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很和睦很团结;千万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我们这个社会就很和谐,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就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这是郑板桥先生倡导的家风。曾国藩的家训里有一句话:“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美感。这些都是他们倡导的家风之一。笔者以为,最完美的家风当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理想准则。
其实,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的父母都是没识几个大字的农民,你如果问他们,你的家风是什么?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几十年与父母共同生活,那么,到底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想,这样几条一定是我们家风的主要内容。
其一,勤俭。我爷爷勤俭得近乎苛刻,我爹说,那时的日子都穷,全家吃粥,谁来盛饭时必须先在粥上撒一层糠。在别人家断粮的时候,我家因为节俭,储了两窖糜子,被告发后没收,还定了个中农的成分,这事影响了我父亲上学和工作。我父母一生勤劳,而今年届古稀,仍不舍耕牧。记忆中,每逢过年,我家开始下地干活是村子里最早的,这也确保我家的日子在村子里总是能走在别人家前头。我爹节俭得有点迂腐,我上小学时晚上伏在炕桌上读书写字,父亲睡了一觉醒来在翻了个身说:灯吹了早点睡。我知道他的意思不是说我学得晚太累,而是点灯熬油很浪费。节俭从来都是美德,对于父辈的某些节俭方式,我辩证地继承。比如说同事老父从乡下来到城里,吃苹果他专挑烂的先吃,所以,他始终吃的是烂苹果,而孙子专挑好的吃,所以,他吃的多是好苹果。仔细想来,你先吃坏苹果,好苹果也在腐烂。所以,这应该是两代人的不同消费理念或生活习惯的反映。
其二,仁孝。做人要仁义,即有长幼之序,尊祖敬宗,和亲睦邻。在闵庄我们左邻右舍几户人家,这一点做得非常好。老人是宝。从我记事起,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每吃顿像样的好饭,总是要给老人,最初是我的老太太,后来是我的大爷爷、二奶奶、六爷爷、我奶奶。谁家要是杀只羊,这些老人必须请到,除此之外,还要给左邻右舍每家各端一碗肉。要请的老人,近的去搀来,远的就让孩子拉着毛驴车去接。现在,我回闵庄,家里宰鸡杀羊,我都要开车去把我奶奶接来。
我爷爷那一辈5男2女,其中有个姑奶奶膝下无子,她的娘家侄子每逢腊月,都凑钱、你家拿一条子猪肉,我家提一个羊胛子或一只鸡,甚至剁好过年的饺子馅去安排好老姑妈的年节生活,直到将二老送终。我七爹家里有个光棍哥哥,一辈子随他生活,75岁那年寿终正寝。膝下的那些侄子侄女,把这光棍老大大当亲爹对待。早些年七爹家的孩子们忙于创业,条件也都未必好,但他们过年即使不给自己的父母买东西也得给老大大买。我光棍二爹去世后,我回去烧了张纸,没有参加出殡。随后我在照片上看到了本家弟兄披麻戴孝,扶灵扯欠为送二爹上路的场景,很隆重很感人。我的八哥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境况凄凉。是闵家弟兄捐资出力,将八哥安葬,远亲近邻莫不称道。
每逢过年,除了给自家置办年货外,还要包包蛋蛋的购置一大堆给老人和左邻右舍的长辈分别备一份礼物。这个头是最早参加工作的我邻居大哥带的。敬老在我们附近的几家几乎是传统。即使生长在城里的孩子,他们对农村的爷爷奶奶都很牵挂。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堂弟远在新疆,独自异地创业,想来也不容易,2013年春节决定不回来过年,然而,他3岁多的儿子却随着同乡坐火车回到盐池与爷爷过年。这是我三爸去年春节收获的最大惊喜。孩子曾在闵庄由爷爷奶奶带了一年多,小子对闵庄有感情,他似乎知道,这块焦渴的土地里有自己忘不断的根。村里人夸这小子:这个龟孙子有种,是块骨头。我称他是“2013年感动闵庄年度人物”,我的颁奖词是: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他没有数典忘祖,没有赖在父母怀里撒娇,而是不远千里来到闵庄,代父尽孝。这不是孝心的传递么?
