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给中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成为中职旅游业界不断探索的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成为适应各种需求的理想选择之一。本文以中职旅游专业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从教材章节内容、知识内容类型、中职学生特点三个视角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这也为同类型的知识型考证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旅游专业课程;中职学校
1.引言
现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是一门行业指向明确、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在专业上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现代化旅游服务管理人才。可见,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中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都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为主导。而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方式(即“老师照本宣科、强制性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被动接收知识”)早已无法实现,现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理想选择。
2.教学法与课程特色的概况
2.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锻炼学生观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的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有九大原则,分别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多元化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对学生有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技能;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习过程;鼓勵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运用活动、教学资源、教具等激发学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老师是促进者,并非知识讲授/呈现者。
2.2《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基本情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国家导游资格证书的必考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四大宗教、民族民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自然景观、古代建筑、古代园林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各种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相比其他课程,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知识性强,属于典型的知识型考证课,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双重挑战。正是如此,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来主导课堂,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导游职业的向往,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产生长远的影响。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对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三个目标,无论是对一门课程的教授,还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脱离不了这三个目标的引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考证课,对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要求尤为高,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如何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成为众多知识型考证课程共同的难题。
下面将从章节内容要求、知识类型特点、中职学生特点三个角度来探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 章节内容要求的视角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分为两篇,共九章。分别是基础知识篇和旅游景观篇,前者包括旅游入门知识、中国文史常识、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民族与民俗、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风物特产六章,后者包括中国自然旅游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世界遗产三章。具体各章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应用如下(详见图1):
第一章引言,属于旅游基本理论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内涵、旅游活动的基本内容、中国旅游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引领学生进入旅游业的大门,俗称“专业引子”,从而决定了此章课堂教学需要激发起学生对旅游的专业热情,调动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网络信息,去完成两件大事:制作旅游大事记知识栏和绘制旅游过程图,具体通过在课上小组构思讨论、课后制作完成、课上展示汇报方式去实现,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二章中国文史常识,属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基本知识,知识要点多且细,考查内容多,既重又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史常识,富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素养,俗称“长学识”,因此课堂教学上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两件任务:表演“穿越剧‘中国王朝’”和设计“复古文艺风”展示秀,前者让学生对古代历朝演变、国号、皇亲国戚称谓、帝王各种号、官制、科举、姓氏名字、年月日时、五行等知识有所掌握,后者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戏曲、绘画、书法、对联等有所认识,形式现代活泼流行,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寓学于乐,营造“乐学”氛围。
第三章中国的四大宗教,属于中国宗教文化知识,知识繁多且抽象难懂,考查任务重,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个宗教有个基本认识,因宗教与思想文化相连,俗称“长境界”,因此课堂教学上通过结合宗教胜地实例进行四场分组式的导游模拟讲解,依据书上各个宗教的相关知识自行撰写导游词、自行组合讲解,每个人都角色扮演,最后让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知识对比并加以区分四大宗教特点。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俗、第五章中国的饮食文化、第六章中国的风物特产均属于我国日常生活基本常识,知识点多但有规律,难易适中,俗称“长常识”,因此课堂教学上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四大活动:举办“五大节日盛会”、制作“十五个少数民族宣传海报”并开展民族特色展示秀、开展中国菜酒茶药实物展示与知识竞赛、举办中国旅游特色商品摄影展,充分让学生实地走访景区景点、利用网络信息库、发挥自己创作力,将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运用起来。 第七章中国的自然旅游景观、第八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九章中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旅游景观篇,目的是让学生游历完中国各类名山、大川、古镇、世界遗产等景点景观,俗称“长见识”,因此课堂教学上适合采取景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写导游词、自己搜集素材、自己讲解展示,充分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综合能力,从中培育学生对导游的兴趣。
