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是学生生涯中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確的价值观、人生观,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展开阐述。
关键词: 德育;教师;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064-01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即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在学校里小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接触的频率最高,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在小学生心中教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一情况就决定教师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言行谈吐,因此小学教师在这一阶段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形成正确的方向,提高他们的个人品德和素养水平,塑造他们的优秀人格。
二、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意义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技术知识,还要有相匹配的道德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德育教育也越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良好的德育教育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全民族素质和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小学生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全面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学生的“过失”,带着一种温暖的爱意,去融化着每一个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或者说一种爱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让其自我领悟,达到教育德育的最终效益。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需要一个很长久的过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至此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够顺利,且教育的核心理念才能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
(二)把控语言,对待不同学生应持有真诚之心。
小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其实是很差的,可能老师的一个随口的批评,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甚至产生心里阴影,对于这个科目,这位老师都会战战兢兢,甚至是惧怕的。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点评,或者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言语的冲击,倘若教师的批评不恰当,学生内心会产生难以想象的“黑洞”现象,也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对于这种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无论是评价也好,还是一些课外指导也罢,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言语中应把控住说话的度量,审视学生最高的承受范围,在一颗真诚的心灵之下,与孩子创建一种进行最好的沟通模式,让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真心,让德育始终渗透于教学当中。
(三)营造氛围,让学生自我教育维持德育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教师的最有用的小帮手,班干部能够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记录、收发作业、组织各种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有意识的培养班干部,在不影响其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引导其帮助教师一同对班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协助作用就需要开展合理的选拔,教师可以通过竞争评选、自我推荐等方式来进行选拔,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考核,从而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最符合要求的班干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时候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创建教育新格局,让德育教育有着最佳效果。
学生思想和认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几方面。需构建三方开放的合作体系,德育教育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1. 以学校的教育为主。
小学生每天的实践大多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校与课堂的主战场,利用主流渠道和学习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同时还要在平时广泛收录各界对教育的新报告,了解德育教育新形式。
2. 以家庭的教育为辅。
德育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个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提倡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充分利用校讯通等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统一教育,将德育教育最优化。
3. 以社会的教育为助。
社会教育是德育教育最有力的辅助,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感恩。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粒粒皆辛苦”。
四、结语
德育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千万不能有一蹴而就的轻率思想。作为教师,要用激情去点燃学生心目中的求知愿望和爱好学习的火种,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精神鼓舞,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德育工作,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慧琴.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师之间的种种微妙联系[J]. 中外交流, 2017(3).
[2] 录目加. 小学道德教育的探讨[J]. 文理导航, 2017(9):86-86.
[3] 巩清志. 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 华夏教师, 2017(1):80-80.
[4] 钟满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研究[J]. 小作家选刊, 2017(9).
关键词: 德育;教师;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064-01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即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在学校里小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接触的频率最高,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在小学生心中教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一情况就决定教师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言行谈吐,因此小学教师在这一阶段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形成正确的方向,提高他们的个人品德和素养水平,塑造他们的优秀人格。
二、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意义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技术知识,还要有相匹配的道德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德育教育也越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良好的德育教育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全民族素质和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小学生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全面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学生的“过失”,带着一种温暖的爱意,去融化着每一个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或者说一种爱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让其自我领悟,达到教育德育的最终效益。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需要一个很长久的过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至此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够顺利,且教育的核心理念才能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
(二)把控语言,对待不同学生应持有真诚之心。
小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其实是很差的,可能老师的一个随口的批评,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甚至产生心里阴影,对于这个科目,这位老师都会战战兢兢,甚至是惧怕的。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点评,或者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言语的冲击,倘若教师的批评不恰当,学生内心会产生难以想象的“黑洞”现象,也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对于这种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无论是评价也好,还是一些课外指导也罢,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言语中应把控住说话的度量,审视学生最高的承受范围,在一颗真诚的心灵之下,与孩子创建一种进行最好的沟通模式,让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真心,让德育始终渗透于教学当中。
(三)营造氛围,让学生自我教育维持德育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教师的最有用的小帮手,班干部能够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记录、收发作业、组织各种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有意识的培养班干部,在不影响其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引导其帮助教师一同对班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协助作用就需要开展合理的选拔,教师可以通过竞争评选、自我推荐等方式来进行选拔,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考核,从而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最符合要求的班干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时候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创建教育新格局,让德育教育有着最佳效果。
学生思想和认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几方面。需构建三方开放的合作体系,德育教育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1. 以学校的教育为主。
小学生每天的实践大多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校与课堂的主战场,利用主流渠道和学习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同时还要在平时广泛收录各界对教育的新报告,了解德育教育新形式。
2. 以家庭的教育为辅。
德育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个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提倡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充分利用校讯通等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统一教育,将德育教育最优化。
3. 以社会的教育为助。
社会教育是德育教育最有力的辅助,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感恩。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粒粒皆辛苦”。
四、结语
德育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千万不能有一蹴而就的轻率思想。作为教师,要用激情去点燃学生心目中的求知愿望和爱好学习的火种,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精神鼓舞,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德育工作,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慧琴.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师之间的种种微妙联系[J]. 中外交流, 2017(3).
[2] 录目加. 小学道德教育的探讨[J]. 文理导航, 2017(9):86-86.
[3] 巩清志. 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 华夏教师, 2017(1):80-80.
[4] 钟满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研究[J]. 小作家选刊,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