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是增强学生综合发展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改要求,更好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基础与能力 过程与结果
新的课程改革已全方位展开。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我认为,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把握,那就是语文课的性质定位、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开展论述,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思考。
一、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进行了明确。语文不仅是工具,承担着交际职能,还是文化,承载着文化信息。这个定位,为语文学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奠定了基调,提供了方向。这个定位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可以说,语文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一是要打好学习基础。良好的学习基础是发挥语文课程更高层次作用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做支撑,语文就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学生就不能有更大的提高。二是要注重提升,语文对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层面上,那就是大材小用。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肯定不是只为了研究文言文的字、词、句、篇,因为有一部分我们已经不常用了。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字、词、句、篇和作者进行交流沟通,与历史进行对话,通过了解作者,包括其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思想情感,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境界,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单独学习基础知识,意义不大,但不通过诵读,不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就不能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把握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只有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才能使高中语文课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高中语文新课改,有其必然性,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有很大的不同。目标上,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分数的提高而素质教育追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上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方式上的不同,应试教育以本为本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应试教育片面追求结果,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本文重点就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开展论述。首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包含三个方面,既包括过程的优化和结果的有效,还包括两者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只重结果的做法,同时又要防止走入只重形式而忽略实效的误区。新课改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片面追求课堂活跃,勇于创新实践自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服务于教学实效,确保教学实效。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才能确保语文活动的效果。“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划分学习小组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学导式教学法以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學活动的指导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有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最后,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及时、客观、全面,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我们立足学生的发展,倡导过程和结果统一,那么就要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而不是仅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字词,写了多少文章这种能够量化的结果。
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后,教师应该有思维的变化。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方的活动,而是双方共同的活动,同样,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一方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结果往往是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却石沉大海,收效甚微。新课程改革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
新课改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教师做到角色的回归。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表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要加以重点指导的,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而教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以学为手段,以思为主线,做到学思结合,不断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逐步放下权力,给学生更多表达和表现的空间。如,先是让学生自学,在课上回答问题。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字、词、句,在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对篇章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加强交流学习。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要想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即语文课程的定位、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有了准确把握,将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知易行难,况且我们面临的教学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希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基础与能力 过程与结果
新的课程改革已全方位展开。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我认为,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把握,那就是语文课的性质定位、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开展论述,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思考。
一、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进行了明确。语文不仅是工具,承担着交际职能,还是文化,承载着文化信息。这个定位,为语文学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奠定了基调,提供了方向。这个定位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可以说,语文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一是要打好学习基础。良好的学习基础是发挥语文课程更高层次作用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做支撑,语文就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学生就不能有更大的提高。二是要注重提升,语文对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层面上,那就是大材小用。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肯定不是只为了研究文言文的字、词、句、篇,因为有一部分我们已经不常用了。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字、词、句、篇和作者进行交流沟通,与历史进行对话,通过了解作者,包括其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思想情感,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境界,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单独学习基础知识,意义不大,但不通过诵读,不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就不能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把握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只有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才能使高中语文课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高中语文新课改,有其必然性,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有很大的不同。目标上,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分数的提高而素质教育追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上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方式上的不同,应试教育以本为本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应试教育片面追求结果,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本文重点就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开展论述。首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包含三个方面,既包括过程的优化和结果的有效,还包括两者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只重结果的做法,同时又要防止走入只重形式而忽略实效的误区。新课改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片面追求课堂活跃,勇于创新实践自然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服务于教学实效,确保教学实效。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才能确保语文活动的效果。“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划分学习小组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学导式教学法以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學活动的指导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有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最后,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及时、客观、全面,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我们立足学生的发展,倡导过程和结果统一,那么就要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而不是仅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字词,写了多少文章这种能够量化的结果。
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后,教师应该有思维的变化。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方的活动,而是双方共同的活动,同样,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一方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结果往往是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却石沉大海,收效甚微。新课程改革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
新课改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教师做到角色的回归。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表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要加以重点指导的,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而教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以学为手段,以思为主线,做到学思结合,不断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逐步放下权力,给学生更多表达和表现的空间。如,先是让学生自学,在课上回答问题。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字、词、句,在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对篇章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加强交流学习。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要想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即语文课程的定位、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有了准确把握,将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知易行难,况且我们面临的教学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希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