其三,达理。我的大爹和我父亲虽然不是能说会道,但庄子上有什么事,有人就要请他们去说说。因为他们做得好,别人服。有的人嘴说得好,但别人不服。若干年前,一个婶子与儿媳不和,我那嫂子闹得很凶,当时上高中的我暑假在家。嫂子闹着要分家,和婆婆置气,把锅碗瓢盆扔了一地。我大爹去劝说。我和堂弟也过去了,我一看火冒三丈:“你看你还像个人么?”我大爹一把把我推开:走开,没你说的话。我知道潜台词是,你也将娶妻,遇人不淑的事常有。我们相邻的几家父辈们一直比较团结,很少发生一些鸡飞狗跳的事。小的时候,孩子间常常打架,但谁在外挨打后回家告状,爹娘大多不给好脸,我妈常说是的“给我往死打”。多年后,我们明白了,这是不护短。如果为此去指责邻居的孩子甚至与大人分辩,必招致邻里不和。发生在我家和邻居家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是,邻居七爹的骡子来吃我家院子的玉米,赶走,又来,又赶走再来,我上中学的弟弟不知轻重地拿起锄扔向骡子,本来想顶多锄把打到骡子身上,因锄头不锋利,而且刃是往下扣的,一般根本伤不着。但是,那次太邪乎,竟然把骡子的小腿筋砍断了。这绝对是一次意外。事情发生了,毕竟不是件愉快的事。我爹主动说赔偿,我七爹说不用,先治骡子,不提赔偿。那时我大学毕业刚到部队,因为见习期满才发工资。我找领导借公款,领导没在条子上签字,他自己给我借了1800元,相当于我3个月的工资。我爹把那头受伤的骡子卖了500元,加上我给的钱,花了2300元给七爹买了头3岁的口轻骡子。骡子买来后我爹释然了,七爹心上搁了事。我从家里走时见到正送粪的七爹,我宽慰他,老人流了几行老泪,他不忍心,觉得这件事很伤老弟兄感情。我说这是原则问题,必须这样处理。我赶回部队集训期间给七爹七妈写了封长信,告诉他们,我们两家既亲又邻几十年了,妥善处理此事也是从长计议,牲口是农村的主要生产工具,价钱大,这不是阿猫阿狗的事,我开始挣工资了,钱不是啥事。后来,我大爹进城了,我爹和七爹老哥俩互相帮衬,羊在一起放,有农活也一起干,两家没有因为家庭琐事发生过任何不快。
相反,村上的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在农村,因为牲畜和家禽都是散养,东家的驴吃了西家的草,我家的猪拱了你家的地,甚至,我家的鸡把蛋下在了邻居家的草垛上,这是常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常常成为引发邻里矛盾的导火线。闵庄十分空旷,大早晨高声说话有时有回声。而离我们家一里多的人吵架我们都能听得一清二楚。那些年,他们闹得很凶。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但是,他们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骂的那些话听得人头皮发麻。最过分的是发毒誓,而且双方撕扯着拉到庙上发誓。因为就是与非来讲,非此即彼,总有人在说假话,我不知道,他们前往庙堂,面对神灵的底气何在?比如,妯娌间生事,最后亲弟兄见面不说话,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比比皆是。
几年前,有人在路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因为十几里外的一户人家要过喜事,60多岁的老汉没代步工具步行去吃席,同样去吃席的他弟弟开着三轮摩托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为什么?因为两家不睦,平时连话都不说,别说停下来捎这个哥哥。对此我很费解,如果他们回想儿时的兄弟情谊,如今到了六七十的年纪了,都活明白了,为什么兄弟竟然不如路人?村上有的人家以敬祖的名义给先人念经超度,大宴宾客,等事办完了,因为待客剩下礼金及肉和菜的分配不公,闹得乌烟瘴气,甚至有大打出手的,那哪里是敬祖?