3.2 知识类型特点的视角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知识内容多,考查难度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学生能够知道并掌握住知识点,进而实现在考查、实践中的检验与应用。但是这种知识型的考证课,如何能够让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来掌握住这些知识成为一大难题。根据这本教材,可以将本书的理论知识划分为概念型知识、时间序列型知识、类别型知识、同质对比型知识、组成型知识、应用举例型知识、散点型知识、逻辑延展型知识等,很多知识点都是多种类型的集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运用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时就必须得根据知识点的类型进行引领性的自主探究学习,而非灌溉插秧式的教学。
概念型的知识,即“是什么”,例如旅游的概念、谥号、庙号、年号、中药、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名山、瀑布、湖泊、泉、园林等,适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记忆法大比拼,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记忆方法。如要点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抽象记忆法、自我改编记忆法等。
时间序列型知识,例如旅游发展、古代历朝、官制、科举、文学、绘画、文字、传统节日、世界遗产等,都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发展演变的,适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时代秀”,将某一知识按时间轴划分,分别展示各个时期各自的特点,从而印象深刻。
类别型知识,例如中国菜系、中国茶、中国酒、风物特产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适合让学生进行借助图片、视频、实物等进行类别展示,并介绍相关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各个器官感受到知识。
同质对比型知识,例如四大宗教、十五个少数民族等,都是同一类型的知识,但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合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学习,细化出许多个知识要点进行对比展示,从而防止知识混乱繁杂。
应用举例型知识,例如自然景观、建筑园林、世界遗产等,都是属于一个类别对应一系列的景点景观,适合让学生设计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并导游讲解模拟游览场景,活学活用这些景点特色,锻炼旅游设计能力和现场讲解能力。
3.3 中职学生特点的视角
中职学生普遍具有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学习偏好严重、学习目标模糊、上课注意力易散、自觉主动性差等不利于学习的情况,但是他们具备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玩乐心重、活跃因子强、个性展示欲强、自尊心强、流行时尚、新奇心重、竞争欲强、被赞许欲强、从众依附性强等优良元素,因此“乐学”的课堂氛围尤其重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寓乐于学,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体,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快乐、自信成长。所以,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必须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结合专业特色与就业市场要求,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设计出最适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具体的方法有知识竞答法、情景模拟法、手工制作法、游戏娱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标杆激励法、舞台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实地调查法、多元评价法等,将知识运用不同地形式加以理解、掌握与运用。
4.结束语
市场行业的需求、旅游专业的特色、中职教育的理念、中职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目标都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实现各个目标的有效指导之一。《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属于知识型考证课程,根据专业目标要求、章节内容特点、知识类型划分、学生特点、学时条件、其他条件等情况,同样能够有效地应用“以學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旅游专业课程;中职学校
1.引言
现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是一门行业指向明确、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在专业上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现代化旅游服务管理人才。可见,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中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都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为主导。而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方式(即“老师照本宣科、强制性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被动接收知识”)早已无法实现,现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理想选择。
2.教学法与课程特色的概况
2.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锻炼学生观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的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有九大原则,分别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多元化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对学生有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技能;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习过程;鼓勵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运用活动、教学资源、教具等激发学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老师是促进者,并非知识讲授/呈现者。
2.2《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基本情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国家导游资格证书的必考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四大宗教、民族民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自然景观、古代建筑、古代园林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各种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相比其他课程,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知识性强,属于典型的知识型考证课,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双重挑战。正是如此,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来主导课堂,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导游职业的向往,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产生长远的影响。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对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三个目标,无论是对一门课程的教授,还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脱离不了这三个目标的引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考证课,对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要求尤为高,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如何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成为众多知识型考证课程共同的难题。
