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高悬的贫困钟
公元1996年1月18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在总部的大厅里,新竖起了一只两米多高的大型电子数字显示钟——贫困钟。
钟面上显示出醒目的红色数字,随着秒针的跳动,世界贫困人口的数字飞快地往上增长:一分钟47个数字,一小时2820个,一天约67000个。数字触目惊心!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政治的、人为的诸多因素,中国,依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1994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
国务院规划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本次会议上公布。
这一年,中国贫困人口的数字不再闪着令人揪心的血红色递增。然而,扶贫钟的忧患之声,依然在这个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回响……
广西,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
上思县,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县之一。
南屏瑶族乡,是上思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
江坡村,是南屏乡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屯之一。
十万大山深处的江坡村,也有一只无形的贫困钟高悬于村庄的上空。钟虽无形,却胜似有形!
“中国氧都”上思县腹地,十万大山的南部,有个山清水秀的瑶族乡叫南屏。十万大山最高峰海拔1462米的薯良岭巍然耸立,群山叠翠如屏。
南屏瑶族乡背靠薯良岭。
江坡村位于乡政府东南部,全村群山环抱,重峦叠嶂。这里,曾经因为交通闭塞导致贫困。这里,多少代瑶族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闭塞,让这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回首当年,路漫漫其修远兮!
山坡上的凹凸里江坡河的斜岸边,黄色的泥冲墙,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墙体的裂缝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如无数条结痂的鞭痕,年复一年诉说着贫困与艰难。屋顶,乌青的瓦片透风漏雨。仿如蛇形的泥石路,坎坎坷坷甚至坑坑洼洼,往高坡往山坳往江岸上串下连,将一间间低矮的村舍串成或大或小或疏或密一如湿涔涔的草绳上一个个老旧的纽结……果熟时节,村民们眼巴巴地看着丰收在望的果实在树上慢慢地熟透慢慢地烂掉,最终落地成泥。成批的玉桂、八角和香菇木耳等山货,总是卖不出好价钱!全村每年产几十万公斤的八角,因为没有公路,总比山外便宜几角钱一公斤。算一算这笔账,谁都心疼!
村民李信英,家住六细屯,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高山大岭之中。一级一级的圆石、方石、尖石凹凹凸凸仄仄斜斜,泥石混杂的小路,百弯千弯向山下延伸。这就是六细屯与十余公里外的南屏乡街相连的纽带啊。李信英颤抖着嗓音对我诉说:“担山货出山,又挑化肥挑日用品回来,一往一返需步行八个多小时。玉桂、八角、香菇、木耳、山茶油,摆在圩场上贱卖。若是买了猪肉回到家时,猪肉已变青发出臭味,只能用盐腌,当咸肉吃。”
从她那双汪着泪水的眼睛里一闪而过的苦涩和无奈的浅光中,我读到老人对那段困苦岁月的刻骨铭心的痛彻。
我的脑海里,又重现了许多瑶族人给我描述的那一幕:傍晚时分,山娃们从破旧的教室里跑出来,逃跑似的赶回家门前的树墩或石块上,皆或蹲或站,眨巴着饥饿的眼睛,凝望着暮色渐浓的村道,翘首盼望赶圩归来的爸妈。此时此刻,这些山娃们最强烈的念想,绝对不是学校不是书本更不是老师清贫的背影,而是爸妈带回来的几颗糖果几块甜饼或者变味的猪肉……
岁月漫漫。深山里,脱贫致富的向往和冲动被来来往往的雾霭缠绕遮挡甚至切割,成为让土米酒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悲叹哀叹怅然长叹。
难道,永远企望,却又永远一无所获?
高高地悬在江坡村上空的贫困钟何时才能停摆?
希望在前!这注定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名言。
2014年春夏之交。南屏乡政府所在地开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乡场终于铺设水泥地坪,真正意义上的街道首次在乡政府周边形成。街道两旁,一幢又一幢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很快,以乡政府为轴心,一条条水泥道路分别以强劲的势头往9个行政村共82个生产小组辐射、延伸……瑶乡,面对千年闭塞,实现了历史性的成功突围!
距乡政府11.5公里的江坡村,因为修通公路而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至此,文明的脚步尽管姗姗来迟,却是如此掷地有声!
山门,终于被文明坚韧的张力洞开……
第二章:贫困村的奉献
夏至时节我走进江坡村。
陪我进村采访的上思县“脱贫攻坚办”负责宣传工作的朱维平感慨地对我说:“你是第一个进江坡村的作家,深山瑶寨,可是文学素材的富矿区哦。”
听了朱维平的话,我对江坡村的采访激情益发浓厚、强烈。
山间雨后,云雾缭绕。水泥铺设的山路在蔽日成荫的树木间穿行。清新的空气夹带着绿叶的芳香多情地投怀送抱,令人在心舒神爽中情迷迷地醉……
一身迷彩服的南屏乡党委书记佘世延和驻村第一书记丘福汉领我顺着上坡村道往六细屯“爬”行。
山路越来越陡。转过一道彎再转过一道弯,“六细革命根据地”纪念碑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用敬仰的目光凝视着高大的纪念碑,认真地听佘书记充满缅怀之情的讲解:“1949年6月18日,为了领导十万大山山北地的革命斗争,经中共十万大山地委批准,中共上思县工作委员会在六细屯成立,并在六细屯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烽火岁月里,江坡村民的革命激情熊熊燃烧……六细屯的村舍全部都依山而建,可守可攻,十分适宜建立革命根据地。早在1947年,游击队就在村里宣传革命思想并在村民李荣先家里建立交通站。中共上思县工委成立后,村民李忠让出自己的房屋给工委作电报房、印刷室,村医邓金生不单用瑶族独特的医术医药为革命武装的伤病员治病疗伤,还将自己的房子给部队建医疗所,工委没有办公场所,邓德林主动将几间房屋让给工委会办公……还有,江坡村的群众,将灵芝、红菇、香菇和鸡菌拿到乡场甚至6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换钱,买回食盐、大米和药品送给部队。 我们继续爬坡。站在修缮工程已近收尾的“中共上思县工作委员会”旧址前,我心肃然,感慨良多。在那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岁月里,瑶胞们深明大义,冒着抄家杀头蹲大牢的危险,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默默奉献;自己一家老小忍饥挨饿住棚屋草房,也慷慨地尽力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这一切的一切,需要多大的胆量多大的胸怀啊!这一切的一切,过来人不能忘记,后来人更不该忘记!
这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奉献精神,共和国会永远铭记!
前往南屏乡采访前,防城港市扶贫办主任卢海清,用一种感触深刻的语气情真意切地对我说:“贫困村对国家也有大贡献啊,特别是生态保护,朴实的村民们奉献大着哩,而且是世代的奉献,这一点,希望你深入采访,用文学的形式,让世人认知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善良与宽厚,尊敬他们,支持他们。”
采访驻村第一书记丘福汉,他更是体会深刻,述说真切:“江坡村共有四个自然屯,分别是平那屯、平庄屯、上批屯、江坡屯,这些屯都是依江坡河岸而建,六细屯则是依山而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是珠江源的源头之一。经济基础薄弱,文化素质低,内生动力不足,全村山多耕地少,6万亩山地中,大多属水源林、海岸防护林,不得进行大规模连片开发,产业发展受環境保护制约。甚至群众生活用的柴火,也不能各取所需乱砍伐。山多地少,却又不能规模开发,这无疑增加了脱贫致富的难度和经济发展局限。”
“我们村总人口1118人,共241户,92%为瑶族,一代代传下来,都认定绿水青山是重要的,自我记事起,没有发生过滥垦、滥伐、滥牧、滥挖的现象,多穷多难,都没人向大山逼索,都没人跨越那条生态保护红线。”江坡村党支部书记李从迪说到这里表情十分释怀。
一旁的村主任蒋凤学语气略带沉重:“全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80%为水源林,生态保护区,4万亩玉桂、八角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内,按政策规定,没有产业奖补。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村民们也会算这笔账呀,这是经济账。不得施肥,不能喷药,不能除草,一切都必须保持是原生态,玉桂、八角的产量肯定提升不了,这也是一笔经济账。但生态账我们也要懂得算,村“两委”用生态账来说服村民,让他们以大胸怀来包容大生态。”
“参天的杉木值钱,名贵的大树林值钱,野生罗汉松值钱,更多的珍稀植物值钱,我们身处珍贵植物王国,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啊,可我们没有动过用这些换钱致富的念头哦。这没有半句掺假。”在江坡村一处浅滩上,正在用手捧起清澈凉爽的河水往嘴里送的我,笑眯眯地举手拦住了一个用摩托车驮着刚刚剥下的玉桂皮驶过漫水桥的中年村民。攀谈中说到生态保护,他淳厚地微笑面对我,语气坦荡。
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江坡村民的共识。也是这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一代又一代对国家对自然环境对绿水青山的无私奉献!