若干年前,闵庄人立家谱,我执笔起草家训,我知道,这个东西没有约束力,不过是一种提倡。我将“喜则相庆,忧则相恤,交友尚德,交财尚义”之类的词写进了家谱。这算是可以形诸笔端的。关于我自己的家风,我也没有总结,我老告诉儿子,做人要厚道,另外,以我所见所闻所历,人要积德行善,等等。从善如流,永远没错。其实,家风不是挂在嘴上的,更是铭刻于内心深处的;它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尚,是世世代代对善行的延续。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冯学娟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出竹,直似儿孙。这是郑板桥先生倡导的家风。曾国藩的家训里有一句话:“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美感。这些都是他们倡导的家风之一。笔者以为,最完美的家风当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理想准则。
其实,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的父母都是没识几个大字的农民,你如果问他们,你的家风是什么?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几十年与父母共同生活,那么,到底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想,这样几条一定是我们家风的主要内容。
其一,勤俭。我爷爷勤俭得近乎苛刻,我爹说,那时的日子都穷,全家吃粥,谁来盛饭时必须先在粥上撒一层糠。在别人家断粮的时候,我家因为节俭,储了两窖糜子,被告发后没收,还定了个中农的成分,这事影响了我父亲上学和工作。我父母一生勤劳,而今年届古稀,仍不舍耕牧。记忆中,每逢过年,我家开始下地干活是村子里最早的,这也确保我家的日子在村子里总是能走在别人家前头。我爹节俭得有点迂腐,我上小学时晚上伏在炕桌上读书写字,父亲睡了一觉醒来在翻了个身说:灯吹了早点睡。我知道他的意思不是说我学得晚太累,而是点灯熬油很浪费。节俭从来都是美德,对于父辈的某些节俭方式,我辩证地继承。比如说同事老父从乡下来到城里,吃苹果他专挑烂的先吃,所以,他始终吃的是烂苹果,而孙子专挑好的吃,所以,他吃的多是好苹果。仔细想来,你先吃坏苹果,好苹果也在腐烂。所以,这应该是两代人的不同消费理念或生活习惯的反映。
其二,仁孝。做人要仁义,即有长幼之序,尊祖敬宗,和亲睦邻。在闵庄我们左邻右舍几户人家,这一点做得非常好。老人是宝。从我记事起,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每吃顿像样的好饭,总是要给老人,最初是我的老太太,后来是我的大爷爷、二奶奶、六爷爷、我奶奶。谁家要是杀只羊,这些老人必须请到,除此之外,还要给左邻右舍每家各端一碗肉。要请的老人,近的去搀来,远的就让孩子拉着毛驴车去接。现在,我回闵庄,家里宰鸡杀羊,我都要开车去把我奶奶接来。
我爷爷那一辈5男2女,其中有个姑奶奶膝下无子,她的娘家侄子每逢腊月,都凑钱、你家拿一条子猪肉,我家提一个羊胛子或一只鸡,甚至剁好过年的饺子馅去安排好老姑妈的年节生活,直到将二老送终。我七爹家里有个光棍哥哥,一辈子随他生活,75岁那年寿终正寝。膝下的那些侄子侄女,把这光棍老大大当亲爹对待。早些年七爹家的孩子们忙于创业,条件也都未必好,但他们过年即使不给自己的父母买东西也得给老大大买。我光棍二爹去世后,我回去烧了张纸,没有参加出殡。随后我在照片上看到了本家弟兄披麻戴孝,扶灵扯欠为送二爹上路的场景,很隆重很感人。我的八哥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境况凄凉。是闵家弟兄捐资出力,将八哥安葬,远亲近邻莫不称道。
每逢过年,除了给自家置办年货外,还要包包蛋蛋的购置一大堆给老人和左邻右舍的长辈分别备一份礼物。这个头是最早参加工作的我邻居大哥带的。敬老在我们附近的几家几乎是传统。即使生长在城里的孩子,他们对农村的爷爷奶奶都很牵挂。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堂弟远在新疆,独自异地创业,想来也不容易,2013年春节决定不回来过年,然而,他3岁多的儿子却随着同乡坐火车回到盐池与爷爷过年。这是我三爸去年春节收获的最大惊喜。孩子曾在闵庄由爷爷奶奶带了一年多,小子对闵庄有感情,他似乎知道,这块焦渴的土地里有自己忘不断的根。村里人夸这小子:这个龟孙子有种,是块骨头。我称他是“2013年感动闵庄年度人物”,我的颁奖词是: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孩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他没有数典忘祖,没有赖在父母怀里撒娇,而是不远千里来到闵庄,代父尽孝。这不是孝心的传递么?
