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史铁生在特殊的人生际遇与历史语境下,用心魂书写着文学,渗透着温情,彰显着人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人本问题的关注,浸润着浓郁的人性关怀,从而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坛典型的纯文学代表。同时,人文精神也促成了史铁生与当代文学的融合与妥协。史铁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卓越的文学贡献,更在于其在当代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精神个性与思想观照。
关键词:史铁生 当代文学 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无论是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亦或是创作思想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当代文坛上别具一格,超然独立。从史铁生的文学作用中可以看到其深刻地思辩性,更可以窥见其与历史语境、阅读惯例、文学批评等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妥协、相互突围的话语关系。史铁生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鲜明的文学创作个性,用心魂引导着写作,使其文学作品在心魂的滋养下依然并且始终犹如一株傲然挺立的奇葩绽放于当代文坛。
一.写作旨趣:找寻生存之基点
对于“人为什么写作”,史铁生总是乐观的调侃道“为不至于自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21岁的史铁生,本是风华正茂的年岁,却双腿瘫痪,疾病缠身,曾一度想轻生。而最终他能坚强的活下去,有赖于他寻得了生存的基点,即写作。在史铁生看来,活着不是某一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它属于哲学范畴,为人本问题。人只有寻得为什么而活,才能找到心魂归宿、精神所向,否则人将魂不守舍,迷失生存的方向,终日惶惶迷茫不知何往。
在寻求人为何活着的问题上,特殊身体遭遇的史铁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有着寻求文学的指向,文学是人类生存的缘由与根本。剔除所有表面因素,文学都为生存寻得更多精神上的归宿,使生活不再是简单的生物过程,而是愉悦、平静、充实的精神成长过程。在人本问题上,史铁生曾向当代文坛发出挚诚的精神呼唤:文学应以关心人的发展与人的处境为主要任务,作家应将精力更多的专注于对平常生活的描摹,始终朝向精神世界。这种呼吁,反映的是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始终怀揣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诉求与关怀。
二.文学使命:换个角度看世界
史铁生强调文学艺术的价值正是在于是否能从习惯的角度撤离,烂熟的思维中醒悟,以新的视角看人生看世界。好的文学作品不必非要镜子或照相机式的反映,而是作者独特的发现,这种发现正是文学的使命。从常人都能看到的常态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深意,才能称其文学为创作。文学品格的高低、作品的优劣,全在乎作品中蕴藏着什么,发现了什么。那么如何才能让作品有新的角度与新的发现呢?对此,史铁生文学创新不应仅仅追求题材或手法上的创新,而应是在生存困境中所收获的心灵体验,文学创作中新的角度源自内心的新的观照。创新之根本在内心不在身外。自心灵所生发的角度是无限的,从心的角度才会望向心的角度,才会使创新有着不竭的源泉与不息的动力。
三.内容与形式:对生命存在的体悟
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史铁生有两种看法,其一,内容第一位,形式即容器,是第二位的,装的是内容;其二,形式并非容器,不可装内容,内容与形式同属一类。在第一钟看法中,故事可以变换说法,即使变换了说法,即形式,内容还是不变的;第二种看法中,故事只有一种说法,说法变换,及形式变换了,内容也就随之变了。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第一种看法中,明确了内容,也就是写作思想、写作内容已经定性,仅是借助一种形式表达;第二种看法中,为明确内容,会从中感受深化了的意蕴,进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动,同时很难进行明确的分析,这是因为他本身有着深邃的奥秘。因此,只要亲近它才能深切的体悟它,体悟其中深藏的东西,这种体悟被称为意味,即深入洞悉容器中的内容。
这种“意味”需要自己体会而不可言传,利用语言形式,进行遣词造句,利用通篇的结构传达意味,让读者从中潜心浮想、用心感受。史铁生将这样的作品的结构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被史铁生看作艺术的创造,源自作者对世界、人生的态度,与世界、人生相处的形式。倘若从社会层面与社会相处,往往看到廉或腐,贫或富,善于恶;从理念层面与世界相处,往往看到的是所有现象皆是理论的例子;倘若从心的角度去看大千世界,看到的往往就是生命的神秘、生存的美妙,世界的无穷尽……并将这些转化至文学艺术形式之中,借助文学与生命、世界相汇相合。