面对这青山,面对这绿水,面对生活开始有起色的全体江坡村人,我深深地弯下腰,致一个感激的鞠躬礼。
第三章:蝶 变
封闭,必定导致观念落伍和衣食不足、仓廪不实。
十万大山腹地的江坡村,因为封闭太久,太多太多的渴望早已成为夕阳西下时随归巢的鸟鸣一起消隐于山林的长叹。
长时间体验下雨天出村进乡场根本就是做梦的江坡村民们,对于路的渴望和期盼简直就如沙漠中的跋涉者渴望水一样。
新世纪的钟声响过之后,社会发育仍然像个贫血儿一样难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江坡村,何时才能出现令人振奋的蝶变?
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要在山里修路了。
江坡村终于很快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与乡政府连通与县城连通了。
这是望眼欲穿的期盼!这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希望之路啊!
路,是脱贫致富号角声中,党和人民政府送给大山深处的瑶族同胞一份春天的贺礼。
2015 年,春燕剪绿。
江坡村脱贫攻坚的号角声吹向。脱贫致富的春风终于“度入玉门关”,吹遍江坡村。
“无路小路不富,修路脱贫致富”的会标赫然醒目。
简短的开工仪式上,南屏瑶族乡乡长张芸智慷慨激昂地宣布:“要想脱贫先修路,要想致富更需修路,今天,江坡村要修路了,这是一条脱贫路、致富路、奔小康的路!”
掌声与鞭炮声同时骤响,山鸣谷应……挖掘机、推土机、装卸机、翻斗车的轰鸣声与钢钎铁锤的叮当声,汇集交融成一支激情澎湃的交响曲,久久地在江坡村回荡……沉睡太久太久的山和沉睡太久太久的瑶族村屯醒了,一下子都醒了,激动人心地醒了。全村男女老少,顿时来了精神……
“我们这一代和儿子这一代,被叫着‘山佬’,但我们的孙儿这一代,希望不再被指着脊背叫‘山佬’。”一个站在张乡长身边的满头白发的瑶族老人,一边举着青筋如古树根似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推土机高大的轮胎,一边泪流满面地颤着声音说着。因为闭塞,世代居住在偏远山区的村民常常被山外的人叫作“山佬”。而“山佬”则是“井底蛙”或“傻帽”“愚钝”的代名词。老人此番发自内心的话语,让张芸智感同身受感慨系之。张芸智生于大山长于大山,2004年招考当了一名乡干部,一直在大山深处的几十个乡镇转岗,摸爬滚打……2013年,张芸智调到南屏乡任副书记,2014年担任乡长。那时候,他到江坡村调研,十余公里的山路,他开摩托车跑一个多小时,有些路段只能人推着车前行,他有过不止一次连车带人滑到渠沟边的痛楚经历。对于山道难行,对于路难行导致江坡村人的生活困窘,张芸智有着切身体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更想修路啊。
都想修路,都想快快地修通这条通往山外的公路。那段修路的日子里,张芸智三天两头地往江坡村跑……要村民们拆迁猪栏鸡舍砍树让路谁都没有半句讨价还价……年底,水泥路面的四级公路从乡政府所在地的南屏街铺设到江坡村委会。
转年,水泥路面的村道从村委会的门前向5个自然村屯延伸……
前脚是冬,后脚便是春。
2016年,全村5个自然村屯全部铺通水泥路。至此,六细屯至南屏22.5公里四级公路全线贯通,村中房前屋后的水泥路面硬化亮化也紧随公路的推进在一间间崭新的楼房周围完工。 路通,思想跟着通,财路跟着通。江坡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江坡村,自治区级贫困村。主要聚集着瑶、壮、汉等民族。总户数241户,人口1118人,92%为瑶族。本地瑶族属于花头瑶分支的过山瑶。2014年,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数为144户606人。
这些贫困户,这些贫困人,要脱贫、要致富、要奔小康!
公路通后,眼界跟着开阔,村民的思想解放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坚定、希望旺盛。
如何让帮扶措施更普惠地催生村民们的脱贫内生动力?风雨无忧,安居此可乐业。
江坡村的危房改造被摆到脱贫攻坚的“战术”位置,聚焦精准,集中攻坚。
调查摸底,精准识别核实,补贴资金到位,公路也通了,建材运输畅通,万事俱备,动工建设。
半年之后、一年之后的2016年,江坡村全部完成7户异地搬迁和37户危房改造。江坡村破旧的泥冲墙瓦房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钢混结构的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的楼房,在绿树掩映中闪耀夺目……危房改造之前,全村泥砖瓦房户数为143户,占全村总户数约58%。到2018年底,全村住房達标率为97.52%,实现了量的飞跃质的跨越!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
农村电网改造的春风吹进江坡村的家家户户,点亮万家灯火。2017年,江坡村正式告别靠煤油灯、松脂火把照明的历史。饮水工程快马加鞭,将符合国家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山泉水引进每家每户。鸡啼之时或日暮黄昏之际,再也看不见早起挑水的少妇或晚风中挑着水大汗淋漓地在坎坷的村道上小跑的汉子。哗啦啦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淌着欢欢快快的晨曲或晚歌。
这个夏夜里,笔者夜宿六细屯。
天刚落黑,丘福汉便召集六细屯的党小组开会布置,由党员负责一人盯一户,落实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丘福汉驻村后,坚持“三会一课”,坚持屯里的重大问题由党小组讨论决定后再交村“两委”。坚持党员带头脱贫攻坚、党员带头脱贫致富、党员给村民树榜样形象。这是丘福汉抓党建的一大亮点,村道两旁的排水沟维护、除草,村舍周围的卫生,都是全村5个党小组40名党员义务劳动完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都有一杆秤!村民们对丘书记竖起大拇指,对村里的党员竖起大拇指,县乡两级党委对江坡村的党建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和表彰,对江坡村的村容村貌赞赏有加。今晚,六细屯的党小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我独自一人坐在修缮一新的中共上思县工作委员会旧址的门前,怀着激越之情,用凝重的目光,俯视夜色中的江坡村。
清清爽爽夹带着凉意的山风,引领着朗朗月光,在山野在树梢间滑翔。江坡河传过来的流水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涂抹了夜色的河水,于某段岸弯处现身忽而又于某处丛石间隐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尽收眼底尽入胸怀。
月光中,村中最高的楼房——新建的六层高的村小学教学楼最为夺目。雪白的墙体,雪亮的月光,将操场上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映衬得格外火红。
那弯弯的山间公路上,摩托车、农用车、皮卡车、面包车的灯光,一会雪亮,一会又被茂密的林木或斜斜的山坳淹没遮挡,活生生地就有了电视或电影镜头中的快闪效果。或远或近的村舍间,从亮着日光灯的窗户里飘出的电视节目的声音和歌声,让我欢欢欣欣地生出联想——电视机前的老夫妇、中年夫妇、少男少女、儿童甚至幼儿,正各据喜好各取所需地观看着精彩节目……又联想到,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这个沉静寂寥的山村,漆黑的夜里,低矮的瓦房和黑洞洞的窗口,还有窄小的山道上昏黄的松油火把光亮和手电筒的白光晃晃荡荡地闪现。漫漫长夜里,偶或掠过村庄上空的猫头鹰或叫不出名字的野兽的嘶鸣,空灵而凄厉……
回望贫困,回望苍凉,绝不是挖旧伤抓旧痕,而是一种比对,一种忆苦思甜,从而心怀感恩、心怀希望、心怀自信,奋发图强。
今夜,江坡村无眠?
今夜,我肯定无眠!
今夜无眠的我,期盼着观赏明天,旭日冉冉升起,灿烂朝阳下的江坡村又一个朝气勃勃的新的一天。
第四章:咬定青山
靠山吃山。
四面环山的江坡村,注定吃山,而且必须咬定青山。
然而,全村41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有80%被国家划定为水源林和生态保护区,再加上保护区的缓冲区。江坡村能连片开发的山地还剩多少?一面是保护区的“带电高压线”,另一面是村民脱贫致富的迫切诉求。
保护区内的贫困人口如何脱贫,绿水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
2018年初夏,防城港市卫健委干部丘福汉继两位前任之后担任江坡村第一书记,第一次走进江坡村。
江坡村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雨林特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原始森林繁茂,长流不息的江坡河水清澈见底,空气的清新让人吸一口都觉得身心进了仙气沐了仙风……可风尘仆仆的丘福汉却一丝也没有到此养生的意念。
江坡村要脱贫,江坡村人要致富,要靠山吃山。作为第一书记,丘福汉压力山大!
