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饭店更名之前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有上海之行,友人请客到外滩和平饭店西餐厅小聚。几度闲游黄浦江两岸,几乎都会路过和平饭店及周边街市,所以印象颇深。餐罢,我们专门在饭店内观光一番,典雅华贵之感不胜言表。忆往昔,它不愧“远东第一高楼”美誉;说今世,它不枉“世界著名饭店”殊荣。浏览饭店简介,我也记下了楼宇旧主人的名字,他叫维克多·沙逊。
  意犹未尽之中回到天津,即在藏书中翻检有关和平饭店与沙逊家族的相关史料,也算知其所以然的补读吧。我喜欢第一手资料,随后一直渴望得到与之关联的什么旧物原件,哪怕是丁点也好。年末一日晚间无聊,到旧书网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老广告、老商标之类的故纸,竟无意间看到“新沙逊洋行”几个字。这大抵是一组新沙逊的纺织品外包装的旧标签,只可惜几样故纸皆为皱巴折损且尘封的状态,难怪卖家说明只有“二品”,价格低廉。我想到了“聊胜于无”之说,再说此名字与沙逊家族或许不无关系。马上查资料,很快印证了自己初步的判断。
  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也称沙逊大厦,回眸往事多有故事。早在1832年,大卫·沙逊在印度孟买创立沙逊洋行,其家族发迹于鸦片贸易。其次子伊利亚斯·沙逊在19世纪中叶被派到上海,开展对华业务。此后,鉴于与其兄分歧越来越大,伊利亚斯·沙逊于1872年自立门户,在上海开办了新沙逊洋行。1877年,他花8万两白银买下南京东路与外滩路交口北侧的一片地产,建造了两幢2层洋房,人称“沙逊姊妹楼”。
  到了1918年前后,沙逊家族的后辈维克多·沙逊(1881年至1961年)全面接管了新沙逊洋行,随后在1923年来到上海。当时,老沙逊姊妹楼已显得有些破旧,与集团资本财力不相般配,且当时外滩建设迅速发展,新楼勃兴。维克多·沙逊几经论证决定投资,由属下华懋地产公司重新建造沙逊大厦,也就是今天和平饭店的前身。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1926年开工。楼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4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多平方米,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等。1929年竣工的沙逊大厦总高77米,一跃成为“远东第一高楼”,维克多·沙逊的大名也随之传遍十里洋场。大厦对外营业名为华懋饭店,集商务办公、酒店客房、餐饮娱乐于一体,顶层还是沙逊的英式堂皇住宅。黄金地段、外表奢华、内部气派的饭店深受达官显贵、中外富商的欢迎,车马杂沓,风云际会。新沙逊洋行也从此更多转向房地产等新领域投资经营,并获得巨大成功……
  足够了!仅凭如上历史信息,这组故纸无论品相多差,我也要买下。即刻下单订购,先拿到手再说。几天后,如愿以偿。当我展开布满浮尘的旧纸仔细观瞧,见这组老商标主要以一张新沙逊洋行标志图和一张《得利图》商标画最为引人注目。它们皆贴附在一大张黑色包装纸上,厚纸有油光有韧性非常结实,该是旧年新沙逊洋行包装布匹所用的。那标志图为长方形,画面以金色、红色为主,上部的红色圆形内有一只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展翅飞翔,和平鸽下方是纵向展开的一西式羊皮卷图形,上书“新沙逊洋行”金色大字,很醒目。画卷背后及周边装饰有聚宝盆与花草等,整体设计更趋于中西合璧的风格。《得利图》是一幅典型的工笔人物画,渔家女拎着一条大鲤鱼高兴还家,膝下有童子二人望母,一孩背鱼篓,一孩扛鱼竿。图画用笔飘逸,人物传神,颇得古法雅韵。外包装上的另一菱形小标显示有“24Yds”字样,24码折合约25米。
  于此,我们要说到新沙逊洋行的纺织品经营。清末民初禁烟运动日盛,新沙逊的鸦片贸易迅速萎缩,洋行遂加大棉纱、棉布、人造丝、麻纱、纸张、火油、玻璃器皿、五金零件等向中国的贩销进口业务,比如1907年,新沙逊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达417万两,超过鸦片进口值,到1918年前后,棉纱成为他们进口的最重要项目,还曾专门设立“洋布间”等业务部门,畅销中国南北。加之房地产开发,新沙逊洋行日进斗金,与太古洋行、怡和洋行、英美烟公司并称为“四大在华财团”。《得利图》等商标画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境况与商贸背景下推行使用的。从品牌命名及画面内容来看,不难发现新沙逊在经营推销和广告宣传方面是深谙入乡随俗本土化道理的。
  即便新沙逊洋行曾为上海滩商贸翘楚,哪怕后来曾有西方人甚至说“没有沙逊就不能理解上海”,但说到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抗战胜利后,维克多·沙逊在上海陆续出售所属产业,又外移部分资金,并将洋行总部迁到巴哈马。新中国成立后,新沙逊洋行在上海虽仍拥有大量不动产,但也欠下了不少债务。1956年,华懋饭店(沙逊大厦)更名为和平饭店。1958年,洋行以产抵债,将所属上海公司全部转让给我国企业,结束了在华业务。
  顺便一说,华懋饭店对面就是汇中饭店,它竣工于1908年,以砖木结构为主,为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同样引人关注。1965年汇中饭店并入和平饭店,俗称南楼,直至2010年雄踞路南路北两家同为和平饭店经营管理。沙逊大厦是近代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幢完全意义的现代派风格建筑,颇具代表性。至今,总有许多政要名流、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一著名建筑的经典氛围。
其他文献
