有三十多年未登了,不知西山有无变化。回到家乡后,心中又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