全村有耕地689亩,其中水田510亩,旱地179亩。甘蔗种植面积1150亩,山林面积6000亩,速生桉种植面积23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万元。这些,就是江坡村的家底!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摸底,丘福汉终于心中“有数”。
还是要咬定青山!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打造林产品产业链条。丘福汉开始围绕这一发展定位进行谋划……
苍莽群山,层层叠翠。开门见山开窗见山。但是能开发利用的山地却是个稀罕物。这是生态区里的群众一个很无奈的困惑。然而,山里人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文章还得在群山里做,因地制宜地做,时不我待地做。
发展养蜂酿蜜,这是最生态最环保的产业。在村民代表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丘福汉的想法让大家一脸惊奇地望着他。不会是官话套话吧?众人的眼睛里皆闪烁着怀疑。 “养蜂的启动资金由政府补贴,每箱补贴245元。”丘福汉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音刚落,大家的疑惑迅即变成兴奋。人人的脸上重绽笑容。
村民的参与,出乎意料地踊跃。作为回应,丘福汉到外地请来专家,指导村民养蜂。抬蜂箱、简单分群、识别蜂王、观察防护……百花盛开的群山,让勤劳的蜜蜂更加勤劳,它们只争朝夕地采花酿蜜。花开花谢花又开。几个月后,六细屯村民邓桂珠放养的20箱蜜蜂,收获127斤蜂蜜。丘福汉为了激发更多的村民养蜂增收的信心,立即联系老板进村一次性收购了邓桂珠的蜂蜜。江坡村民李成业也养了20箱蜂,到他家采访时,问他收获多少箱蜂蜜,他却答非所问,说要丘书记帮他联系老板收购蜂蜜。说话间,他就给我们每人冲了一杯蜂蜜水,呵呵地笑着对我们说:“百花蜂蜜,香着呢甜着呢。”
而养了250箱蜜蜂的六细屯村民邓志昌,则笑眯眯地站在百花丛中欢欢欣欣地估算着250箱蜂的产值。2018年,江坡村全村收获蜂蜜2000斤,并且即收即卖,没有库存,村民们喜笑颜开地夸赞丘书记的点子出得好。
初来乍到的丘福汉下活了“咬定青山”的第一盘棋。而脱贫攻坚的“棋”还得下。面对发展诉求与生態保护红线“撞车”的困局,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大山里的丘福汉仍然在想点子,想激活源头、做活山头的点子。
生态红线不能碰!不能连片开发。地块分散,那就以散对散,那就零星布点,积点成片,聚片而成规模吧。
丘福汉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踏遍青山做规划……不久,县扶贫办免费送来的36900株山油茶苗,被村民们高高兴兴地领去,种植在指定的星散的山地上,总面积达500亩。跟着,政府赠送的牛大力苗也运进村里……
生态致富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
扶智脱贫扶智致富。丘福汉还有点子。
为了让村干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丘福汉自掏腰包1000多元,带着他们到首府南宁会展中心参加一年一度的“广西科技周”活动。眼界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坚定、希望更旺盛。
捕捉到中草药种植大有可为信息和获取相关种植地质、气候、物种知识后的李安东,这个靠经营八角、玉桂皮于五年前脱贫出列的村医、共产党员,回村后,立即筹划建了一个中草药种植园。他找到原先承包村集体山地的几个村民谈合作。听了李安东的设想后,大家一拍即合,信心满满马上成立了“上思县江坡村林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成立“益智中草药种植园”。种植园占地250亩。采访李安东时,言谈举止透着老板气质的李安东,大大方方地给我谈资源利用谈发展规划谈抓机遇,还谈到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成后对中草药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啧啧,今日的“山佬”,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扶贫先扶志,有了志和智,才会产生内生动力。在李安东身上,我看到了“扶志”的效应。而村民邓志昌,则因为扶“志”与扶“智”的作用力,在村中建立了一家灵芝酒厂,注册成立了“上思县立志酿酒有限公司”。他大张旗鼓地收购村民采摘的野生灵芝后,加上用山泉水酿造的纯米酒泡制养生酒,让珍贵的野生灵芝尚未走出山门就有了附加值。
青山的景象在生机勃勃地变化着,多彩着。
清晨,山野里的雄鸡啼声,忽而东忽而西,嘹亮而悠长。回音,乘了轻慢地流动的晨雾,缥缥缈缈于村舍的上空。微亮的天色里,蒋凤学打开羊圈的大门,呵哟哟一声长长的吆喝,那羊群便呼啦一下子挤出门外,撒蹄跑进青翠的还挂着露珠的灌木丛中……蒋凤学是2014年贫困退出户。此前,他的“思想困在深山里”,望着青山听天由命挨日子。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得到帮扶。摈弃安于贫困的旧观念,信心和勇气随之而起,振作起精神后的他,精心管护好自家山地上的40亩八角、15亩玉桂和300棵松树,收入很快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的当年九月,70后脱贫户蒋凤学当选江坡村村委会主任。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全村人富了才是真的富。蒋凤学当了村主任,知道自己要有新担当新作为。那就是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他首先想到养羊,在大山里放养黑山羊,并使之发展成产业。但村民一来缺少资金,二来心里没底,必须自己带头示范,让自己的成功给村民一颗定心丸。很快,他筹资购回了76只种羊……偏偏又应了好事多磨的古话,由于缺乏技能,管理又没经验,三天两头便有羊悄悄死掉。那天,他眼泪汪汪地望着在草丛中啃草的12只幸存的羊,心里空落落地疼,惶然后顾,无奈无助中竟然绝望地想到放弃。
然而,放弃,不单自己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更揪心的是自己当了村主任,竟然不能给村民做一只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该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性格刚毅的蒋凤学最终选择了坚持!
……脱贫攻坚战斗打响后,县乡两级扶贫办组织有项目没技能的村民到外地对口学习取经。
观念提升技能,技能改变命运。
取经回来的蒋凤学,在市卫健委的精准扶持下,他又购回一批种羊放养。这次,他终于成功了。2017年冬,正值羊肉需求旺季。从南宁带着大卡车进村的电商老板,笑呵呵地跟蒋凤学买了满满一卡车的野性十足的黑山羊。当年,蒋凤学养羊获利4万多元。
在大山深处发了“羊财”的蒋凤学,对黑山羊产业前景踌躇满志。他很快注册了“上思县蒋凤学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又在120平方米的羊舍旁投资扩建一间80平方米的专门为出栏前育肥羊准备的羊舍。目前,他的黑山羊存栏数已达156只。
在蒋凤学的示范带动和技术支持下,六细屯的16户贫困户于2018年春,随蒋凤学远赴扶绥县购买种羊放养。目前,全村已发展黑山羊超过了300只,产业规模渐渐成型……
村主任蒋凤学,成了真真正正的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江坡村,咬定青山,造林护林,增绿增收,最终获得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融合发展。呈梯级递增的绿色产业,让最有活力的绿水青山涌起一波又一波真实而生机勃勃的希望。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江坡村。我从分布于村中的几家玉桂收购点、八角收购点、“香菇收购”点门前走过时,油然地想:绿水青山里的江坡村,只要咬定青山,小康的日子、富裕的日子,一定如期而至。
第五章:為了让贫困钟停摆
江坡村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2户523人。还有22户83人未脱贫。2019年计划18户74人精准脱贫,最终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18户74人,这些脱贫对象大多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是真正的硬骨头。
决战决胜阶段,时间在一天天滑向举步可及的临界点,而且越靠近临界点,攻坚越艰巨。
2019年,江坡村贫困钟停摆!必须停摆!!
每当丘福汉独自一人的时候,神情总是凝重,双眉总是紧拧。这个在江坡村披风掮雨一年多的第一书记,深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因而,他的心胸里,时时都有一股炽热的只争朝夕的激情冲动……
我在江坡村采访的两个白天里,丘福汉几乎没能坐下来与我畅所欲言。因而,我的采访只能是断断续续,我的记录只能是一片片一段段甚至零零碎碎。
时值正午。蓝天一碧到底。阳光照耀山野、村舍。
丘福汉头顶烈日,踩踏着浮土碎石、散沙,汗流浃背地靠近正在宅基地上平整场地的预脱贫户邓玉兰,关切地询问建房进度……而后,丘福汉还要到李成业、李从区两家的危房改造工地去,给两家落实水泥和钢筋的采购运输。预脱贫户邓桂周,四十冒头依然单身,自己打理着3000多株八角和一大片玉桂林。平时懒懒散散,喝酒一日三顿却是从不落空的。独自蜗居在风来飘摇雨至屋漏的一间泥冲墙且低矮得勉强让人伸直腰杆的瓦房。符合危房改造条件,但是种种原因,他一直拖拖沓沓、黏黏糊糊拖着。今天,丘福汉也要第N次地找他谈……离开江坡村一个星期后,丘福汉给我来电说邓桂周同意危房改造了,邓桂周还说建新房脱贫后娶老婆……丘福汉语气是格外的释怀且兴奋。做完这些,他朝我歉意地笑笑说,我们的午饭安排在村委副主任家解决。趁未接到开饭通知,我去蒋金友家找他谈谈心。
预脱贫户蒋金友的“懒汉”本性根深蒂固,得耐心谈,慢慢给他打通被“懒”堵塞的经脉。
屋前是绿绿的灌木丛,屋后也是绿绿的灌木丛。屋的两侧,杂草丛生,甚至于门前的那段小路,也被杂草掩盖得只剩下脚板大小的泥石供人探步前行。门前,散乱地或摆或挂或躺着竹篓锄把鸡笼之类。
这就是蒋金友的家,一间在阳光灿烂的江坡村中十分“不合群”的破旧的砖混平房。
满脸是一副郁郁寡欢的神情,那双滞涩的眼睛醉醺醺地盯住丘福汉:“书记又来呀今天,饮杯喂……”
“你今天又不上山剥桂皮呀。”丘福汉浅笑笑,直截了当地问。他对每一个村民,都怀有深挚感情,从他的语气与神情中我看得出来。
“天气太热太阳又猛,我又没有摩托车驮桂皮……”那双醉眼,似笑非笑,他卑微地侧侧头迷迷瞪瞪地望定丘福汉,不紧不慢地答。听天由命式的散淡生活养成的“惰性和依赖”明白无误地袒露出来。
我凝视着矮桌子上摆放的半碟子油亮亮的花生粒和半碟子手指头般大小的油炸江鱼仔,内心深处真是五味杂陈:怜悯、惊悸、迷茫、悲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欲哭,却无泪……午后的阳光,依然灿烂。
六细屯。一方半月形的水泥铺设的晒坪上,一位头发花白的村妇,一会弯腰一会弓背一会半蹲,正在烈日下翻晒红菇。我的眼前猛然一亮:这是一幅扑面而来的充满生命动感的剪影!
