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视角下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与趋势

来源 :数字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以CNKI博士学位论文库作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发文量、机构、导师与作者、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相应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献量增速稳健,发展潜力巨大;研究机构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导师和博士生实力雄厚;研究热点集中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远程教育研究、教育资源与教学模式研究、学习分析研究五大主题;研究时间范围为2002年至2020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正逐步形成以教学设计、技术开发、教学应用、实践反思、理论与技术更新为核心的研究链路,未来该领域研究将逐步趋于多元化与智能化。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1],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2]。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其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研究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等,以CNKI所收录的近20年博士学位论文的视角去探究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发展历程,探讨作为交叉学科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CNKI作为数据源,该平台提供多种检索功能,文献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通过“专业检索”的功能,指定数据库为“博士学位论文库”,输入检索命令为“XF=教育技术学”,初步检索发现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第一篇文献由华南师范大学赵建华发表于2002年,以此确定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年至2020年”,不限制优秀论文级别再次展开检索。最后,整理获得296条有效文献记录,将其作为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选择陈超美教授[3]团队研发的一款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辅之SATI与SPSS 23.0,对296条文献数据进行发文量统计,发文机构、导师和作者分析,以及高频关键词分析。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教育技术学科热点与研究主题演变,以期整体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概貌,揭示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国内该学科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整体发文量情况
  博士论文的数量变化能彰显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特色,通过绘制国内教育技术学科博士论文走势图(如图1),发现国内“教育技术”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始于2002年,2002年至2007年论文数量开始增加,2008年至2010年间论文数量稍有下降趋势,之后论文数量开始激增,到2017年博士论文数量达到最大,年度发文量超过30篇。近三年发文量较稳定,保持在20篇左右,且增幅不大,整体来看,该领域呈现出稳健发展的状态。
  (二)发文机构、导师与作者
  在发文机构上,目前国内有20余所高校具有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且主要为师范类高校,横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部分知名机构及导师统计如图2。发文量排在前三的研究机构是华东师范大学(80篇)、华中师范大学(62篇)和东北师范大学(54篇),这与教育技术学科博士点的积极建立密切相关。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华南师范大学(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西南大学(2003年)和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先后建立起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4],引领了教育技术学的蓬勃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导师有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共指导41篇博士学位论文,占该机构博士论文总量的51.25%,其次张季平共指导了23篇,还有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共指导了21篇,其他知名导师(如钟绍春、张诗亚等)独立指导博士学位论文数近10篇,成为了相应机构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骨干力量。王觅、王卫军、陈卫东、钟志贤、甘永成、徐继红、孟琦、王陆、顾小清和彭文辉的博士学位论文引用次数在140至410之间,可视为该领域的高水平、高影响力的代表性文章。整体来看,我国具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高校发展快速,相关导师和作者的研究实力雄厚,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自1999年建立博士点至今,在博士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领跑者,成为了发文量最大的研究机构,对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研究热点分析
  1.高频关键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反映研究主题特征的精髓,能较稳定地表征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工具对样本文献进行共词分析与节点中心性分析[5],通过其在知识图谱中的字体大小和节点连线的粗细程度判定其在该领域的重要程度,揭示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热点(如图3)。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围绕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为载体展开,即该学科主要关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学习分析、深度学习)和教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的深度有机结合。其中,中心性较高(大于0.01)的关键词除“教育技术学”以外,还包括“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协作学习”“深度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信息化”,说明以上内容均属于该学科中重点关注的研究子领域。
  “教学设计”的词频最高(20次),教育技术学科面向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其研究都与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因此“教学设计”一直是该学科最关注的热点。其次是“信息技术”“影响因素”(均为10次),“信息技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应用成为该学科关注的持续热点问题,“影响因素”同样是教育技术实践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內容常与“教学行为”“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密切联系。“技术”“本体”的词频为7次,所涉及的论文主要聚焦在教育与技术交叉碰撞的某一特定环节,如知识共享、知识挖掘、活动建模等。其他高频关键词(词频≥4)还有“教学策略”“教育信息化”“在线学习”“学习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深度学习”“个人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协作学习”“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教学模式”“知识建构”“网络学习空间”“评价和课程开发”,说明上述方面也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2.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样本论文中的高频关键词划分为若干个组的过程,使得同组内的关键词具有较高的相似度[6],用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类别。利用SATI工具进行文献智能清洗,从频次排名前50的关键词中生成50×50的相异矩阵,并将其导入SPSS 23.0软件中,以系统聚类的方式,采用平均欧式距离的测量方法,获得高频关键词的聚类信息(如图4,见下页),根据结果聚为5类研究领域。
  类别1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包括技术、教育、设计、应用、教育技术学、互动6个关键词。这类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绩效培训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目标,因此博士们在此方面具有比较持续的研究状态。如陈卫东[7]通过设计未来课堂原型,开发了以语文和数学学科为核心的应用案例。冯晓伟[8]将增强现实工业培训系统用于锻炼工业培训人员的实践能力。总体而言,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原有教育理论更新具有推动作用,有助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类别2为教学设计研究。包括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学习设计、学习资源6个关键词。该类研究主要以学习者发展为导向,探索、构建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并分析、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早期研究已对Intel未来教育模式、WebQuest、MiniQuest、基于探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9]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近年来,研究更聚焦于特定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设计研究,如混合教学情境中的教学策略设计[10]、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学习环境设计[11]等。
