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到了,结果的树或不结果的树都一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冬天到了,大雪飘飘,寒风吹彻。一棵树独立于村庄大地,它一定会感到彻骨的寒冷。而春天到夏天,当一棵树重新披上绿衣,树叶婆娑,树枝摇曳,焕发出盎然生机时,它的心情一定是充满快乐和希冀的。当一棵树独立于天地间时,它的心情也许是孤独的;当一棵树和许多树群聚于山峦沟谷时,它也许又是另一种心情。当一棵树从年幼走到衰老,经历了风雨击打、岁月磨砺,它的心情一定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当一棵树的叶片告别母体而去时,树或叶在一瞬间一定会发出撕心裂肺的惊叫声;当一棵树行将就木时,它的心情也一定是忧伤而悲凉的!
村里的树不多,也就那么百十来棵榆树。它们稀稀疏疏地伫立在坡梁顶顶和麦田沟谷之间,东一棵西一棵的,彼此遠远地相互打量、相互张望着,以永远不变的姿态面对日出日落,面对严寒酷暑。
那些树低矮、丑陋、其貌不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它们伫立在村庄的岁月里,一动不动。
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村庄时,看到它们依然默立在那里。那些树和从前一样,树的肌理也无太大的变化。不过,有一些树已不知去向,另有一些曾经年轻的树变得成熟甚至苍老了,而那些曾经年幼的树已变得枝繁叶茂,树冠蓬松,极为茁壮。
许多年过去了,它们站立的姿态没变。它们永远沉默着。村里的人一茬一茬地替换着,可树却一直守望在那里,几十年如一日,一动不动,显得那么庄严肃穆,那么富有耐心,像个里程碑似的。有时,一阵风掠过村庄,那些树便轻轻挥动一下枝丫,仿佛在向村庄的人们招手致意,使人感觉到一种无以言表的亲切与温暖。
每一天,朝阳初射,第一缕阳光先落在树梢上。一转眼,树的全身已充满阳光,它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在村庄大地显得鲜活而耀亮。暮昏时,最后一缕阳光从树梢收走,扑面而来的夜幕将树团团围住。这时的树,随着黑暗的降临,它迈开了穿越时光隧道的轻盈步伐。它的走动,无人觉察。第二天清晨,当你发现有一棵老树从村庄大地上消失时,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它一定是走远了!
有个散文家说:一棵树死了,“落叶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了自己一生积攒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种境界。……一棵树枯死了,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成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一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的最深处……”
“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
那些树依靠一点雨水,在旱地上坚守着生命。春天到了,它们遵循自然规律,该抽枝时抽枝,该吐叶时吐叶,渐渐在天地间展开一团绿意。它们东一棵西一棵地生长在坡梁沟谷间,点缀着荒凉而原始的村庄,安抚着一方水土的人们。
在盛夏,树们承受着炎炎烈日之暴晒,却将一身的荫凉投给大地,让人们在树荫下度过无数清凉的日子。如果没有这些树为村庄遮阴蔽日,村里人的生命将会处在一片炎炎炽日之暴晒中,内心会感到龟裂而干涸。
整个春天和夏天,村庄的鸟在天空中飞困了,便落到那些树枝上,为村庄拉网唱歌,几十年如一日。
到了金秋,那些树尤为显得重要。
无论是一头牛,还是一个人,一旦经过某一棵树,都愿意在树荫下乘乘凉,歇歇脚。
在收割的日子里,农人割麦割累了,便聚拢于树荫下,将一身的汗水和疲惫卸却于树下。在树荫中,农人得以休养生息。这时的收割者犹如远古时代的农人,他身临绿荫,头顶上有鸟在鸣唱。清脆而单纯的鸟叫声掠过麦田、山峦和旷野,在村庄的上空久久回荡着。有了树和鸟的陪伴,收割者的生命便不再感到寂寞,他们的劳动会因树和鸟的安抚而变得轻松愉快,变得坚定不移。
正是因为有了树,我的村庄才有了生命的动态之美,有了大地卫士拱卫的安全意识……
对于树,我要检讨。因为我也砍伐过一棵树。我对树的敬畏之心还远远不够。
有些民族,比如苗族吧,就以树为神。他们相信,每一棵树都有灵魂,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父母会立即为其种下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孩子不离不弃,一起成长,一起变老。当这人死了,村里的人就会把这棵树砍下,取其中间的一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掩埋于密林深处,再在墓地上种上一棵树。墓地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唯有树象征着生命在延续。于是,他们认为,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生亦一棵树,死亦一棵树……
我常常在想,但凡生命,都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棵树也应是这样。
有谁能注意到一棵树的晚景而为此叹息和忧伤呢?