“她叫李信英,六十有余,是村里采红菇的高手哩,一年的收入,包括采摘香菇、木耳,超过两万元,还未算她开办收购点的盈利呢。她家两年前脱贫了,现在是致富户啰。”丘福汉的语气分明带着欣慰。
红菇可是珍稀物。红菇,也叫红椎菌。在广西,只有在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以及藤县的特定地域生长。红菇的生长环境是湿度相对大的阔叶林混交地,地表层由枯枝败叶形成的腐殖质层。生发于夏季、秋季,初扁半球形后平展,无光泽或绒状,渐大后中部色深而暗红,边缘较淡呈深红色。风味独特,香馥爽口。据史载,明清时期是顶级的贡品!至于现如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简直是被医药养生专家捧上天去。
青山处处有宝藏哦。要有所获,必付汗水,辛劳的汗水!
深山密林处,时雨时晴。风呢,分明是香着的,是绿叶的香,树皮的香,还有脚底下厚厚的树叶毯子里透出的醇香。背着竹篓的李信英,漫不经心漫无目标地在一棵棵大树底下转,观光客似的轻松。可是靠近她,就会感觉到她别样的神情。那极有穿透力的目光,总在一片片已腐或半腐的木叶上游动。那鼻子呢,猎狗似的时而短促时而深长地呼吸……木叶底下,那一枚枚欲抱琵琶半遮面的或大或小抑或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红菇,就会闪进她挂着汗珠的眼帘。她那瘦瘦的身子,弓腰采摘红菇又轻轻地将红菇放入竹篓时的优雅动作所展示的劳动美,连舞美编导都恐怕难制作出如此生动活泼却又如此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呢。
“丘书记呀。我的红菇若是通过电商直接卖到北京去,那才叫值钱哩。听说,野生红菇在北京能卖到两千元一斤呵。卖得那样的好价钱,明年我请书记游天安门,坐飞机去。”朴实中透着精明的李信英,语气分明是极认真极坦诚的。一个大山深处的瑶族老村妇,居然想到让自己的特产走电商之路到北京去挣大钱!若时间往回倒退十年八年,给你一万元征文奖金,你都想不出如此的描述啊,啧啧……
“阿婆呀,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去,明年你的红菇一定能通过电商一步到京。”丘福汉一边接过李信英递过来的茶杯,一边笑呵呵地亮着嗓门答道。
我凝视着手中用红菇泡的茶水,透过渐红的水色,我仿佛看到了李信英一家的日子,看到瑶寨里的日子,正在渐渐火红。
离开李信英家时,丘福汉告诉我:目前已申请移动光纤宽带入屯项目,争取今年全村各屯全部接通中国移动百兆光纤宽带,并配套构建“小、灵、特”产业项目发展框架,通过“互联网+”带动乡村生态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脱贫摘帽重要,脱贫不返贫也十分重要。大山里的绿色竞争力,离不开科技支撑啊。 功崇怀志,业广惟勤。丘福汉的勤劳务实、勤勉敬业,让我深怀敬意!
丘福汉入乡随俗式的亲民情怀,更让我倍感亲切。
江坡村的李安全,患肝吸蟲病,却当作肝炎到处寻医问药。几年下来,摘完八角剥玉桂,换的钱都往草医西医的口袋送,致贫脱贫复又返贫。丘福汉在入户调查中判定病情后,亲自开方配药,李安全仅两个多月便康复。李安全一家万分感激,说要杀猪请饮感谢丘书记。丘福汉却从市区买海鲜到李安全家祝贺……还有,江坡屯的邓汉武,患肺结核,遇着身兼广西肺结核预防专家组成员的丘福汉。丘书记当即联系首府的专家送医送药进村……那天,留守儿童李欣坪跌断手,父母在广东打工,没钱送医,唉声叹气的祖父只能采摘些草药往孩子的手上敷贴。孩子稚嫩的哭声扯住了路过的丘福汉的脚步,他掏出几百元钱,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的祖父喊:立即送医院……学医出身的丘福汉无数次地给贫困户看病购药。每次返城,他都会买些治感冒发烧跌打刀伤的药物带回村里以备不时之需。还有,那个雨天,那个叫蒋春梅的难产村妇,是丘福汉亲自驾车将她送到医院并为其办理入院手续……康复回村后,蒋春梅逢人便说丘书记比自家人还亲!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一个驻村第一书记,能获得村民如此真诚的评语,当是最高褒奖了吧!
丘福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得过“全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个人”和驻村第一书记年度优秀奖,但最让他欣慰最让他激情燃烧的还是村民那句“比自家人还亲”的话。
对江坡村,丘福汉怀有一往情深的激情。
距整村脱贫摘帽的日子愈数愈少。丘福汉说他自己心里有“数”。真的有“数”吗?
我翻开丘福汉的笔记本——六细屯邓桂周无住房,这是县文物保护的历史遗留问题,已多方协调促进落实危房改造;江坡村邓汉康等三户因人口自然增加致住房面积不达标,正在动员扩建;全村目前只有两户因自身原因未进行危房改造,村“两委”正在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预脱贫户和收入偏低户,将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工作和产业引导等项措施增加稳定收入……组织村民承包外村松树割松脂;联系林业部门实施对生态保护区外的玉桂、八角林喷洒杀虫剂,既可灭虫害增产量又可让群众通过劳务增加收入……加大力度催生扩大产业大户的辐射带动效应……江坡村资源禀赋优良——年产超过200吨的八角,玉桂年产也达200吨,甘蔗年产达2960吨,松脂年产达50吨,而且这些,在科技投入正在逐年加大的基础上,产量都在递增。还有油茶,还有香菇,还有……
合上丘福汉的笔记本,我想,这些绝不是一个驻村第一书记的纸上谈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担当新作为的公仆情怀。
让江坡村的贫困钟停摆,公仆有情怀有担当,群众有信心有底气。心热了,劲头自然就足了。
守护绿水青山的江坡村,还有更多脱贫致富的底气——红色旅游和珍稀植物科研与观赏,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教育跟进,彻底摒弃“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陈腐观念,十年前走出去入读广西乃至全国出名的“瑶族女生班”的一个个瑶妹,而今已成才并产生“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的辐射带动效应,有效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与上批屯村民合作经营的15亩1万多株牛大力丰收在望,加上其他林产品的投资收益,村集体收入2019年有望突破10万元!
全村的造血功能正在健康地运转!生机勃勃的内生产力正在形成。
一边忙着脱贫攻坚的丘福汉,一边又有了整村脱贫后进入乡村振兴的新谋划:送脱贫致富骨干村民去接受养蛇养黑豚的技术培训。目前,已有多户村民有了养殖黑豚的意愿。有一个契机是:县里将六细屯定点为“一乡一镇”的项目。主题内容就是乡村振兴!
是啊,绿水青山,才是江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厚重的底色,最具支撑力的底气。
翌日,我伫立在清清浅浅的江滩上。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朝阳初升,“日出江花红胜火”。触景生情,蓦然地我想起那句:勇气和力量,多与太阳一同升起。
远远地,我朝正带领工作队员行进在山村道路上的丘福汉他们行深深的注目礼时,心想,到了那一天,当他们默默地如释重负地离开山村,大山会永久记住他们的情怀,蕴藏他们的汗水吗?
2019年,江坡村的贫困钟停摆!
