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应用。在火热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我留心了一些生活化教学,发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着误区,如把生活和数学等同起来,误以为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和生活本末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等现象时而可见,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数学味。追究这些现象的原因,原来是盲目追求生活化,忽视学科本身知识形成的需要所致。试想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效益?只能是用生活事例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罢了。那么怎样选择、使用生活素材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合理选择 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素材
1、生活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儿童实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如果照书本上的思考方法教学,学生肯定感到乏味,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下面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就便于学生接受。
2有效沟通生活数学与课本的联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最终目的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选择的材料便于让学生从中去提炼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书本上选择了用摆图形计算小棒根数这一生活事例引入,其教学过程可以是如下:(1)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几个图形,(2)让学生计算出所摆的小棒根数,如3+3+3,2+4+3,4+4+4+4+4,1+3+6+2等,(3)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特征并进行分类,(4)讨论、探索加数相同的这一类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动手摆图形是学生兴趣的,通过摆各种图形这个有趣的生活事例再进行计算、分类,然后认识乘法,有利于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可以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一简便的方法(乘法)来计算。”
二、合理运用 ,使学生生活经验和课本有机结合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可以克服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特点的缺陷,沟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状态,但并不等于“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提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感悟数学来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事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不是与生活有关无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与生活搭上边。每册教材中知识分门别类,我们并不能不分知识的类别、性质都用上生活化的题材,有时与生活无关的课堂教学同样有价值可言。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在教学《2、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从标有1至100各数的表中划出2、3的倍数,再让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学生学得比较自然真切。相反,有些知识就是用上生活化教学,由于生活材料不宜,也不一定收到效果。为此,我觉得“生活化”课堂教学要切合实际,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合理使用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有机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有效学习。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生活化,常常为生活而生活,这样往往会忽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知识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三、活用生活中的资源,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动态的学习材料往往比静止的学习材料显得更有学习效果。如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教材中虽然画上示意图,但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由于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有“同向”、“相向”、“相遇”、“速度和”等较多,光凭观察静态的示意图不易理解,教师不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制作成活动的素材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素材理解这些关键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切合实际。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使用生活素材要合理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和滥用。同时课堂上还要动态把握生活素材,使生活化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合理选择 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素材
1、生活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儿童实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如果照书本上的思考方法教学,学生肯定感到乏味,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下面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就便于学生接受。
2有效沟通生活数学与课本的联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最终目的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选择的材料便于让学生从中去提炼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书本上选择了用摆图形计算小棒根数这一生活事例引入,其教学过程可以是如下:(1)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几个图形,(2)让学生计算出所摆的小棒根数,如3+3+3,2+4+3,4+4+4+4+4,1+3+6+2等,(3)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特征并进行分类,(4)讨论、探索加数相同的这一类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动手摆图形是学生兴趣的,通过摆各种图形这个有趣的生活事例再进行计算、分类,然后认识乘法,有利于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可以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一简便的方法(乘法)来计算。”
二、合理运用 ,使学生生活经验和课本有机结合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可以克服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特点的缺陷,沟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状态,但并不等于“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提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感悟数学来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事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不是与生活有关无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与生活搭上边。每册教材中知识分门别类,我们并不能不分知识的类别、性质都用上生活化的题材,有时与生活无关的课堂教学同样有价值可言。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在教学《2、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从标有1至100各数的表中划出2、3的倍数,再让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学生学得比较自然真切。相反,有些知识就是用上生活化教学,由于生活材料不宜,也不一定收到效果。为此,我觉得“生活化”课堂教学要切合实际,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合理使用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有机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有效学习。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生活化,常常为生活而生活,这样往往会忽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知识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三、活用生活中的资源,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动态的学习材料往往比静止的学习材料显得更有学习效果。如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教材中虽然画上示意图,但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由于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有“同向”、“相向”、“相遇”、“速度和”等较多,光凭观察静态的示意图不易理解,教师不访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制作成活动的素材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素材理解这些关键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切合实际。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使用生活素材要合理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和滥用。同时课堂上还要动态把握生活素材,使生活化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