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脸盲症患者无法计算出见到的人脸和“平均人面”之间的差别,当然就无法认人了。
在11月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上,美国影片《幻影追凶》作为唯一一部悬疑惊悚片引人注目,同时也让“脸盲症”这个词流传开来。片中女主人公因为撞击而患上脸盲症、无法认人的经历令人感慨。“你站在我面前,我却认不出你是谁”正是这一为数不少的群体的写照。
主人公陷入脸盲症梦魇
《幻影追凶》的女主人公安娜本是个幸福小女人:喜欢的幼师工作、平凡而稳重的男友还有两个默契度很高的闺蜜。然而,在意外目睹了一场凶案后,她被凶手追杀,逃跑过程中掉进河里,还被桥梁护栏狠狠地撞击了头部。
电影进行到这里,可能有的观众会猜安娜将失忆。不少电影都是这个路子。不过,本片里的主人公患上了一种更少听说的病——脸盲症,她再也分不清面孔的差别了。她在医院中苏醒后,眼前的男友和闺蜜就在不断变换面孔。甚至她每次照镜子的时候,镜中出现的脸都与她本身似像非像。而回到幼儿园工作,她眼前的孩子们居然都长着一样的脸。
在拍摄上,为了表现安娜受伤后无法分辨人脸的感觉,导演选择了多个长相相似的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比如男友一角就由十几个演员扮演,这些长得像却明明不是同一个人的演员环绕在女主角身边,连观众都要怀疑“我怎么也分不清他们?我是不是也有脸盲症?”。
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安娜学会了通过细节认人,男友的领结花纹、闺蜜的裙摆款式等等都是她认人的依据。当然,脸盲症的事实还是改变不了,就像与男友接吻时,一眨眼的工夫对方的脸就不同了。旁观者可能认为刺激,而安娜只觉得崩溃。何况,暗中的凶手还伺机利用她无法凭脸认人这一点杀人灭口。
2%~3%的人患有脸盲症
影片里,安娜曾经错把自己的父亲认成凶手,还引来了警察围捕。不少影迷高呼,“这太夸张了!怎么会有人连父亲都不认识”。事实上,真有这样的人。英国中年男子巴里·威恩赖特就是这样,他辨认不出任何熟人的脸,包括母亲。而接受脸盲症专家测试时,他甚至无法辨认出一堆男子的照片中哪一张是自己。
长期以来,医学上像威恩赖特这样的病例只有100例,他们大多由外伤、中风或大脑疾病引起。而近期,一些知名认知神经科学家,如美国哈佛大学中山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布拉德·迪谢纳和德国托马斯·格吕特尔的调查都表明,全球有2%~3%的人患有这种感知缺陷。
2%~3%的比例意味着理论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熟人患有脸盲症。他们之所以“隐藏”起来不为人知,一方面是大多数脸盲症的患病程度还没有严重到连自身或父母都不认识,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生来如此”,习惯了不完全依靠面部认人。
事实上,大部分脸盲症患者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在脸盲界有这样一个比喻,“脸盲就像是色盲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看到的颜色跟别人看到的不同”。
脸盲症患者缺失了什么?
片子一开始,女主人公问医生,“我得了脸盲症怎么办?”医生无奈地告诉她,“脸盲症不是你‘得’了什么,而是你‘失去’了一些东西。”脸盲症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包爱民教授告诉记者,我们认人的过程是这样的:大脑需要先观看许多人脸,形成一个“平均人面”记忆,然后对于每见到的一个人脸,大脑针对那个“平均人面”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据差别识出人脸。这个过程是由大脑颞叶负责的。
“而脸盲症恰恰是这部分受了损伤,无法计算出见到的人脸和‘平均人面’之间的差别,当然就无法认人了。” 包爱民说。
这种现象最初引起医学界注意是在上世纪40年代,神经病学家约阿希姆·博达默检查了两名在二战中头部严重受伤的病人,发现尽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脸,却认不出来是谁,最终得出结论:看到和认出人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随后,他将这种病症命名为“人面失认症”,在实际应用中被更形象化的“脸盲症”所取代。
虽然早期记录的大多是后天脸盲者,但目前研究人员发现先天脸盲者更多,而且具有遗传性。2006年,《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显示,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认人障碍,孩子得这种病的几率就有50%。这是一个显性基因突变产生的遗传模式。
脸盲症患者如何自救
先天患有脸盲症的人往往从小就“自学”了通过声音、头发、走路姿态甚至胡须、痣等面部特征认人,而后天疾病、创伤而引起的“半路”脸盲者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大多需要脸盲症专家的辅导。就像片中安娜那样慢慢学着适应,拿着本子记录熟人的衣着。
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很真实的。目前确实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脸盲症,只能通过面部周边细节来辅佐认人。对于大多数轻度脸盲症来说,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认清几个熟人,但这是相当困难的,就像分辨路上的鹅卵石一样。
不过,有一类人正好与脸盲者相反。他们是超忆者,拥有超常的“脸部辨识”能力,哪怕是20年前在地铁车站擦肩而过的人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神经科学家正在对他们大脑“认脸功能”展开研究,希望找到“人脸辨认”的奥秘,从而帮助甚至治愈脸盲者。
现阶段,脸盲者还是只能面对“千人一面”的情形,他们中的有一些甚至连通过声音认人都很困难。安娜就从未想过听声认人,这被不少观众定为bug。
“其实,负责人脸识别的颞叶还管理着听觉,如果损伤局限在分管人脸识别的颞叶亚区,完全可以通过声音认人”,包爱民说,“而一旦脑损伤同时涉及人脸识别和听觉,那么听声认人也就不再靠得住了,因此这还不能算是影片的漏洞”。