其三,达理。我的大爹和我父亲虽然不是能说会道,但庄子上有什么事,有人就要请他们去说说。因为他们做得好,别人服。有的人嘴说得好,但别人不服。若干年前,一个婶子与儿媳不和,我那嫂子闹得很凶,当时上高中的我暑假在家。嫂子闹着要分家,和婆婆置气,把锅碗瓢盆扔了一地。我大爹去劝说。我和堂弟也过去了,我一看火冒三丈:“你看你还像个人么?”我大爹一把把我推开:走开,没你说的话。我知道潜台词是,你也将娶妻,遇人不淑的事常有。我们相邻的几家父辈们一直比较团结,很少发生一些鸡飞狗跳的事。小的时候,孩子间常常打架,但谁在外挨打后回家告状,爹娘大多不给好脸,我妈常说是的“给我往死打”。多年后,我们明白了,这是不护短。如果为此去指责邻居的孩子甚至与大人分辩,必招致邻里不和。发生在我家和邻居家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是,邻居七爹的骡子来吃我家院子的玉米,赶走,又来,又赶走再来,我上中学的弟弟不知轻重地拿起锄扔向骡子,本来想顶多锄把打到骡子身上,因锄头不锋利,而且刃是往下扣的,一般根本伤不着。但是,那次太邪乎,竟然把骡子的小腿筋砍断了。这绝对是一次意外。事情发生了,毕竟不是件愉快的事。我爹主动说赔偿,我七爹说不用,先治骡子,不提赔偿。那时我大学毕业刚到部队,因为见习期满才发工资。我找领导借公款,领导没在条子上签字,他自己给我借了1800元,相当于我3个月的工资。我爹把那头受伤的骡子卖了500元,加上我给的钱,花了2300元给七爹买了头3岁的口轻骡子。骡子买来后我爹释然了,七爹心上搁了事。我从家里走时见到正送粪的七爹,我宽慰他,老人流了几行老泪,他不忍心,觉得这件事很伤老弟兄感情。我说这是原则问题,必须这样处理。我赶回部队集训期间给七爹七妈写了封长信,告诉他们,我们两家既亲又邻几十年了,妥善处理此事也是从长计议,牲口是农村的主要生产工具,价钱大,这不是阿猫阿狗的事,我开始挣工资了,钱不是啥事。后来,我大爹进城了,我爹和七爹老哥俩互相帮衬,羊在一起放,有农活也一起干,两家没有因为家庭琐事发生过任何不快。
相反,村上的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在农村,因为牲畜和家禽都是散养,东家的驴吃了西家的草,我家的猪拱了你家的地,甚至,我家的鸡把蛋下在了邻居家的草垛上,这是常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常常成为引发邻里矛盾的导火线。闵庄十分空旷,大早晨高声说话有时有回声。而离我们家一里多的人吵架我们都能听得一清二楚。那些年,他们闹得很凶。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但是,他们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骂的那些话听得人头皮发麻。最过分的是发毒誓,而且双方撕扯着拉到庙上发誓。因为就是与非来讲,非此即彼,总有人在说假话,我不知道,他们前往庙堂,面对神灵的底气何在?比如,妯娌间生事,最后亲弟兄见面不说话,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比比皆是。
几年前,有人在路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因为十几里外的一户人家要过喜事,60多岁的老汉没代步工具步行去吃席,同样去吃席的他弟弟开着三轮摩托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为什么?因为两家不睦,平时连话都不说,别说停下来捎这个哥哥。对此我很费解,如果他们回想儿时的兄弟情谊,如今到了六七十的年纪了,都活明白了,为什么兄弟竟然不如路人?村上有的人家以敬祖的名义给先人念经超度,大宴宾客,等事办完了,因为待客剩下礼金及肉和菜的分配不公,闹得乌烟瘴气,甚至有大打出手的,那哪里是敬祖?
若干年前,闵庄人立家谱,我执笔起草家训,我知道,这个东西没有约束力,不过是一种提倡。我将“喜则相庆,忧则相恤,交友尚德,交财尚义”之类的词写进了家谱。这算是可以形诸笔端的。关于我自己的家风,我也没有总结,我老告诉儿子,做人要厚道,另外,以我所见所闻所历,人要积德行善,等等。从善如流,永远没错。其实,家风不是挂在嘴上的,更是铭刻于内心深处的;它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尚,是世世代代对善行的延续。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冯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