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教者应根据这一特点,让课内外知识水乳交融。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紧抓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我围绕教学目标,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组成的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启旧引新
揭题,我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是因为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
二、品读形象,感悟精神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和明白了这两棵樟树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之后,我因势利导,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让学生从中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蓬蓬勃勃”这个词。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我在学生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后,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
“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在指导朗读时,我还特别强调让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同时还诱导学生重点体会“无论……总是……”的意义。因为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接着,我又抓住了这点,对学生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所以,在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时,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
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有了整体感知,而且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了基础。
三、把握精神,体会品质
在上一环节,我着重培养了学生对樟树的外在美的感知,这一环节中我把着重点转移到引领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上。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一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让学生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我教学安排的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接下来的第二步是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这样的教学处理,能够使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四、聚焦品质,提炼精髓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在这种前提下,我很巧妙地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并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学生读完后,我问道:“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当发现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循循善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设计问题给学生:“宋庆龄和樟树的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再一次展开小组讨论,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发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的充分发表见解,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了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人格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樟树四季常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所以,她虽然去世了,但一看到樟树,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宋庆龄,他永远会留在人们心中……经过这样对文本内涵的探讨和挖掘之后,同学们对“大家为什么喜欢樟树”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迎刃而解了。
小结阅读教学时,我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悟再读整篇文章,感情在朗读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完成了整堂课教学的首尾呼应。
教学时,我围绕教学目标,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组成的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启旧引新
揭题,我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是因为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
二、品读形象,感悟精神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和明白了这两棵樟树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之后,我因势利导,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让学生从中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蓬蓬勃勃”这个词。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我在学生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后,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
“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在指导朗读时,我还特别强调让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同时还诱导学生重点体会“无论……总是……”的意义。因为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接着,我又抓住了这点,对学生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所以,在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时,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
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有了整体感知,而且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了基础。
三、把握精神,体会品质
在上一环节,我着重培养了学生对樟树的外在美的感知,这一环节中我把着重点转移到引领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上。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一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让学生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我教学安排的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接下来的第二步是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这样的教学处理,能够使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四、聚焦品质,提炼精髓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在这种前提下,我很巧妙地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并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学生读完后,我问道:“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当发现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循循善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设计问题给学生:“宋庆龄和樟树的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再一次展开小组讨论,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发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的充分发表见解,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了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人格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樟树四季常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所以,她虽然去世了,但一看到樟树,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宋庆龄,他永远会留在人们心中……经过这样对文本内涵的探讨和挖掘之后,同学们对“大家为什么喜欢樟树”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迎刃而解了。
小结阅读教学时,我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悟再读整篇文章,感情在朗读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完成了整堂课教学的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