  类别3为远程教育研究。包括媒体、网络学习空间、多媒体课程、标准、协作学习、体系、媒介素养教育、远程教育、课程开发9个关键词。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网格體系结构、安全隐患、“农远”课程开发、西部“农远”教育信息化发展均为博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议题。近年来,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为远程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契机,如吴祥恩[12]以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内核,构建了TSELC在线临场感理论框架,并在不同类型课程中展开了实验研究。
  类别4为教育资源与教学模式研究。包括深度学习、评价、教学策略、学习者模型、知识建构、教育技术、e-learning、数据挖掘、探究学习、教育资源、学习动机、教育信息化、个性化学习、智慧教育、在线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教育游戏、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20个关键词。在教育资源方面,研究集中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实现、内容服务与实践应用上,如荆永君[13]采用基于调度服务器的分布式结构,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分布式配送;李书明[14]提出了基于学科知识的信息资源自动提取和学科自动分类的方法。在2018至2020年期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多个文件中均涉及了课程建设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内容,这说明“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密切相关,此类研究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涉及“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角度,采取理论模型设计—案例开发—迭代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路径进行实践探索[15]。在教学模式方面,研究多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建构相应教学模式,并通过实施教学来分析其优劣势,如汪学均[16]为实现教师资源的配置均衡,构建了基于视频互动的同步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结合实例验证了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类别5为学习分析研究。包括个人学习环境、初中数学、学习分析、学习行为、本体、高中、教学视频、影响因素、信息技术教师9个关键词。《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首次将与学习测量相关的主题纳入到关键趋势之中[17],在样本论文中,“学习分析”最早出现于2016年[18],目前共有5篇文献与之相关,这说明学习分析研究在未来发展具有潜在可观性。该类研究以分析学生参与在线学习活动时的过程数据为主,通过监控他们的学习行为,来提供合理的学位成功指南、推荐学习调整方案和最佳学习路径等。如李士平[19]以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分析技术等为依托,通过构建学习过程数据与元认知的关联关系,实现了对元认知的综合评估。
  (四)研究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绘制样本论文中的关键词在时区上的分布情况(如图5),从时间维度上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解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在不同时区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前沿。
  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从教育与技术的交叉融合的概念、理念等理论层面逐渐走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育应用等应用层面,每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均有细微变化,这里将其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进行探讨。第一阶段为研究起步期(2002年至2007年),该阶段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历史演变、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教学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建构、网络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第二阶段为快速成长期(2008年至2017年),随着“MOOC”“电子书包”“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研究的兴起,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成果逐渐丰硕,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教育资源聚合与个性化推送、网络教学中情感设计与学习活动设计、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课堂结构变革与新型教学模式。第三阶段是稳健发展期(2018年至今),该阶段的样本论文数量维持在20篇左右,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态势,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以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为背景的智能教育研究,包括新兴技术和智能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覆盖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自我效能、在线学习、信息化、影响因素等多个关键词,研究内容不断深化。
  可预测教育技术学科的未来研究有:第一,教学模式变革下的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近年来,随着在线教育的地位再次凸显,通过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将不仅是面向课程内容的教学流程设计,还需要开展学习分析、数据挖掘、教师协作等研究活动,这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创新。第二,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研究。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套开放教育资源在国际间共享的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标准[20],这说明教育资源共享依旧是国际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迈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胜境离不开优质资源的建设,因此该方面也将是国内教育技术学未来研究趋势之一。第三,人工智能技术与学习分析研究。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知识表示”“演绎推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众多子技术均可被合理应用于教育领域,促进自(智)适应学习、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研究的发展。虽然样本论文在此类研究上的数量并不多,但海量隐藏着多种有价值的教育数据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促进学习分析多样化和学习状态可视化,与之相关的学习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兼容性问题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第一,研究增速稳健,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国内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在300篇左右,平均每年发文约20篇,与近三年发文量趋于一致,这说明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发展稳健、前景广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教育技术的内核与外缘、幕后与前台的关系[21],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也证实了两者的必然有机联系。第二,相关机构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其中导师和博士生实力雄厚。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引领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所培养的博士生,如王觅、王卫军、陈卫东、钟志贤、甘永成、徐继红、孟琦、王陆、顾小清和彭文辉等也属于该领域的专业尖端、学科前沿高层次人才,优秀知名导师也是稳固教育技术学科地位的重要力量,包括祝智庭、张季平、何婷婷、钟绍春、李艺、张诗亚、何克抗、桑新民、南国农、黄荣怀等学者。第三,该领域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丰硕成果。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远程教育研究、教育资源与教学模式研究、学习分析研究展开,包括以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为核心的众多子研究领域,涉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众多维度,并逐步深入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深度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方面。第四,相关研究在稳中求进中迈向新时代。在2002年至2020年间,以2008年和2018年为分界线,可将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稳健发展期。在近20年的积累与沉淀中,教育技术学从基础理论、框架、方法和体系的分析探索到各类学习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实践,教育技术学科正逐步形成以教学设计、技术开发、教学应用、实践反思、理论与技术更新为核心的链路,未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将逐步趋于多元化与智能化,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参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推动教育变革和学术繁荣。
  [1]任友群,顾小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J].教育研究,2019,40(1):141-152.