从史铁生的文学书写中,可以看出即使其观照角度不同,立足点与出发点却始终是一致的,也是他对文学书写真意的理解与诠释。在史铁生看来,文学书写的真意在于为生存寻求基点,为心魂觅寻归宿,为思想确定方向,为精神找到家园。因此,文学书写必须始终关注于人的精神与心魂,从心的角度、新的视角观察认识世界,将是作为当代文学书写的使命。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史铁生 当代文学 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无论是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亦或是创作思想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当代文坛上别具一格,超然独立。从史铁生的文学作用中可以看到其深刻地思辩性,更可以窥见其与历史语境、阅读惯例、文学批评等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妥协、相互突围的话语关系。史铁生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鲜明的文学创作个性,用心魂引导着写作,使其文学作品在心魂的滋养下依然并且始终犹如一株傲然挺立的奇葩绽放于当代文坛。
一.写作旨趣:找寻生存之基点
对于“人为什么写作”,史铁生总是乐观的调侃道“为不至于自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21岁的史铁生,本是风华正茂的年岁,却双腿瘫痪,疾病缠身,曾一度想轻生。而最终他能坚强的活下去,有赖于他寻得了生存的基点,即写作。在史铁生看来,活着不是某一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它属于哲学范畴,为人本问题。人只有寻得为什么而活,才能找到心魂归宿、精神所向,否则人将魂不守舍,迷失生存的方向,终日惶惶迷茫不知何往。
在寻求人为何活着的问题上,特殊身体遭遇的史铁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有着寻求文学的指向,文学是人类生存的缘由与根本。剔除所有表面因素,文学都为生存寻得更多精神上的归宿,使生活不再是简单的生物过程,而是愉悦、平静、充实的精神成长过程。在人本问题上,史铁生曾向当代文坛发出挚诚的精神呼唤:文学应以关心人的发展与人的处境为主要任务,作家应将精力更多的专注于对平常生活的描摹,始终朝向精神世界。这种呼吁,反映的是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始终怀揣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诉求与关怀。
二.文学使命:换个角度看世界
史铁生强调文学艺术的价值正是在于是否能从习惯的角度撤离,烂熟的思维中醒悟,以新的视角看人生看世界。好的文学作品不必非要镜子或照相机式的反映,而是作者独特的发现,这种发现正是文学的使命。从常人都能看到的常态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深意,才能称其文学为创作。文学品格的高低、作品的优劣,全在乎作品中蕴藏着什么,发现了什么。那么如何才能让作品有新的角度与新的发现呢?对此,史铁生文学创新不应仅仅追求题材或手法上的创新,而应是在生存困境中所收获的心灵体验,文学创作中新的角度源自内心的新的观照。创新之根本在内心不在身外。自心灵所生发的角度是无限的,从心的角度才会望向心的角度,才会使创新有着不竭的源泉与不息的动力。
三.内容与形式:对生命存在的体悟
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史铁生有两种看法,其一,内容第一位,形式即容器,是第二位的,装的是内容;其二,形式并非容器,不可装内容,内容与形式同属一类。在第一钟看法中,故事可以变换说法,即使变换了说法,即形式,内容还是不变的;第二种看法中,故事只有一种说法,说法变换,及形式变换了,内容也就随之变了。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第一种看法中,明确了内容,也就是写作思想、写作内容已经定性,仅是借助一种形式表达;第二种看法中,为明确内容,会从中感受深化了的意蕴,进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动,同时很难进行明确的分析,这是因为他本身有着深邃的奥秘。因此,只要亲近它才能深切的体悟它,体悟其中深藏的东西,这种体悟被称为意味,即深入洞悉容器中的内容。
这种“意味”需要自己体会而不可言传,利用语言形式,进行遣词造句,利用通篇的结构传达意味,让读者从中潜心浮想、用心感受。史铁生将这样的作品的结构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被史铁生看作艺术的创造,源自作者对世界、人生的态度,与世界、人生相处的形式。倘若从社会层面与社会相处,往往看到廉或腐,贫或富,善于恶;从理念层面与世界相处,往往看到的是所有现象皆是理论的例子;倘若从心的角度去看大千世界,看到的往往就是生命的神秘、生存的美妙,世界的无穷尽……并将这些转化至文学艺术形式之中,借助文学与生命、世界相汇相合。
从史铁生的文学书写中,可以看出即使其观照角度不同,立足点与出发点却始终是一致的,也是他对文学书写真意的理解与诠释。在史铁生看来,文学书写的真意在于为生存寻求基点,为心魂觅寻归宿,为思想确定方向,为精神找到家园。因此,文学书写必须始终关注于人的精神与心魂,从心的角度、新的视角观察认识世界,将是作为当代文学书写的使命。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