责任编辑 李路平
徐仁海
笔名碧海,60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防城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防城区文联副主席、防城区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报告文学》《广西日报》《广西文学》《三月三》等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50多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青春的蹉跌》《黑帆》,出版散文诗集《走进你的梦里》、长篇报告文学《北仑河春潮》《大地春韵》,长篇人物传记《情满北仑河》《百年回眸》,长篇纪实文学《龙腾西湾》。报告文学《六万里路云和月 二十八载家国情》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一等奖。
公元1996年1月18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在总部的大厅里,新竖起了一只两米多高的大型电子数字显示钟——贫困钟。
钟面上显示出醒目的红色数字,随着秒针的跳动,世界贫困人口的数字飞快地往上增长:一分钟47个数字,一小时2820个,一天约67000个。数字触目惊心!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政治的、人为的诸多因素,中国,依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1994年3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
国务院规划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本次会议上公布。
这一年,中国贫困人口的数字不再闪着令人揪心的血红色递增。然而,扶贫钟的忧患之声,依然在这个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回响……
广西,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
上思县,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县之一。
南屏瑶族乡,是上思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
江坡村,是南屏乡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屯之一。
十万大山深处的江坡村,也有一只无形的贫困钟高悬于村庄的上空。钟虽无形,却胜似有形!
“中国氧都”上思县腹地,十万大山的南部,有个山清水秀的瑶族乡叫南屏。十万大山最高峰海拔1462米的薯良岭巍然耸立,群山叠翠如屏。
南屏瑶族乡背靠薯良岭。
江坡村位于乡政府东南部,全村群山环抱,重峦叠嶂。这里,曾经因为交通闭塞导致贫困。这里,多少代瑶族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闭塞,让这里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回首当年,路漫漫其修远兮!
山坡上的凹凸里江坡河的斜岸边,黄色的泥冲墙,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墙体的裂缝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如无数条结痂的鞭痕,年复一年诉说着贫困与艰难。屋顶,乌青的瓦片透风漏雨。仿如蛇形的泥石路,坎坎坷坷甚至坑坑洼洼,往高坡往山坳往江岸上串下连,将一间间低矮的村舍串成或大或小或疏或密一如湿涔涔的草绳上一个个老旧的纽结……果熟时节,村民们眼巴巴地看着丰收在望的果实在树上慢慢地熟透慢慢地烂掉,最终落地成泥。成批的玉桂、八角和香菇木耳等山货,总是卖不出好价钱!全村每年产几十万公斤的八角,因为没有公路,总比山外便宜几角钱一公斤。算一算这笔账,谁都心疼!
村民李信英,家住六细屯,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高山大岭之中。一级一级的圆石、方石、尖石凹凹凸凸仄仄斜斜,泥石混杂的小路,百弯千弯向山下延伸。这就是六细屯与十余公里外的南屏乡街相连的纽带啊。李信英颤抖着嗓音对我诉说:“担山货出山,又挑化肥挑日用品回来,一往一返需步行八个多小时。玉桂、八角、香菇、木耳、山茶油,摆在圩场上贱卖。若是买了猪肉回到家时,猪肉已变青发出臭味,只能用盐腌,当咸肉吃。”
从她那双汪着泪水的眼睛里一闪而过的苦涩和无奈的浅光中,我读到老人对那段困苦岁月的刻骨铭心的痛彻。
我的脑海里,又重现了许多瑶族人给我描述的那一幕:傍晚时分,山娃们从破旧的教室里跑出来,逃跑似的赶回家门前的树墩或石块上,皆或蹲或站,眨巴着饥饿的眼睛,凝望着暮色渐浓的村道,翘首盼望赶圩归来的爸妈。此时此刻,这些山娃们最强烈的念想,绝对不是学校不是书本更不是老师清贫的背影,而是爸妈带回来的几颗糖果几块甜饼或者变味的猪肉……
岁月漫漫。深山里,脱贫致富的向往和冲动被来来往往的雾霭缠绕遮挡甚至切割,成为让土米酒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悲叹哀叹怅然长叹。
难道,永远企望,却又永远一无所获?
高高地悬在江坡村上空的贫困钟何时才能停摆?
希望在前!这注定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名言。
2014年春夏之交。南屏乡政府所在地开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乡场终于铺设水泥地坪,真正意义上的街道首次在乡政府周边形成。街道两旁,一幢又一幢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很快,以乡政府为轴心,一条条水泥道路分别以强劲的势头往9个行政村共82个生产小组辐射、延伸……瑶乡,面对千年闭塞,实现了历史性的成功突围!
距乡政府11.5公里的江坡村,因为修通公路而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至此,文明的脚步尽管姗姗来迟,却是如此掷地有声!
山门,终于被文明坚韧的张力洞开……
第二章:贫困村的奉献
夏至时节我走进江坡村。
陪我进村采访的上思县“脱贫攻坚办”负责宣传工作的朱维平感慨地对我说:“你是第一个进江坡村的作家,深山瑶寨,可是文学素材的富矿区哦。”
听了朱维平的话,我对江坡村的采访激情益发浓厚、强烈。
山间雨后,云雾缭绕。水泥铺设的山路在蔽日成荫的树木间穿行。清新的空气夹带着绿叶的芳香多情地投怀送抱,令人在心舒神爽中情迷迷地醉……
一身迷彩服的南屏乡党委书记佘世延和驻村第一书记丘福汉领我顺着上坡村道往六细屯“爬”行。
山路越来越陡。转过一道彎再转过一道弯,“六细革命根据地”纪念碑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用敬仰的目光凝视着高大的纪念碑,认真地听佘书记充满缅怀之情的讲解:“1949年6月18日,为了领导十万大山山北地的革命斗争,经中共十万大山地委批准,中共上思县工作委员会在六细屯成立,并在六细屯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烽火岁月里,江坡村民的革命激情熊熊燃烧……六细屯的村舍全部都依山而建,可守可攻,十分适宜建立革命根据地。早在1947年,游击队就在村里宣传革命思想并在村民李荣先家里建立交通站。中共上思县工委成立后,村民李忠让出自己的房屋给工委作电报房、印刷室,村医邓金生不单用瑶族独特的医术医药为革命武装的伤病员治病疗伤,还将自己的房子给部队建医疗所,工委没有办公场所,邓德林主动将几间房屋让给工委会办公……还有,江坡村的群众,将灵芝、红菇、香菇和鸡菌拿到乡场甚至6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换钱,买回食盐、大米和药品送给部队。 我们继续爬坡。站在修缮工程已近收尾的“中共上思县工作委员会”旧址前,我心肃然,感慨良多。在那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岁月里,瑶胞们深明大义,冒着抄家杀头蹲大牢的危险,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默默奉献;自己一家老小忍饥挨饿住棚屋草房,也慷慨地尽力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这一切的一切,需要多大的胆量多大的胸怀啊!这一切的一切,过来人不能忘记,后来人更不该忘记!
这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奉献精神,共和国会永远铭记!
前往南屏乡采访前,防城港市扶贫办主任卢海清,用一种感触深刻的语气情真意切地对我说:“贫困村对国家也有大贡献啊,特别是生态保护,朴实的村民们奉献大着哩,而且是世代的奉献,这一点,希望你深入采访,用文学的形式,让世人认知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善良与宽厚,尊敬他们,支持他们。”
采访驻村第一书记丘福汉,他更是体会深刻,述说真切:“江坡村共有四个自然屯,分别是平那屯、平庄屯、上批屯、江坡屯,这些屯都是依江坡河岸而建,六细屯则是依山而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是珠江源的源头之一。经济基础薄弱,文化素质低,内生动力不足,全村山多耕地少,6万亩山地中,大多属水源林、海岸防护林,不得进行大规模连片开发,产业发展受環境保护制约。甚至群众生活用的柴火,也不能各取所需乱砍伐。山多地少,却又不能规模开发,这无疑增加了脱贫致富的难度和经济发展局限。”
“我们村总人口1118人,共241户,92%为瑶族,一代代传下来,都认定绿水青山是重要的,自我记事起,没有发生过滥垦、滥伐、滥牧、滥挖的现象,多穷多难,都没人向大山逼索,都没人跨越那条生态保护红线。”江坡村党支部书记李从迪说到这里表情十分释怀。
一旁的村主任蒋凤学语气略带沉重:“全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80%为水源林,生态保护区,4万亩玉桂、八角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内,按政策规定,没有产业奖补。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村民们也会算这笔账呀,这是经济账。不得施肥,不能喷药,不能除草,一切都必须保持是原生态,玉桂、八角的产量肯定提升不了,这也是一笔经济账。但生态账我们也要懂得算,村“两委”用生态账来说服村民,让他们以大胸怀来包容大生态。”
“参天的杉木值钱,名贵的大树林值钱,野生罗汉松值钱,更多的珍稀植物值钱,我们身处珍贵植物王国,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啊,可我们没有动过用这些换钱致富的念头哦。这没有半句掺假。”在江坡村一处浅滩上,正在用手捧起清澈凉爽的河水往嘴里送的我,笑眯眯地举手拦住了一个用摩托车驮着刚刚剥下的玉桂皮驶过漫水桥的中年村民。攀谈中说到生态保护,他淳厚地微笑面对我,语气坦荡。
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江坡村民的共识。也是这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一代又一代对国家对自然环境对绿水青山的无私奉献!
