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作者塑造了众多封建势力迫害下的“灰色”的艺术形象,如梅、瑞珏等,而觉慧则是这一片阴云中的一道亮彩。有一个比较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这样评论觉慧的:“他坚决反对向旧势力作任何退让、妥协,反对‘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我却认为这样的评价过于偏颇,虽然他是《家》中比较进步的一类人,是当时受到“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新生力量的代表。“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他的敢想、敢说也是应该肯定的。而且他也确实给这个沉闷的大家庭带来不少“新鲜空气”,他的离家出走也为这个本来已经朽烂的家庭剖开了一道裂缝,使得新生的嫩芽从这道裂缝中不断地生长。
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再先进的人仍然不免会打上他所处时代的烙印。“马克思恩格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理,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和性格。”“一定的人物性格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还是艺术中的人物性格”。所以用“坚决反抗”来形容他身上的进步性格并不恰当。觉慧出生于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封建腐朽的毒害时间从小就开始,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加上当时中国革命本身都还处于萌芽时期,还没有找到改变中国现状的正确道路,在此种情况下,他的身上根本不可避免带有比较多的局限性格。
首先从他对封建势力的维护者一一他的祖父心理和态度上看,他的反抗显得十分幼稚。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祖父时时带着“惶恐”的心理,“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祖父走来,就设法躲开。”在祖父禁止他参加“学生自卫抗议运动”,让他“禁足”在家的时候,他不能够做有力的辩解,只能是心中带着怨气,表面上还得老老实实地站着、听着。当面觉慧不敢反抗,可是一离开祖父房间,面对宽解自己的大哥觉新,他乱发一通脾气,这样的行为难道也是“彻底”地反抗吗?其实如果他也处在觉新这个长子、需要承担家庭重担的位置上,也许他也和觉新一样,所以作者把他安排在老幺这个位置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最终觉慧没有“禁足”到底,那也只不过是在事过境迁,他的老祖父早已忘记之后了。如果对老祖父的惶恐我们可以当作他出于对长辈的敬畏的话,那么当十四岁的淑华“装出大人的样子”责骂婢女鸣风时,觉慧听得十分清晰,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连面对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他都不敢站出来保护他心爱的人,为自己心爱的人辩护,反而顾虑重重,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他还很幼稚,他的“反抗性”的不彻底。如果以他最终出走离开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就以此来判断他的反抗彻底,我倒认为鸣凤与他相比是否也不相上下呢,因为一个出身卑下,没有文化的苦命少女,没有顺从似乎千古不变的命运,以死来抗争,这难道不是强烈的控诉和反抗吗?
《家》中鸣凤这位可爱的少女投湖自杀,普遍的人认为她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迫害的结果。但我却认为觉慧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责任也是由于他身上的“幼稚”所造成的。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鸣凤死前的心理。她孤独地回味着与觉慧在一起的美好情景,回想自己曾经对觉慧许下的诺言,她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了这位三少爷身上。但是觉慧早就听闻要选丫环去冯府做妾的事,他却不负责任的淡忘了;在鸣凤最需要他的帮助的时候,他却暂时忘却了鸣凤这位他曾经信誓旦旦给予过美好愿望的姑娘。觉慧如果真的能深切体会到鸣凤的苦难处境和危机,多关心和关注她,以及就在他身边的他能直接帮助的人一些,也许鸣凤也会成长为后来在《春》中最终也离开这个封建家庭的淑英。
从觉慧对待鸣凤的前前后后的态度看,觉慧对鸣凤的感情其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觉慧不断地用“真纯洁”来赞美鸣风,回到家中、苦恼的时候就想起鸣凤,身在外边却把鸣凤又抛之脑后。这可以看出,觉慧在一定程度是把鸣凤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当作他在牢笼似的家中的一种慰藉。
那么為什么觉慧会成了《家》中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呢?在小说中觉慧与觉民、琴讨论“绅士”话题的时候,觉慧说:“够了,这种生活我过得够了,……我们这个大家庭,还不曾到五世同堂,不过四代人,就弄成了这个样子。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觉慧并不是厌恶这个家庭,而是厌恶这个家庭当中的尔虞我诈,兄弟倒戈,厌恶这个家庭的乌烟瘴气。他不能与这些人同流合污,因而在家中他感到寂寞、烦躁。与现实家庭的格格不入,使他从小就有一种渴望:他想做一个跟他的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的求异的心理使他在家里的时候,在封建家庭势力允许的条件下,常常做一些被家庭中的长辈看做是大逆不道,而被同龄人认为是值得敬佩的事。如果没有这种心理,他不会在张太太问他和觉民是不是坐轿子回来的时候,他要“急着”分辩:“我们从来不坐轿子!”……从许多他的反抗行动和心理中可以看出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种青年人所普遍具有的青春冲动与叛逆性,用“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来评价他再恰当不过了。