有谁能破译一棵树发出的咿咿低语呢?
有谁又能听到一棵树的枝桠断裂时发出的痛苦呻吟呢?
曾经记得有一位诗人是这样赞美一棵树,以及它在秋天的落叶情景:
每一片落叶,都曾经历了繁华的季节,饱尝了生长的过程,欣赏或被人欣赏,残缺或完美,承受光芒或迎接风雨,被天空和大地照耀、养育,每一片叶子都是珍奇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枚由自然精心铸造的金币,在万物中发行。在这辉煌的仪式中,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挂满枝头,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诗人最后庄严地说:对树充满敬意吧!
古榆如伞,默立山冈。树荫下,歇缓着疲累的农人。远远近近,一块一块被农人收割的麦捆如二方连续图案,规则而优美地呈现在山坡上或洼地里,鸟的叫声烘托着山冈的宁静,古老的村庄沉浸在一种超凡拔俗的田园风光中。
树无声,树影婆娑。斑斑驳驳的阳光透过树隙,柔静地注视着树下躺着的农人。农人的表情如泉中之月,如蓝天白云祥和。
有时,割累的农人会在树荫下酣然入睡。
酣睡中的农人将四肢展开,将晒得发白的便帽扣在深褐色的脸上,让鼾声从帽檐下伸出来,在树荫下萦绕,在田园和麦穗上飘荡。农人的鼾声与鸟的叫声远近呼应,与田间蟋蟀的鸣唱和谐一致,田园和村庄在农人的鼾声中显得更加安详而静谧。
在树荫下,农人的体力很快得以恢复,他们对日子又重新充满自信。他们精神抖擞地提镰从树荫下走出,然后一步一步,走向金色的麦田。
村里的树不多,也就那么百十来棵榆树。它们稀稀疏疏地伫立在坡梁顶顶和麦田沟谷之间,东一棵西一棵的,彼此遠远地相互打量、相互张望着,以永远不变的姿态面对日出日落,面对严寒酷暑。
那些树低矮、丑陋、其貌不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它们伫立在村庄的岁月里,一动不动。
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村庄时,看到它们依然默立在那里。那些树和从前一样,树的肌理也无太大的变化。不过,有一些树已不知去向,另有一些曾经年轻的树变得成熟甚至苍老了,而那些曾经年幼的树已变得枝繁叶茂,树冠蓬松,极为茁壮。
许多年过去了,它们站立的姿态没变。它们永远沉默着。村里的人一茬一茬地替换着,可树却一直守望在那里,几十年如一日,一动不动,显得那么庄严肃穆,那么富有耐心,像个里程碑似的。有时,一阵风掠过村庄,那些树便轻轻挥动一下枝丫,仿佛在向村庄的人们招手致意,使人感觉到一种无以言表的亲切与温暖。
每一天,朝阳初射,第一缕阳光先落在树梢上。一转眼,树的全身已充满阳光,它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在村庄大地显得鲜活而耀亮。暮昏时,最后一缕阳光从树梢收走,扑面而来的夜幕将树团团围住。这时的树,随着黑暗的降临,它迈开了穿越时光隧道的轻盈步伐。它的走动,无人觉察。第二天清晨,当你发现有一棵老树从村庄大地上消失时,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它一定是走远了!