面对这青山,面对这绿水,面对生活开始有起色的全体江坡村人,我深深地弯下腰,致一个感激的鞠躬礼。
第三章:蝶 变
封闭,必定导致观念落伍和衣食不足、仓廪不实。
十万大山腹地的江坡村,因为封闭太久,太多太多的渴望早已成为夕阳西下时随归巢的鸟鸣一起消隐于山林的长叹。
长时间体验下雨天出村进乡场根本就是做梦的江坡村民们,对于路的渴望和期盼简直就如沙漠中的跋涉者渴望水一样。
新世纪的钟声响过之后,社会发育仍然像个贫血儿一样难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江坡村,何时才能出现令人振奋的蝶变?
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要在山里修路了。
江坡村终于很快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与乡政府连通与县城连通了。
这是望眼欲穿的期盼!这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希望之路啊!
路,是脱贫致富号角声中,党和人民政府送给大山深处的瑶族同胞一份春天的贺礼。
2015 年,春燕剪绿。
江坡村脱贫攻坚的号角声吹向。脱贫致富的春风终于“度入玉门关”,吹遍江坡村。
“无路小路不富,修路脱贫致富”的会标赫然醒目。
简短的开工仪式上,南屏瑶族乡乡长张芸智慷慨激昂地宣布:“要想脱贫先修路,要想致富更需修路,今天,江坡村要修路了,这是一条脱贫路、致富路、奔小康的路!”
掌声与鞭炮声同时骤响,山鸣谷应……挖掘机、推土机、装卸机、翻斗车的轰鸣声与钢钎铁锤的叮当声,汇集交融成一支激情澎湃的交响曲,久久地在江坡村回荡……沉睡太久太久的山和沉睡太久太久的瑶族村屯醒了,一下子都醒了,激动人心地醒了。全村男女老少,顿时来了精神……
“我们这一代和儿子这一代,被叫着‘山佬’,但我们的孙儿这一代,希望不再被指着脊背叫‘山佬’。”一个站在张乡长身边的满头白发的瑶族老人,一边举着青筋如古树根似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推土机高大的轮胎,一边泪流满面地颤着声音说着。因为闭塞,世代居住在偏远山区的村民常常被山外的人叫作“山佬”。而“山佬”则是“井底蛙”或“傻帽”“愚钝”的代名词。老人此番发自内心的话语,让张芸智感同身受感慨系之。张芸智生于大山长于大山,2004年招考当了一名乡干部,一直在大山深处的几十个乡镇转岗,摸爬滚打……2013年,张芸智调到南屏乡任副书记,2014年担任乡长。那时候,他到江坡村调研,十余公里的山路,他开摩托车跑一个多小时,有些路段只能人推着车前行,他有过不止一次连车带人滑到渠沟边的痛楚经历。对于山道难行,对于路难行导致江坡村人的生活困窘,张芸智有着切身体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更想修路啊。
都想修路,都想快快地修通这条通往山外的公路。那段修路的日子里,张芸智三天两头地往江坡村跑……要村民们拆迁猪栏鸡舍砍树让路谁都没有半句讨价还价……年底,水泥路面的四级公路从乡政府所在地的南屏街铺设到江坡村委会。
转年,水泥路面的村道从村委会的门前向5个自然村屯延伸……
前脚是冬,后脚便是春。
2016年,全村5个自然村屯全部铺通水泥路。至此,六细屯至南屏22.5公里四级公路全线贯通,村中房前屋后的水泥路面硬化亮化也紧随公路的推进在一间间崭新的楼房周围完工。 路通,思想跟着通,财路跟着通。江坡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江坡村,自治区级贫困村。主要聚集着瑶、壮、汉等民族。总户数241户,人口1118人,92%为瑶族。本地瑶族属于花头瑶分支的过山瑶。2014年,经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数为144户606人。
这些贫困户,这些贫困人,要脱贫、要致富、要奔小康!
公路通后,眼界跟着开阔,村民的思想解放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坚定、希望旺盛。
如何让帮扶措施更普惠地催生村民们的脱贫内生动力?风雨无忧,安居此可乐业。
江坡村的危房改造被摆到脱贫攻坚的“战术”位置,聚焦精准,集中攻坚。
调查摸底,精准识别核实,补贴资金到位,公路也通了,建材运输畅通,万事俱备,动工建设。
半年之后、一年之后的2016年,江坡村全部完成7户异地搬迁和37户危房改造。江坡村破旧的泥冲墙瓦房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钢混结构的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的楼房,在绿树掩映中闪耀夺目……危房改造之前,全村泥砖瓦房户数为143户,占全村总户数约58%。到2018年底,全村住房達标率为97.52%,实现了量的飞跃质的跨越!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
农村电网改造的春风吹进江坡村的家家户户,点亮万家灯火。2017年,江坡村正式告别靠煤油灯、松脂火把照明的历史。饮水工程快马加鞭,将符合国家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山泉水引进每家每户。鸡啼之时或日暮黄昏之际,再也看不见早起挑水的少妇或晚风中挑着水大汗淋漓地在坎坷的村道上小跑的汉子。哗啦啦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淌着欢欢快快的晨曲或晚歌。
这个夏夜里,笔者夜宿六细屯。
天刚落黑,丘福汉便召集六细屯的党小组开会布置,由党员负责一人盯一户,落实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丘福汉驻村后,坚持“三会一课”,坚持屯里的重大问题由党小组讨论决定后再交村“两委”。坚持党员带头脱贫攻坚、党员带头脱贫致富、党员给村民树榜样形象。这是丘福汉抓党建的一大亮点,村道两旁的排水沟维护、除草,村舍周围的卫生,都是全村5个党小组40名党员义务劳动完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都有一杆秤!村民们对丘书记竖起大拇指,对村里的党员竖起大拇指,县乡两级党委对江坡村的党建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和表彰,对江坡村的村容村貌赞赏有加。今晚,六细屯的党小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我独自一人坐在修缮一新的中共上思县工作委员会旧址的门前,怀着激越之情,用凝重的目光,俯视夜色中的江坡村。
清清爽爽夹带着凉意的山风,引领着朗朗月光,在山野在树梢间滑翔。江坡河传过来的流水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涂抹了夜色的河水,于某段岸弯处现身忽而又于某处丛石间隐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尽收眼底尽入胸怀。
月光中,村中最高的楼房——新建的六层高的村小学教学楼最为夺目。雪白的墙体,雪亮的月光,将操场上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映衬得格外火红。
那弯弯的山间公路上,摩托车、农用车、皮卡车、面包车的灯光,一会雪亮,一会又被茂密的林木或斜斜的山坳淹没遮挡,活生生地就有了电视或电影镜头中的快闪效果。或远或近的村舍间,从亮着日光灯的窗户里飘出的电视节目的声音和歌声,让我欢欢欣欣地生出联想——电视机前的老夫妇、中年夫妇、少男少女、儿童甚至幼儿,正各据喜好各取所需地观看着精彩节目……又联想到,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这个沉静寂寥的山村,漆黑的夜里,低矮的瓦房和黑洞洞的窗口,还有窄小的山道上昏黄的松油火把光亮和手电筒的白光晃晃荡荡地闪现。漫漫长夜里,偶或掠过村庄上空的猫头鹰或叫不出名字的野兽的嘶鸣,空灵而凄厉……
回望贫困,回望苍凉,绝不是挖旧伤抓旧痕,而是一种比对,一种忆苦思甜,从而心怀感恩、心怀希望、心怀自信,奋发图强。
今夜,江坡村无眠?
今夜,我肯定无眠!
今夜无眠的我,期盼着观赏明天,旭日冉冉升起,灿烂朝阳下的江坡村又一个朝气勃勃的新的一天。
第四章:咬定青山
靠山吃山。
四面环山的江坡村,注定吃山,而且必须咬定青山。
然而,全村41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有80%被国家划定为水源林和生态保护区,再加上保护区的缓冲区。江坡村能连片开发的山地还剩多少?一面是保护区的“带电高压线”,另一面是村民脱贫致富的迫切诉求。
保护区内的贫困人口如何脱贫,绿水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
2018年初夏,防城港市卫健委干部丘福汉继两位前任之后担任江坡村第一书记,第一次走进江坡村。
江坡村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雨林特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原始森林繁茂,长流不息的江坡河水清澈见底,空气的清新让人吸一口都觉得身心进了仙气沐了仙风……可风尘仆仆的丘福汉却一丝也没有到此养生的意念。
江坡村要脱贫,江坡村人要致富,要靠山吃山。作为第一书记,丘福汉压力山大!