综上所述,觉慧的确是“五四”时期勇于接受新思想,有改革社会愿望和有抱负的新青年,他身上的青春冲动激起了当时许多青年的关心社会、国家、民族命运的激情,但是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性使他身上不可避免的也带有了局限性。对于这个人物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肯定他的“新青年”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他身上的局限性。
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再先进的人仍然不免会打上他所处时代的烙印。“马克思恩格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理,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和性格。”“一定的人物性格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还是艺术中的人物性格”。所以用“坚决反抗”来形容他身上的进步性格并不恰当。觉慧出生于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封建腐朽的毒害时间从小就开始,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加上当时中国革命本身都还处于萌芽时期,还没有找到改变中国现状的正确道路,在此种情况下,他的身上根本不可避免带有比较多的局限性格。
首先从他对封建势力的维护者一一他的祖父心理和态度上看,他的反抗显得十分幼稚。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祖父时时带着“惶恐”的心理,“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祖父走来,就设法躲开。”在祖父禁止他参加“学生自卫抗议运动”,让他“禁足”在家的时候,他不能够做有力的辩解,只能是心中带着怨气,表面上还得老老实实地站着、听着。当面觉慧不敢反抗,可是一离开祖父房间,面对宽解自己的大哥觉新,他乱发一通脾气,这样的行为难道也是“彻底”地反抗吗?其实如果他也处在觉新这个长子、需要承担家庭重担的位置上,也许他也和觉新一样,所以作者把他安排在老幺这个位置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最终觉慧没有“禁足”到底,那也只不过是在事过境迁,他的老祖父早已忘记之后了。如果对老祖父的惶恐我们可以当作他出于对长辈的敬畏的话,那么当十四岁的淑华“装出大人的样子”责骂婢女鸣风时,觉慧听得十分清晰,他很想出来说几句话替鸣凤辩护,然而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他不作声地站在黑暗里,观察这些事情,好像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连面对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他都不敢站出来保护他心爱的人,为自己心爱的人辩护,反而顾虑重重,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他还很幼稚,他的“反抗性”的不彻底。如果以他最终出走离开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就以此来判断他的反抗彻底,我倒认为鸣凤与他相比是否也不相上下呢,因为一个出身卑下,没有文化的苦命少女,没有顺从似乎千古不变的命运,以死来抗争,这难道不是强烈的控诉和反抗吗?
《家》中鸣凤这位可爱的少女投湖自杀,普遍的人认为她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迫害的结果。但我却认为觉慧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责任也是由于他身上的“幼稚”所造成的。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鸣凤死前的心理。她孤独地回味着与觉慧在一起的美好情景,回想自己曾经对觉慧许下的诺言,她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了这位三少爷身上。但是觉慧早就听闻要选丫环去冯府做妾的事,他却不负责任的淡忘了;在鸣凤最需要他的帮助的时候,他却暂时忘却了鸣凤这位他曾经信誓旦旦给予过美好愿望的姑娘。觉慧如果真的能深切体会到鸣凤的苦难处境和危机,多关心和关注她,以及就在他身边的他能直接帮助的人一些,也许鸣凤也会成长为后来在《春》中最终也离开这个封建家庭的淑英。
从觉慧对待鸣凤的前前后后的态度看,觉慧对鸣凤的感情其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觉慧不断地用“真纯洁”来赞美鸣风,回到家中、苦恼的时候就想起鸣凤,身在外边却把鸣凤又抛之脑后。这可以看出,觉慧在一定程度是把鸣凤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当作他在牢笼似的家中的一种慰藉。
那么為什么觉慧会成了《家》中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呢?在小说中觉慧与觉民、琴讨论“绅士”话题的时候,觉慧说:“够了,这种生活我过得够了,……我们这个大家庭,还不曾到五世同堂,不过四代人,就弄成了这个样子。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觉慧并不是厌恶这个家庭,而是厌恶这个家庭当中的尔虞我诈,兄弟倒戈,厌恶这个家庭的乌烟瘴气。他不能与这些人同流合污,因而在家中他感到寂寞、烦躁。与现实家庭的格格不入,使他从小就有一种渴望:他想做一个跟他的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的求异的心理使他在家里的时候,在封建家庭势力允许的条件下,常常做一些被家庭中的长辈看做是大逆不道,而被同龄人认为是值得敬佩的事。如果没有这种心理,他不会在张太太问他和觉民是不是坐轿子回来的时候,他要“急着”分辩:“我们从来不坐轿子!”……从许多他的反抗行动和心理中可以看出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种青年人所普遍具有的青春冲动与叛逆性,用“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来评价他再恰当不过了。
综上所述,觉慧的确是“五四”时期勇于接受新思想,有改革社会愿望和有抱负的新青年,他身上的青春冲动激起了当时许多青年的关心社会、国家、民族命运的激情,但是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性使他身上不可避免的也带有了局限性。对于这个人物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肯定他的“新青年”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他身上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