下面将从章节内容要求、知识类型特点、中职学生特点三个角度来探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 章节内容要求的视角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分为两篇,共九章。分别是基础知识篇和旅游景观篇,前者包括旅游入门知识、中国文史常识、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民族与民俗、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风物特产六章,后者包括中国自然旅游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世界遗产三章。具体各章内容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应用如下(详见图1):
第一章引言,属于旅游基本理论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内涵、旅游活动的基本内容、中国旅游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引领学生进入旅游业的大门,俗称“专业引子”,从而决定了此章课堂教学需要激发起学生对旅游的专业热情,调动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网络信息,去完成两件大事:制作旅游大事记知识栏和绘制旅游过程图,具体通过在课上小组构思讨论、课后制作完成、课上展示汇报方式去实现,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二章中国文史常识,属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基本知识,知识要点多且细,考查内容多,既重又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史常识,富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素养,俗称“长学识”,因此课堂教学上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两件任务:表演“穿越剧‘中国王朝’”和设计“复古文艺风”展示秀,前者让学生对古代历朝演变、国号、皇亲国戚称谓、帝王各种号、官制、科举、姓氏名字、年月日时、五行等知识有所掌握,后者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戏曲、绘画、书法、对联等有所认识,形式现代活泼流行,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寓学于乐,营造“乐学”氛围。
第三章中国的四大宗教,属于中国宗教文化知识,知识繁多且抽象难懂,考查任务重,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个宗教有个基本认识,因宗教与思想文化相连,俗称“长境界”,因此课堂教学上通过结合宗教胜地实例进行四场分组式的导游模拟讲解,依据书上各个宗教的相关知识自行撰写导游词、自行组合讲解,每个人都角色扮演,最后让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知识对比并加以区分四大宗教特点。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俗、第五章中国的饮食文化、第六章中国的风物特产均属于我国日常生活基本常识,知识点多但有规律,难易适中,俗称“长常识”,因此课堂教学上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四大活动:举办“五大节日盛会”、制作“十五个少数民族宣传海报”并开展民族特色展示秀、开展中国菜酒茶药实物展示与知识竞赛、举办中国旅游特色商品摄影展,充分让学生实地走访景区景点、利用网络信息库、发挥自己创作力,将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运用起来。 第七章中国的自然旅游景观、第八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九章中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旅游景观篇,目的是让学生游历完中国各类名山、大川、古镇、世界遗产等景点景观,俗称“长见识”,因此课堂教学上适合采取景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写导游词、自己搜集素材、自己讲解展示,充分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综合能力,从中培育学生对导游的兴趣。
3.2 知识类型特点的视角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知识内容多,考查难度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学生能够知道并掌握住知识点,进而实现在考查、实践中的检验与应用。但是这种知识型的考证课,如何能够让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来掌握住这些知识成为一大难题。根据这本教材,可以将本书的理论知识划分为概念型知识、时间序列型知识、类别型知识、同质对比型知识、组成型知识、应用举例型知识、散点型知识、逻辑延展型知识等,很多知识点都是多种类型的集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运用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时就必须得根据知识点的类型进行引领性的自主探究学习,而非灌溉插秧式的教学。
概念型的知识,即“是什么”,例如旅游的概念、谥号、庙号、年号、中药、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名山、瀑布、湖泊、泉、园林等,适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记忆法大比拼,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记忆方法。如要点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抽象记忆法、自我改编记忆法等。
时间序列型知识,例如旅游发展、古代历朝、官制、科举、文学、绘画、文字、传统节日、世界遗产等,都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发展演变的,适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时代秀”,将某一知识按时间轴划分,分别展示各个时期各自的特点,从而印象深刻。
类别型知识,例如中国菜系、中国茶、中国酒、风物特产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适合让学生进行借助图片、视频、实物等进行类别展示,并介绍相关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各个器官感受到知识。
同质对比型知识,例如四大宗教、十五个少数民族等,都是同一类型的知识,但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合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学习,细化出许多个知识要点进行对比展示,从而防止知识混乱繁杂。
应用举例型知识,例如自然景观、建筑园林、世界遗产等,都是属于一个类别对应一系列的景点景观,适合让学生设计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并导游讲解模拟游览场景,活学活用这些景点特色,锻炼旅游设计能力和现场讲解能力。
3.3 中职学生特点的视角
中职学生普遍具有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学习偏好严重、学习目标模糊、上课注意力易散、自觉主动性差等不利于学习的情况,但是他们具备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玩乐心重、活跃因子强、个性展示欲强、自尊心强、流行时尚、新奇心重、竞争欲强、被赞许欲强、从众依附性强等优良元素,因此“乐学”的课堂氛围尤其重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寓乐于学,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体,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快乐、自信成长。所以,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必须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结合专业特色与就业市场要求,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设计出最适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具体的方法有知识竞答法、情景模拟法、手工制作法、游戏娱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标杆激励法、舞台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实地调查法、多元评价法等,将知识运用不同地形式加以理解、掌握与运用。
4.结束语
市场行业的需求、旅游专业的特色、中职教育的理念、中职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目标都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实现各个目标的有效指导之一。《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属于知识型考证课程,根据专业目标要求、章节内容特点、知识类型划分、学生特点、学时条件、其他条件等情况,同样能够有效地应用“以學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