有个散文家说:一棵树死了,“落叶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了自己一生积攒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种境界。……一棵树枯死了,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成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一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的最深处……”
“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
那些树依靠一点雨水,在旱地上坚守着生命。春天到了,它们遵循自然规律,该抽枝时抽枝,该吐叶时吐叶,渐渐在天地间展开一团绿意。它们东一棵西一棵地生长在坡梁沟谷间,点缀着荒凉而原始的村庄,安抚着一方水土的人们。
在盛夏,树们承受着炎炎烈日之暴晒,却将一身的荫凉投给大地,让人们在树荫下度过无数清凉的日子。如果没有这些树为村庄遮阴蔽日,村里人的生命将会处在一片炎炎炽日之暴晒中,内心会感到龟裂而干涸。
整个春天和夏天,村庄的鸟在天空中飞困了,便落到那些树枝上,为村庄拉网唱歌,几十年如一日。
到了金秋,那些树尤为显得重要。
无论是一头牛,还是一个人,一旦经过某一棵树,都愿意在树荫下乘乘凉,歇歇脚。
在收割的日子里,农人割麦割累了,便聚拢于树荫下,将一身的汗水和疲惫卸却于树下。在树荫中,农人得以休养生息。这时的收割者犹如远古时代的农人,他身临绿荫,头顶上有鸟在鸣唱。清脆而单纯的鸟叫声掠过麦田、山峦和旷野,在村庄的上空久久回荡着。有了树和鸟的陪伴,收割者的生命便不再感到寂寞,他们的劳动会因树和鸟的安抚而变得轻松愉快,变得坚定不移。
正是因为有了树,我的村庄才有了生命的动态之美,有了大地卫士拱卫的安全意识……
对于树,我要检讨。因为我也砍伐过一棵树。我对树的敬畏之心还远远不够。
有些民族,比如苗族吧,就以树为神。他们相信,每一棵树都有灵魂,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父母会立即为其种下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孩子不离不弃,一起成长,一起变老。当这人死了,村里的人就会把这棵树砍下,取其中间的一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掩埋于密林深处,再在墓地上种上一棵树。墓地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唯有树象征着生命在延续。于是,他们认为,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生亦一棵树,死亦一棵树……
我常常在想,但凡生命,都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棵树也应是这样。
有谁能注意到一棵树的晚景而为此叹息和忧伤呢?
有谁能破译一棵树发出的咿咿低语呢?
有谁又能听到一棵树的枝桠断裂时发出的痛苦呻吟呢?
曾经记得有一位诗人是这样赞美一棵树,以及它在秋天的落叶情景:
每一片落叶,都曾经历了繁华的季节,饱尝了生长的过程,欣赏或被人欣赏,残缺或完美,承受光芒或迎接风雨,被天空和大地照耀、养育,每一片叶子都是珍奇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枚由自然精心铸造的金币,在万物中发行。在这辉煌的仪式中,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挂满枝头,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诗人最后庄严地说:对树充满敬意吧!
古榆如伞,默立山冈。树荫下,歇缓着疲累的农人。远远近近,一块一块被农人收割的麦捆如二方连续图案,规则而优美地呈现在山坡上或洼地里,鸟的叫声烘托着山冈的宁静,古老的村庄沉浸在一种超凡拔俗的田园风光中。
树无声,树影婆娑。斑斑驳驳的阳光透过树隙,柔静地注视着树下躺着的农人。农人的表情如泉中之月,如蓝天白云祥和。
有时,割累的农人会在树荫下酣然入睡。
酣睡中的农人将四肢展开,将晒得发白的便帽扣在深褐色的脸上,让鼾声从帽檐下伸出来,在树荫下萦绕,在田园和麦穗上飘荡。农人的鼾声与鸟的叫声远近呼应,与田间蟋蟀的鸣唱和谐一致,田园和村庄在农人的鼾声中显得更加安详而静谧。
在树荫下,农人的体力很快得以恢复,他们对日子又重新充满自信。他们精神抖擞地提镰从树荫下走出,然后一步一步,走向金色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