  [2]教育部.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解读[EB/OL].(2020-09-23)[2020-09-2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461/mtbd/202009/t20200923_490024.html.
  [3]CHEN C.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4]吴向文.从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建设看其学科发展[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25(1):39-44.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5):4-10.
  [7]陳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冯晓伟.增强现实工业培训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9]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马芸.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高阶学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1]卢丹.批判性思维导向的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大学实用英语写作课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2]吴祥恩. TSELC在线临场感理论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3]荆永君.教育资源分布式配送与调度算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4]李书明.数字化学习中知识组织模型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5]万超.小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6]汪学均.基于视频互动的同步课堂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7]金慧,沈宁丽,王梦钰.《地平线报告》之关键趋势与重大挑战:演进与分析——基于2015—2019年高等教育版[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4):24-32.
  [18]赵铮.初中数学智慧学习模型及支撑空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19]李士平.网络学习环境下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设计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20]陈新亚,李艳.《2020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及思考:疫情之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2):3-16.
  [21]李芒,段冬新.教育技术之人格论[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9):5-12,20.
  (责任编辑 王策)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限于呈现基于“二维”屏幕的在线学习环境以及人机交互,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效能。通过对混合现实硬软件技术的深入研究,结合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种可以呈现“虚实”融合的全息学习环境,进行“虚实”融合的三维立体交互,脱离“二维”屏幕依附,具备空间音效的泛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与传统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相比,该平台呈现的学习环境更加直观、立体、形象
期刊
摘 要:本研究聚焦学生在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行为,旨在探究课前学习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该研究以某大学《算法与数据结构》为目标课程,进行一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发现,学生课前学习态度较端正,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偏向于使用移动设备学习,有时间规划意识,但自控力较差;学习态度、自我控制、时间管理等因素对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由此提出建议: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增强自控力,重视自主导学单,灵活运用学习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凸显,“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专门培养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公共课,其地位也随之变得更加重要,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知识建构是21世纪逐渐成熟的知识创新学习理论,本研究根据知识建构理论的教学原则,设计一套符合现代教育技術公共课的教学流程并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知识建构教学能够将教育技术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学会软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师生2020年春季在线教与学行为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师、学生在线教学和学习行为的活跃度及其倾向进行研究,以深度了解师生在线学习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性别、学科、城乡、年级等特征对在线学习行为活跃度及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教师而言,(1)男教师使用平台的活跃度远高于女教师,主要体现在总结反省类行为;(2)理科教师比文科教师使用平台活跃,主要体现在简单操作类行为;
期刊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对广大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推动教育事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需要从中小学基础教师队伍出发,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文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以汉中市为例调研和分析了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希望能对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
期刊
摘 要:STEM教育所倡导的跨学科学习理念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纳。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中小学STEM教育的试点工作,其面临着以评促改的问题。自我评价在中小学STEM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自我评价主体制定STEM教育的自我评价标准,选择自我评价方式,改进自我评价内容,进而影响STEM教育发展的环境。中小学可在STEM教育的学习内容、资源管理、合作与成就、领导与变革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基于自我评价,
期刊
摘 要: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工作报告,阐释了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带来的驱动力与挑战。文章在对报告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借助SWOT矩阵分析模型,从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到把握机会、化解威胁的思路出发,借鉴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提出人工智能赋
期刊
摘 要:2014年以来,触觉互联网逐渐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随着5G技术成熟和商用的广泛推广,触觉互联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促进了视觉和听觉通信的发展,触觉互联网实现了远程传递感觉和触觉。触觉互联网促进了人类感知觉、技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延伸了人类技能,实现了人机智慧互联,加快了人类迈向“人机共融”时代的速度。触觉互联网可以增强智慧互联,从而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触觉互联网能够为动觉学习
期刊
专家导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指引。年级(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者要联系起来设计,才能够确保目标合理准确同时也具有操作性。有了目标之后,通过“单元学习目标卡”和“课文学习助学卡”,教师从扶到放,逐渐让学生自己落实(填写)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在预习和后续的教学活动中都能够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确实做到了学生心中有目标,给学习上了发条,劲头十足,问道有门,达标可期。本文提出的目标本位的
期刊
摘 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种新的课程形式,如何与课程思政很好融合进而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是新时代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现代汉语”为例,探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一是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二是充分挖掘课程可用的思政元素;三是灵活运用春风化雨的育人方式。  关键词: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现代汉语;功能  在中国大学慕課网、超星、智慧树、学堂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