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两个部分的连接。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学习模式,面对突然变化的环境孩子往往有不适应感,也会形成一种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家庭 社会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所以社会普遍强调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困惑,怎么来帮助教师摆脱这些困惑呢?
一、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要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问题,另一个就是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 具体来说,大班老师要正确认识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找准衔接关键,然后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接近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环境设置、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小学和幼儿园都要在教学形式上逐步靠拢。而许多家长追求的就是让孩子学拼音、做算术、识字、背书等,但我认为正确的知识的获得,应该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这里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还包括广阔的其他知识,也可称为背景知识,知识面广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强,同时要强调,从小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能比某种知识的获得本身更重要;还要注意学会一些生活知识与技能,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与一些生活技能等;另外交往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要注意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为幼儿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1、 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动力源泉,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可以发展智力,开拓视野,强健身体,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兴趣习惯也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
2、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从小中班开始,就要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讲座,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等表演出来,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炼语言的机会。
3、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儿童成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调查中发现,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能大胆参与活动、不愿与新朋友交往、怀念幼儿园生活等,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自信,新入学的幼儿常常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孩子就会产生退缩或攻击性行为以及孤僻、妒忌等偏差。因此,我们要注重积极为幼儿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个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特长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逐步树立自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向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和要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跳一跳,够得着”,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
三、在幼儿园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为了解决幼儿社会性适应困难,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性适应教育活动。幼儿园里,气象日志、气象统计表,那些形象直观的气温变化曲线是孩子们每天劳动的成果,每天,谁来的最早,谁就把它填好,完全是孩子的自觉行为。小朋友们还轮流担当值日生,点数毛巾、清点人数、帮老师分餐具和玩具、报告午晚饭、检查桌面是否干净整齐等,活动中孩子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得到培养。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教师面对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的求助与告状行为,以不拒绝也不直接参与代替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会想办法。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动脑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
在其他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在音乐、体育课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愉快。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散步前交代观察任务,上下楼梯提出规则要求,进餐、睡眠时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园还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明确对幼儿进行社會性适应教育的意义,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并要求家长做到适当放手,随时提醒,以表扬鼓励为主等。
总之,幼小衔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要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有效结合就能做好衔接工作,就能尽量消除幼儿上小学后的恐惧、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环节上顺利渡过。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益终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远丽;幼小衔接常见问题解读[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年04期
2 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李灵;走好学习生涯的第一步——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好家长;2009年Z1期
4 张晓军;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中国教师;2009年S2期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家庭 社会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所以社会普遍强调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困惑,怎么来帮助教师摆脱这些困惑呢?
一、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要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问题,另一个就是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 具体来说,大班老师要正确认识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找准衔接关键,然后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接近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环境设置、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小学和幼儿园都要在教学形式上逐步靠拢。而许多家长追求的就是让孩子学拼音、做算术、识字、背书等,但我认为正确的知识的获得,应该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这里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还包括广阔的其他知识,也可称为背景知识,知识面广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强,同时要强调,从小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能比某种知识的获得本身更重要;还要注意学会一些生活知识与技能,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与一些生活技能等;另外交往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要注意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为幼儿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1、 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动力源泉,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可以发展智力,开拓视野,强健身体,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兴趣习惯也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
2、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从小中班开始,就要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讲座,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等表演出来,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炼语言的机会。
3、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儿童成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调查中发现,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能大胆参与活动、不愿与新朋友交往、怀念幼儿园生活等,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自信,新入学的幼儿常常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孩子就会产生退缩或攻击性行为以及孤僻、妒忌等偏差。因此,我们要注重积极为幼儿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个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特长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逐步树立自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向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和要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跳一跳,够得着”,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
三、在幼儿园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为了解决幼儿社会性适应困难,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性适应教育活动。幼儿园里,气象日志、气象统计表,那些形象直观的气温变化曲线是孩子们每天劳动的成果,每天,谁来的最早,谁就把它填好,完全是孩子的自觉行为。小朋友们还轮流担当值日生,点数毛巾、清点人数、帮老师分餐具和玩具、报告午晚饭、检查桌面是否干净整齐等,活动中孩子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得到培养。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教师面对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的求助与告状行为,以不拒绝也不直接参与代替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会想办法。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动脑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
在其他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在音乐、体育课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愉快。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机渗透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散步前交代观察任务,上下楼梯提出规则要求,进餐、睡眠时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园还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明确对幼儿进行社會性适应教育的意义,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并要求家长做到适当放手,随时提醒,以表扬鼓励为主等。
总之,幼小衔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要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有效结合就能做好衔接工作,就能尽量消除幼儿上小学后的恐惧、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环节上顺利渡过。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益终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远丽;幼小衔接常见问题解读[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年04期
2 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李灵;走好学习生涯的第一步——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好家长;2009年Z1期
4 张晓军;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中国教师;2009年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