全村有耕地689亩,其中水田510亩,旱地179亩。甘蔗种植面积1150亩,山林面积6000亩,速生桉种植面积23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万元。这些,就是江坡村的家底!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摸底,丘福汉终于心中“有数”。
还是要咬定青山!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打造林产品产业链条。丘福汉开始围绕这一发展定位进行谋划……
苍莽群山,层层叠翠。开门见山开窗见山。但是能开发利用的山地却是个稀罕物。这是生态区里的群众一个很无奈的困惑。然而,山里人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文章还得在群山里做,因地制宜地做,时不我待地做。
发展养蜂酿蜜,这是最生态最环保的产业。在村民代表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丘福汉的想法让大家一脸惊奇地望着他。不会是官话套话吧?众人的眼睛里皆闪烁着怀疑。 “养蜂的启动资金由政府补贴,每箱补贴245元。”丘福汉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音刚落,大家的疑惑迅即变成兴奋。人人的脸上重绽笑容。
村民的参与,出乎意料地踊跃。作为回应,丘福汉到外地请来专家,指导村民养蜂。抬蜂箱、简单分群、识别蜂王、观察防护……百花盛开的群山,让勤劳的蜜蜂更加勤劳,它们只争朝夕地采花酿蜜。花开花谢花又开。几个月后,六细屯村民邓桂珠放养的20箱蜜蜂,收获127斤蜂蜜。丘福汉为了激发更多的村民养蜂增收的信心,立即联系老板进村一次性收购了邓桂珠的蜂蜜。江坡村民李成业也养了20箱蜂,到他家采访时,问他收获多少箱蜂蜜,他却答非所问,说要丘书记帮他联系老板收购蜂蜜。说话间,他就给我们每人冲了一杯蜂蜜水,呵呵地笑着对我们说:“百花蜂蜜,香着呢甜着呢。”
而养了250箱蜜蜂的六细屯村民邓志昌,则笑眯眯地站在百花丛中欢欢欣欣地估算着250箱蜂的产值。2018年,江坡村全村收获蜂蜜2000斤,并且即收即卖,没有库存,村民们喜笑颜开地夸赞丘书记的点子出得好。
初来乍到的丘福汉下活了“咬定青山”的第一盘棋。而脱贫攻坚的“棋”还得下。面对发展诉求与生態保护红线“撞车”的困局,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大山里的丘福汉仍然在想点子,想激活源头、做活山头的点子。
生态红线不能碰!不能连片开发。地块分散,那就以散对散,那就零星布点,积点成片,聚片而成规模吧。
丘福汉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踏遍青山做规划……不久,县扶贫办免费送来的36900株山油茶苗,被村民们高高兴兴地领去,种植在指定的星散的山地上,总面积达500亩。跟着,政府赠送的牛大力苗也运进村里……
生态致富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
扶智脱贫扶智致富。丘福汉还有点子。
为了让村干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丘福汉自掏腰包1000多元,带着他们到首府南宁会展中心参加一年一度的“广西科技周”活动。眼界开阔了,思路拓展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坚定、希望更旺盛。
捕捉到中草药种植大有可为信息和获取相关种植地质、气候、物种知识后的李安东,这个靠经营八角、玉桂皮于五年前脱贫出列的村医、共产党员,回村后,立即筹划建了一个中草药种植园。他找到原先承包村集体山地的几个村民谈合作。听了李安东的设想后,大家一拍即合,信心满满马上成立了“上思县江坡村林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成立“益智中草药种植园”。种植园占地250亩。采访李安东时,言谈举止透着老板气质的李安东,大大方方地给我谈资源利用谈发展规划谈抓机遇,还谈到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成后对中草药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啧啧,今日的“山佬”,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扶贫先扶志,有了志和智,才会产生内生动力。在李安东身上,我看到了“扶志”的效应。而村民邓志昌,则因为扶“志”与扶“智”的作用力,在村中建立了一家灵芝酒厂,注册成立了“上思县立志酿酒有限公司”。他大张旗鼓地收购村民采摘的野生灵芝后,加上用山泉水酿造的纯米酒泡制养生酒,让珍贵的野生灵芝尚未走出山门就有了附加值。
青山的景象在生机勃勃地变化着,多彩着。
清晨,山野里的雄鸡啼声,忽而东忽而西,嘹亮而悠长。回音,乘了轻慢地流动的晨雾,缥缥缈缈于村舍的上空。微亮的天色里,蒋凤学打开羊圈的大门,呵哟哟一声长长的吆喝,那羊群便呼啦一下子挤出门外,撒蹄跑进青翠的还挂着露珠的灌木丛中……蒋凤学是2014年贫困退出户。此前,他的“思想困在深山里”,望着青山听天由命挨日子。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得到帮扶。摈弃安于贫困的旧观念,信心和勇气随之而起,振作起精神后的他,精心管护好自家山地上的40亩八角、15亩玉桂和300棵松树,收入很快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的当年九月,70后脱贫户蒋凤学当选江坡村村委会主任。
一个人富不是真的富,全村人富了才是真的富。蒋凤学当了村主任,知道自己要有新担当新作为。那就是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他首先想到养羊,在大山里放养黑山羊,并使之发展成产业。但村民一来缺少资金,二来心里没底,必须自己带头示范,让自己的成功给村民一颗定心丸。很快,他筹资购回了76只种羊……偏偏又应了好事多磨的古话,由于缺乏技能,管理又没经验,三天两头便有羊悄悄死掉。那天,他眼泪汪汪地望着在草丛中啃草的12只幸存的羊,心里空落落地疼,惶然后顾,无奈无助中竟然绝望地想到放弃。
然而,放弃,不单自己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更揪心的是自己当了村主任,竟然不能给村民做一只脱贫致富的“领头羊”,该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性格刚毅的蒋凤学最终选择了坚持!
……脱贫攻坚战斗打响后,县乡两级扶贫办组织有项目没技能的村民到外地对口学习取经。
观念提升技能,技能改变命运。
取经回来的蒋凤学,在市卫健委的精准扶持下,他又购回一批种羊放养。这次,他终于成功了。2017年冬,正值羊肉需求旺季。从南宁带着大卡车进村的电商老板,笑呵呵地跟蒋凤学买了满满一卡车的野性十足的黑山羊。当年,蒋凤学养羊获利4万多元。
在大山深处发了“羊财”的蒋凤学,对黑山羊产业前景踌躇满志。他很快注册了“上思县蒋凤学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又在120平方米的羊舍旁投资扩建一间80平方米的专门为出栏前育肥羊准备的羊舍。目前,他的黑山羊存栏数已达156只。
在蒋凤学的示范带动和技术支持下,六细屯的16户贫困户于2018年春,随蒋凤学远赴扶绥县购买种羊放养。目前,全村已发展黑山羊超过了300只,产业规模渐渐成型……
村主任蒋凤学,成了真真正正的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江坡村,咬定青山,造林护林,增绿增收,最终获得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融合发展。呈梯级递增的绿色产业,让最有活力的绿水青山涌起一波又一波真实而生机勃勃的希望。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江坡村。我从分布于村中的几家玉桂收购点、八角收购点、“香菇收购”点门前走过时,油然地想:绿水青山里的江坡村,只要咬定青山,小康的日子、富裕的日子,一定如期而至。
第五章:為了让贫困钟停摆
江坡村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2户523人。还有22户83人未脱贫。2019年计划18户74人精准脱贫,最终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18户74人,这些脱贫对象大多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是真正的硬骨头。
决战决胜阶段,时间在一天天滑向举步可及的临界点,而且越靠近临界点,攻坚越艰巨。
2019年,江坡村贫困钟停摆!必须停摆!!
每当丘福汉独自一人的时候,神情总是凝重,双眉总是紧拧。这个在江坡村披风掮雨一年多的第一书记,深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因而,他的心胸里,时时都有一股炽热的只争朝夕的激情冲动……
我在江坡村采访的两个白天里,丘福汉几乎没能坐下来与我畅所欲言。因而,我的采访只能是断断续续,我的记录只能是一片片一段段甚至零零碎碎。
时值正午。蓝天一碧到底。阳光照耀山野、村舍。
丘福汉头顶烈日,踩踏着浮土碎石、散沙,汗流浃背地靠近正在宅基地上平整场地的预脱贫户邓玉兰,关切地询问建房进度……而后,丘福汉还要到李成业、李从区两家的危房改造工地去,给两家落实水泥和钢筋的采购运输。预脱贫户邓桂周,四十冒头依然单身,自己打理着3000多株八角和一大片玉桂林。平时懒懒散散,喝酒一日三顿却是从不落空的。独自蜗居在风来飘摇雨至屋漏的一间泥冲墙且低矮得勉强让人伸直腰杆的瓦房。符合危房改造条件,但是种种原因,他一直拖拖沓沓、黏黏糊糊拖着。今天,丘福汉也要第N次地找他谈……离开江坡村一个星期后,丘福汉给我来电说邓桂周同意危房改造了,邓桂周还说建新房脱贫后娶老婆……丘福汉语气是格外的释怀且兴奋。做完这些,他朝我歉意地笑笑说,我们的午饭安排在村委副主任家解决。趁未接到开饭通知,我去蒋金友家找他谈谈心。
预脱贫户蒋金友的“懒汉”本性根深蒂固,得耐心谈,慢慢给他打通被“懒”堵塞的经脉。
屋前是绿绿的灌木丛,屋后也是绿绿的灌木丛。屋的两侧,杂草丛生,甚至于门前的那段小路,也被杂草掩盖得只剩下脚板大小的泥石供人探步前行。门前,散乱地或摆或挂或躺着竹篓锄把鸡笼之类。
这就是蒋金友的家,一间在阳光灿烂的江坡村中十分“不合群”的破旧的砖混平房。
满脸是一副郁郁寡欢的神情,那双滞涩的眼睛醉醺醺地盯住丘福汉:“书记又来呀今天,饮杯喂……”
“你今天又不上山剥桂皮呀。”丘福汉浅笑笑,直截了当地问。他对每一个村民,都怀有深挚感情,从他的语气与神情中我看得出来。
“天气太热太阳又猛,我又没有摩托车驮桂皮……”那双醉眼,似笑非笑,他卑微地侧侧头迷迷瞪瞪地望定丘福汉,不紧不慢地答。听天由命式的散淡生活养成的“惰性和依赖”明白无误地袒露出来。
我凝视着矮桌子上摆放的半碟子油亮亮的花生粒和半碟子手指头般大小的油炸江鱼仔,内心深处真是五味杂陈:怜悯、惊悸、迷茫、悲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欲哭,却无泪……午后的阳光,依然灿烂。
六细屯。一方半月形的水泥铺设的晒坪上,一位头发花白的村妇,一会弯腰一会弓背一会半蹲,正在烈日下翻晒红菇。我的眼前猛然一亮:这是一幅扑面而来的充满生命动感的剪影!