中国的茶文化对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影响深远。唐代的遣唐使最早将茶文化带去了日本,从此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壮大。在日本茶道中,茶道精神在于每一项繁琐而严谨的饮茶过程中,饮茶道具故而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对日本文化起了非常大的影响,故中国古文物也得到了无比的敬仰。这在茶道文化中也有相当大的体现,许多中国古董被珍视为宝物。日本茶道仪式中所用茶碗,盛水用的器皿水指,熏香用的香炉、香盘
期刊
关于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之保管,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日,都有许多热心的人士关心那些国宝的命运,我想对于那十几年中的辛苦维持、其间的忧心与侥幸,不是亲历其中的人是很难想见的。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为了避寇洗劫,1933年2月6日,庋藏故宫的数万件国宝精品在“故宫人”的护卫下,开始了万里大迁徙。  抗战胜利后,分散各地的文物终能启程回迁,于1
期刊
只要闲下来,单士元总要在故宫里走一走,看一看。随着年事增高,行走的距离愈加缩短,但内心的执着却从未消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给你我的七十四年又如何……  在我眼中,如果从类型角度讲,父亲更接近于工作型的知识分子。至于个人特点,就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了。  第一是“本分”。这好像是很多老知识分子都有的特点,也可能与传统上大都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有关。总的来说,从父亲在北大读书,到随北大师生参加清室善后委
期刊
故宫中的古画之『古』,不仅在于古人、古法,还有在时空中留存的『久』。久了,一页纸、绢就易消逝。为保证承载其间的艺术能流传后世,曾有一小群人在故宫一丝不苟地做着一件事—『摹画』……  “我刚从武英殿、延禧宫回来,雨中的武英殿外,持伞学子已经排队甩至元金水桥以北十八棵古槐路上,今天又一万多人观赏武英殿石渠重器。由此想到,天天泡在这些国宝名典中,手摹心追宫中近四十年的我,传承责任之担当,心情格外感动而沉
期刊
铜面叶是明清时期家具中常见的装饰配件。近年来随着收藏热,尤其是明清家具收藏的兴起,很多与家具有关的收藏都在勃兴之中。明清家具中那些用料考究、造型雅致、做工精到的作品备受欢迎。但作为家具配件的铜面叶至今仍未见到专门的研究著述。从笔者已收集到的铜面叶来看,其制作工艺、地域风格和民俗意蕴都极富特色,值得深入研究。铜面叶一般品质上乘者多为镂空后加刀錾刻的。其制作方法有类铜墨盒。但铜墨盒一般体积较小,文人气
期刊
古代的官方报纸叫“邸报”,自宋代开始,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统称谓之小报,“小报”的称谓始见于南宋。北宋的《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里的“别录单状”即指另抄写小报。所以自北宋以来的各朝各代,皆有小报存在。然而,小报的内容投合了读者喜新好奇、先睹为快的心理,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外加官方未公布或禁止公布以及还未认可的,却已“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因此,“小
期刊
谢其章:保护研究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更老一辈的人眼中,故宫是非常神圣的。我父亲曾偶然得到了几张故宫的老照片,非常激动,可见感情之深。  不论在中国人心中,还是在全世界视角下,故宫都是凝聚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之所在。故宫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文物艺术、民族文化交融的集大成者。它的建筑、园林、装饰物、各类皇室藏品等,随便哪一项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首要任务是保护好这一座
期刊
《木兰辞》中有一句说:“(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见当时的集市有很多,诗中出现的动词是“买”而不是“换”。想必商品经济在当时有相当的发展。既然有商品交易,那么当年花木兰的手中就一定拿着货币。那么问题来了,花木兰购买这些商品时所使用的货币是哪一种呢?  要考证花木兰当年使用的货币,就不得不提到花木兰所处的年代了。今人对于花木兰的朝代并无定论,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观
期刊
今年是我国“元帅、大将授衔”60周年,此套《毛泽东授衔元帅系列极限片》收录了毛泽东及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九位元帅。  纪念馆偶遇明信片  极限明信片是指在明信片上印有与某种邮票主图相同的图案,并贴有该种邮票,同时加盖与该种邮票有直接关系的地名邮戳,这种明信片图案、邮票主图、邮戳地名三者同一主题的明信片,称“极限明信片”。  22年前的1993年12月,
期刊
《惠怡书房藏齐白石精品集》中收入了两幅齐白石早年山水作品,分别为《孤村红叶图》和《湖庄客话图》。两幅作品均为纸本设色,尺幅都是139厘米×35.5厘米。  在齐白石传世作品中,花鸟草虫以及水族类作品远多于山水。尽管他85岁时曾在一帧山水扇面上有过“予不画山水三十余年矣”的题识(见天津人美1959年《齐白石扇面集》),也曾在66岁时为冷厂(胡佩衡)所绘一幅雪景山水上题过“余与山水断缘已二十余(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