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只是指导领悟,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理解有偏差,老师就要帮助、纠正;但决不是强硬的将学生拉到教学目标所指定的那个情感上去。
[关键词]朗读教学 依情朗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回顾平时的朗读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情导入,入文品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讲授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如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我先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题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深情地说:“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爱情也能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直教人生死相依’,因而‘爱情’也就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当代诗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开始读了,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二、掌握字词,正确朗读
学好拼音是朗读教学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普通话不标准,文章读出来就会别扭。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非常重要。老师一定要学生预习时查工具书,并且上课时清楚地把字词出示在黑板或课件上,让学生积极响亮地读正确。
读词要读得正确,也要读得有情;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点,比如话剧《雷雨》、《威尼斯商人》等等,这类围绕具体生动的对话展开叙述的文章,文中对话前的提示语如果读正确,并读出了感情,就为后面分角色朗读的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厌其烦,有效朗读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只是指导领悟,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理解有偏差,老师就要帮助、纠正;但决不是强硬的将学生拉到教学目标所指定的那个情感上去。
有时反复而不厌其烦地阅读很重要,比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那种“寻寻觅觅”空虚而茫然无措的下意识动作,“冷冷清清”冷落凄清的环境、孤独无伴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凄惨、悲怆、极度悲伤的心理感受。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写尽了一个历经丧乱、家破夫亡、生活飘零的妇人的怨情,为全词定下了情感基调。朗读的时候要体会出这三个语句的不同,然后一步步体会词人那种凄惨、悲伤的心态以及悲怨之情。
这时候一定要运用各种阅读方式反复读,直到学生读出语句变化带来的心情变化为止。如果因为学生读了一两遍,没有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就心急地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那么这种朗读是没有实效的!
四、依情朗读,个性体验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经验,让学生的感情自觉表露出来;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没有什么区别。
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的时候,有的学生觉得林冲的做法不好,因为他用武力解决事情。这个时候,就不要一味灌输林冲是为民除害,是英雄。而应该首先肯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确实是不可取的,并且要表扬这个学生的善于思考。但是也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小说,而且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他是被逼的,是理直气壮、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方式可以换一下!并且可以让大家讨论用什么方式才是合理恰当的,从中加深学生对为民除害的向往。
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的情感或许都会有差异,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五、移情体验,升华认知
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有的文章需要一步步深入体会感情,适合边读边体会;有些文章需要整体的感知之后才能体会到感情!比如话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刚学习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喜欢他,觉得他太软弱。但是学完课文后,有的学生就改变看法了:安东尼奥的沉默和忍辱就是为了朋友而面对现实心甘情愿勇于牺牲。其实作者的意思就是后面一种,是在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轻利重义的人文主义道德理想。所以对人物的感情,应该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比较,再得出答案。
六、以情激情,示范朗读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教师首先要激情洋溢地上课,感情饱满的范读,学生才能受到教师的感染,学习教师朗读课文的态度。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
小说是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学生很容易融入文章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人物,读起来就比较容易读出情感。可是诗歌类,如《再别康桥》、《我愿意是激流》《古诗两首》等诗歌要读好首先要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这个意象一般可以利用画面来帮助教学。但是画面是固定单一的,如果教学中由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不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就更能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读得动人,学生听得入情,就会产生朗读期待。然后,让跃跃欲试的学生带着自己脑中的画面,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反复吟咏,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这种方法的效果一定比呈现单一的画面好得多。
以上是我平时朗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我认为只有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语文的各方面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朗读教学 依情朗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回顾平时的朗读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情导入,入文品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讲授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如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我先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题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深情地说:“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爱情也能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直教人生死相依’,因而‘爱情’也就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当代诗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开始读了,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二、掌握字词,正确朗读
学好拼音是朗读教学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普通话不标准,文章读出来就会别扭。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非常重要。老师一定要学生预习时查工具书,并且上课时清楚地把字词出示在黑板或课件上,让学生积极响亮地读正确。
读词要读得正确,也要读得有情;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点,比如话剧《雷雨》、《威尼斯商人》等等,这类围绕具体生动的对话展开叙述的文章,文中对话前的提示语如果读正确,并读出了感情,就为后面分角色朗读的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厌其烦,有效朗读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只是指导领悟,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理解有偏差,老师就要帮助、纠正;但决不是强硬的将学生拉到教学目标所指定的那个情感上去。
有时反复而不厌其烦地阅读很重要,比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那种“寻寻觅觅”空虚而茫然无措的下意识动作,“冷冷清清”冷落凄清的环境、孤独无伴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凄惨、悲怆、极度悲伤的心理感受。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写尽了一个历经丧乱、家破夫亡、生活飘零的妇人的怨情,为全词定下了情感基调。朗读的时候要体会出这三个语句的不同,然后一步步体会词人那种凄惨、悲伤的心态以及悲怨之情。
这时候一定要运用各种阅读方式反复读,直到学生读出语句变化带来的心情变化为止。如果因为学生读了一两遍,没有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就心急地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那么这种朗读是没有实效的!
四、依情朗读,个性体验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经验,让学生的感情自觉表露出来;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没有什么区别。
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的时候,有的学生觉得林冲的做法不好,因为他用武力解决事情。这个时候,就不要一味灌输林冲是为民除害,是英雄。而应该首先肯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确实是不可取的,并且要表扬这个学生的善于思考。但是也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小说,而且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他是被逼的,是理直气壮、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方式可以换一下!并且可以让大家讨论用什么方式才是合理恰当的,从中加深学生对为民除害的向往。
毕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的情感或许都会有差异,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五、移情体验,升华认知
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有的文章需要一步步深入体会感情,适合边读边体会;有些文章需要整体的感知之后才能体会到感情!比如话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刚学习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喜欢他,觉得他太软弱。但是学完课文后,有的学生就改变看法了:安东尼奥的沉默和忍辱就是为了朋友而面对现实心甘情愿勇于牺牲。其实作者的意思就是后面一种,是在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轻利重义的人文主义道德理想。所以对人物的感情,应该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比较,再得出答案。
六、以情激情,示范朗读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教师首先要激情洋溢地上课,感情饱满的范读,学生才能受到教师的感染,学习教师朗读课文的态度。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
小说是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学生很容易融入文章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人物,读起来就比较容易读出情感。可是诗歌类,如《再别康桥》、《我愿意是激流》《古诗两首》等诗歌要读好首先要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这个意象一般可以利用画面来帮助教学。但是画面是固定单一的,如果教学中由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不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就更能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读得动人,学生听得入情,就会产生朗读期待。然后,让跃跃欲试的学生带着自己脑中的画面,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反复吟咏,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这种方法的效果一定比呈现单一的画面好得多。
以上是我平时朗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我认为只有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语文的各方面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