在11月大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上,美国影片《幻影追凶》作为唯一一部悬疑惊悚片引人注目,同时也让“脸盲症”这个词流传开来。片中女主人公因为撞击而患上脸盲症、无法认人的经历令人感慨。“你站在我面前,我却认不出你是谁”正是这一为数不少的群体的写照。
主人公陷入脸盲症梦魇
《幻影追凶》的女主人公安娜本是个幸福小女人:喜欢的幼师工作、平凡而稳重的男友还有两个默契度很高的闺蜜。然而,在意外目睹了一场凶案后,她被凶手追杀,逃跑过程中掉进河里,还被桥梁护栏狠狠地撞击了头部。
电影进行到这里,可能有的观众会猜安娜将失忆。不少电影都是这个路子。不过,本片里的主人公患上了一种更少听说的病——脸盲症,她再也分不清面孔的差别了。她在医院中苏醒后,眼前的男友和闺蜜就在不断变换面孔。甚至她每次照镜子的时候,镜中出现的脸都与她本身似像非像。而回到幼儿园工作,她眼前的孩子们居然都长着一样的脸。
在拍摄上,为了表现安娜受伤后无法分辨人脸的感觉,导演选择了多个长相相似的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比如男友一角就由十几个演员扮演,这些长得像却明明不是同一个人的演员环绕在女主角身边,连观众都要怀疑“我怎么也分不清他们?我是不是也有脸盲症?”。
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安娜学会了通过细节认人,男友的领结花纹、闺蜜的裙摆款式等等都是她认人的依据。当然,脸盲症的事实还是改变不了,就像与男友接吻时,一眨眼的工夫对方的脸就不同了。旁观者可能认为刺激,而安娜只觉得崩溃。何况,暗中的凶手还伺机利用她无法凭脸认人这一点杀人灭口。
2%~3%的人患有脸盲症
影片里,安娜曾经错把自己的父亲认成凶手,还引来了警察围捕。不少影迷高呼,“这太夸张了!怎么会有人连父亲都不认识”。事实上,真有这样的人。英国中年男子巴里·威恩赖特就是这样,他辨认不出任何熟人的脸,包括母亲。而接受脸盲症专家测试时,他甚至无法辨认出一堆男子的照片中哪一张是自己。
长期以来,医学上像威恩赖特这样的病例只有100例,他们大多由外伤、中风或大脑疾病引起。而近期,一些知名认知神经科学家,如美国哈佛大学中山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布拉德·迪谢纳和德国托马斯·格吕特尔的调查都表明,全球有2%~3%的人患有这种感知缺陷。
2%~3%的比例意味着理论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熟人患有脸盲症。他们之所以“隐藏”起来不为人知,一方面是大多数脸盲症的患病程度还没有严重到连自身或父母都不认识,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生来如此”,习惯了不完全依靠面部认人。
事实上,大部分脸盲症患者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在脸盲界有这样一个比喻,“脸盲就像是色盲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看到的颜色跟别人看到的不同”。
脸盲症患者缺失了什么?
片子一开始,女主人公问医生,“我得了脸盲症怎么办?”医生无奈地告诉她,“脸盲症不是你‘得’了什么,而是你‘失去’了一些东西。”脸盲症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包爱民教授告诉记者,我们认人的过程是这样的:大脑需要先观看许多人脸,形成一个“平均人面”记忆,然后对于每见到的一个人脸,大脑针对那个“平均人面”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据差别识出人脸。这个过程是由大脑颞叶负责的。
“而脸盲症恰恰是这部分受了损伤,无法计算出见到的人脸和‘平均人面’之间的差别,当然就无法认人了。” 包爱民说。
这种现象最初引起医学界注意是在上世纪40年代,神经病学家约阿希姆·博达默检查了两名在二战中头部严重受伤的病人,发现尽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脸,却认不出来是谁,最终得出结论:看到和认出人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随后,他将这种病症命名为“人面失认症”,在实际应用中被更形象化的“脸盲症”所取代。
虽然早期记录的大多是后天脸盲者,但目前研究人员发现先天脸盲者更多,而且具有遗传性。2006年,《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显示,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认人障碍,孩子得这种病的几率就有50%。这是一个显性基因突变产生的遗传模式。
脸盲症患者如何自救
先天患有脸盲症的人往往从小就“自学”了通过声音、头发、走路姿态甚至胡须、痣等面部特征认人,而后天疾病、创伤而引起的“半路”脸盲者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大多需要脸盲症专家的辅导。就像片中安娜那样慢慢学着适应,拿着本子记录熟人的衣着。
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很真实的。目前确实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脸盲症,只能通过面部周边细节来辅佐认人。对于大多数轻度脸盲症来说,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认清几个熟人,但这是相当困难的,就像分辨路上的鹅卵石一样。
不过,有一类人正好与脸盲者相反。他们是超忆者,拥有超常的“脸部辨识”能力,哪怕是20年前在地铁车站擦肩而过的人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神经科学家正在对他们大脑“认脸功能”展开研究,希望找到“人脸辨认”的奥秘,从而帮助甚至治愈脸盲者。
现阶段,脸盲者还是只能面对“千人一面”的情形,他们中的有一些甚至连通过声音认人都很困难。安娜就从未想过听声认人,这被不少观众定为bug。
“其实,负责人脸识别的颞叶还管理着听觉,如果损伤局限在分管人脸识别的颞叶亚区,完全可以通过声音认人”,包爱民说,“而一旦脑损伤同时涉及人脸识别和听觉,那么听声认人也就不再靠得住了,因此这还不能算是影片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