“她叫李信英,六十有余,是村里采红菇的高手哩,一年的收入,包括采摘香菇、木耳,超过两万元,还未算她开办收购点的盈利呢。她家两年前脱贫了,现在是致富户啰。”丘福汉的语气分明带着欣慰。
红菇可是珍稀物。红菇,也叫红椎菌。在广西,只有在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以及藤县的特定地域生长。红菇的生长环境是湿度相对大的阔叶林混交地,地表层由枯枝败叶形成的腐殖质层。生发于夏季、秋季,初扁半球形后平展,无光泽或绒状,渐大后中部色深而暗红,边缘较淡呈深红色。风味独特,香馥爽口。据史载,明清时期是顶级的贡品!至于现如今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简直是被医药养生专家捧上天去。
青山处处有宝藏哦。要有所获,必付汗水,辛劳的汗水!
深山密林处,时雨时晴。风呢,分明是香着的,是绿叶的香,树皮的香,还有脚底下厚厚的树叶毯子里透出的醇香。背着竹篓的李信英,漫不经心漫无目标地在一棵棵大树底下转,观光客似的轻松。可是靠近她,就会感觉到她别样的神情。那极有穿透力的目光,总在一片片已腐或半腐的木叶上游动。那鼻子呢,猎狗似的时而短促时而深长地呼吸……木叶底下,那一枚枚欲抱琵琶半遮面的或大或小抑或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红菇,就会闪进她挂着汗珠的眼帘。她那瘦瘦的身子,弓腰采摘红菇又轻轻地将红菇放入竹篓时的优雅动作所展示的劳动美,连舞美编导都恐怕难制作出如此生动活泼却又如此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呢。
“丘书记呀。我的红菇若是通过电商直接卖到北京去,那才叫值钱哩。听说,野生红菇在北京能卖到两千元一斤呵。卖得那样的好价钱,明年我请书记游天安门,坐飞机去。”朴实中透着精明的李信英,语气分明是极认真极坦诚的。一个大山深处的瑶族老村妇,居然想到让自己的特产走电商之路到北京去挣大钱!若时间往回倒退十年八年,给你一万元征文奖金,你都想不出如此的描述啊,啧啧……
“阿婆呀,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去,明年你的红菇一定能通过电商一步到京。”丘福汉一边接过李信英递过来的茶杯,一边笑呵呵地亮着嗓门答道。
我凝视着手中用红菇泡的茶水,透过渐红的水色,我仿佛看到了李信英一家的日子,看到瑶寨里的日子,正在渐渐火红。
离开李信英家时,丘福汉告诉我:目前已申请移动光纤宽带入屯项目,争取今年全村各屯全部接通中国移动百兆光纤宽带,并配套构建“小、灵、特”产业项目发展框架,通过“互联网+”带动乡村生态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脱贫摘帽重要,脱贫不返贫也十分重要。大山里的绿色竞争力,离不开科技支撑啊。 功崇怀志,业广惟勤。丘福汉的勤劳务实、勤勉敬业,让我深怀敬意!
丘福汉入乡随俗式的亲民情怀,更让我倍感亲切。
江坡村的李安全,患肝吸蟲病,却当作肝炎到处寻医问药。几年下来,摘完八角剥玉桂,换的钱都往草医西医的口袋送,致贫脱贫复又返贫。丘福汉在入户调查中判定病情后,亲自开方配药,李安全仅两个多月便康复。李安全一家万分感激,说要杀猪请饮感谢丘书记。丘福汉却从市区买海鲜到李安全家祝贺……还有,江坡屯的邓汉武,患肺结核,遇着身兼广西肺结核预防专家组成员的丘福汉。丘书记当即联系首府的专家送医送药进村……那天,留守儿童李欣坪跌断手,父母在广东打工,没钱送医,唉声叹气的祖父只能采摘些草药往孩子的手上敷贴。孩子稚嫩的哭声扯住了路过的丘福汉的脚步,他掏出几百元钱,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的祖父喊:立即送医院……学医出身的丘福汉无数次地给贫困户看病购药。每次返城,他都会买些治感冒发烧跌打刀伤的药物带回村里以备不时之需。还有,那个雨天,那个叫蒋春梅的难产村妇,是丘福汉亲自驾车将她送到医院并为其办理入院手续……康复回村后,蒋春梅逢人便说丘书记比自家人还亲!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一个驻村第一书记,能获得村民如此真诚的评语,当是最高褒奖了吧!
丘福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得过“全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个人”和驻村第一书记年度优秀奖,但最让他欣慰最让他激情燃烧的还是村民那句“比自家人还亲”的话。
对江坡村,丘福汉怀有一往情深的激情。
距整村脱贫摘帽的日子愈数愈少。丘福汉说他自己心里有“数”。真的有“数”吗?
我翻开丘福汉的笔记本——六细屯邓桂周无住房,这是县文物保护的历史遗留问题,已多方协调促进落实危房改造;江坡村邓汉康等三户因人口自然增加致住房面积不达标,正在动员扩建;全村目前只有两户因自身原因未进行危房改造,村“两委”正在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预脱贫户和收入偏低户,将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工作和产业引导等项措施增加稳定收入……组织村民承包外村松树割松脂;联系林业部门实施对生态保护区外的玉桂、八角林喷洒杀虫剂,既可灭虫害增产量又可让群众通过劳务增加收入……加大力度催生扩大产业大户的辐射带动效应……江坡村资源禀赋优良——年产超过200吨的八角,玉桂年产也达200吨,甘蔗年产达2960吨,松脂年产达50吨,而且这些,在科技投入正在逐年加大的基础上,产量都在递增。还有油茶,还有香菇,还有……
合上丘福汉的笔记本,我想,这些绝不是一个驻村第一书记的纸上谈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担当新作为的公仆情怀。
让江坡村的贫困钟停摆,公仆有情怀有担当,群众有信心有底气。心热了,劲头自然就足了。
守护绿水青山的江坡村,还有更多脱贫致富的底气——红色旅游和珍稀植物科研与观赏,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教育跟进,彻底摒弃“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陈腐观念,十年前走出去入读广西乃至全国出名的“瑶族女生班”的一个个瑶妹,而今已成才并产生“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的辐射带动效应,有效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与上批屯村民合作经营的15亩1万多株牛大力丰收在望,加上其他林产品的投资收益,村集体收入2019年有望突破10万元!
全村的造血功能正在健康地运转!生机勃勃的内生产力正在形成。
一边忙着脱贫攻坚的丘福汉,一边又有了整村脱贫后进入乡村振兴的新谋划:送脱贫致富骨干村民去接受养蛇养黑豚的技术培训。目前,已有多户村民有了养殖黑豚的意愿。有一个契机是:县里将六细屯定点为“一乡一镇”的项目。主题内容就是乡村振兴!
是啊,绿水青山,才是江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厚重的底色,最具支撑力的底气。
翌日,我伫立在清清浅浅的江滩上。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朝阳初升,“日出江花红胜火”。触景生情,蓦然地我想起那句:勇气和力量,多与太阳一同升起。
远远地,我朝正带领工作队员行进在山村道路上的丘福汉他们行深深的注目礼时,心想,到了那一天,当他们默默地如释重负地离开山村,大山会永久记住他们的情怀,蕴藏他们的汗水吗?
2019年,江坡村的贫困钟停摆!
责任编辑 李路平
徐仁海
笔名碧海,60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防城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防城区文联副主席、防城区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报告文学》《广西日报》《广西文学》《三月三》等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50多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青春的蹉跌》《黑帆》,出版散文诗集《走进你的梦里》、长篇报告文学《北仑河春潮》《大地春韵》,长篇人物传记《情满北仑河》《百年回眸》,长篇纪实文学《龙腾西湾》。报告文学《六万里路云和月 二十八载家国情》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好“广西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