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挫折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景,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目的、有意识的让孩子吃点苦、受点委屈、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这样能使他们逐渐意识到: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关键词
挫折教育 挑战 健全人格 日常生活
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情绪,这就是挫折。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畏缩不前,有的人却能勇于面对,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中大多不能吃苦,缺乏自理、自立的精神,受不了半点委屈。遇到一点事情往往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权。
巴尔曾说:“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能面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的。”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孩子直接面对挫折的意识,鼓励他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目的、有意识的让孩子吃点苦、受点委屈、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这样能使他们逐渐意识到:人生的道路并非全都一帆风顺。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挫折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景,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如孩子被椅子碰了一下,妈妈立刻跑过来抱起孩子说:“这椅子真坏,把你碰疼了吧!咱们打它”;孩子走路时摔了一跤,有的家长会赶快抱起孩子说:“这地真讨厌,把宝宝摔疼了,用脚踩它几下”。
虽然这有点开玩笑的性质,其实是在帮助孩子推卸责任,把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从自身上找原因,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聪明的家长应该这样提醒孩子:“椅子和地面一直就在它应该呆的地方,你走路时注意一点,就不会摔跤了”。这样就让孩子明白了自己被碰疼的原因,并学会好好保护自己。
孩子虽小,但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总是有意地降低对孩子能力的估计,这样只能使孩子缺乏自信心,无论什么事都先寻求成人的庇护才能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博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妈妈们可以为您的孩子选择其中的一种:一种是外在导向,意味着生活控制权落在身外而非内心,孩子总是依赖外面的力量和感觉做决定;另一种是内在导向,孩子依靠自己的勇气和能力来对付生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情,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内在导向的人。
比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买什么东西,自己也想买,这时家长不要以粗暴的方式让孩子远离条件优越的同伴,而是要耐心的把家中的困难告诉孩子,让他们明白父母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原因,让孩子逐步认识到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只有当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带来的痛苦时,才会激发他们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孩子才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教孩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不能刻意追求,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挫折,孩子会积极面对,易于解决问题,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反过来,过难的问题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
二、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盲目地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事必躬亲,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独立应变能力,使孩子赢得起、输不起。
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父母的保护也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面对生活。如果对孩子大包大揽,不让他们操半点心,当生活要他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束手无策,这时家长们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家长要大胆地放下“保护伞”,相信孩子能做好,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去体验生活,经历挫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幼儿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即“从做中学”。
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孩子学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饭后与孩子一起逛街、逛超市,也可在休息日带孩子去田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分给别人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别人吃,让孩子去黑暗的房间里拿东西。
对此我深有体会:女儿喜欢天一黑就开灯。一次,小猫进了卧室,我让女儿去赶走它,可是她说卧室太黑,不敢进去,让我先去开灯,我没有立刻按照女儿的话去做,而是竖起大拇指鼓励女儿:“蓓蓓好样的,不怕黑,是个勇敢的孩子。”女儿听了我的话,仍然有些犹豫,但还是慢慢走进了卧室,在我热切的目光注视下,渐渐放开了步伐,顺利地把小猫赶走了。如果当时我急于把灯打开,那么下次再遇上类似的事情,女儿还是想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
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的困惑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对于孩子来说,犯错误就是很好的挫折教育,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二战期间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从来不认为犯错误是件可怕的事情,有记者问他:“丘吉尔先生,您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个您认为是最有效的,使得您能够让英国度过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丘吉尔想了想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一年。”“您是不是考试失败了?”“不,我只是发现了一个原则,英国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当我们鼓励孩子们去努力探讨各种各样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们从失败和教训中学习经验。
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大加责备,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能、新方法的热情和勇气,或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就可将犯错误看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并且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犯错误,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对孩子进行适当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务之急,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挫折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景,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目的、有意识的让孩子吃点苦、受点委屈、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这样能使他们逐渐意识到: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关键词
挫折教育 挑战 健全人格 日常生活
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情绪,这就是挫折。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畏缩不前,有的人却能勇于面对,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中大多不能吃苦,缺乏自理、自立的精神,受不了半点委屈。遇到一点事情往往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权。
巴尔曾说:“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能面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的。”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孩子直接面对挫折的意识,鼓励他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目的、有意识的让孩子吃点苦、受点委屈、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这样能使他们逐渐意识到:人生的道路并非全都一帆风顺。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挫折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在孩子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景,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如孩子被椅子碰了一下,妈妈立刻跑过来抱起孩子说:“这椅子真坏,把你碰疼了吧!咱们打它”;孩子走路时摔了一跤,有的家长会赶快抱起孩子说:“这地真讨厌,把宝宝摔疼了,用脚踩它几下”。
虽然这有点开玩笑的性质,其实是在帮助孩子推卸责任,把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从自身上找原因,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聪明的家长应该这样提醒孩子:“椅子和地面一直就在它应该呆的地方,你走路时注意一点,就不会摔跤了”。这样就让孩子明白了自己被碰疼的原因,并学会好好保护自己。
孩子虽小,但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总是有意地降低对孩子能力的估计,这样只能使孩子缺乏自信心,无论什么事都先寻求成人的庇护才能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博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妈妈们可以为您的孩子选择其中的一种:一种是外在导向,意味着生活控制权落在身外而非内心,孩子总是依赖外面的力量和感觉做决定;另一种是内在导向,孩子依靠自己的勇气和能力来对付生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情,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内在导向的人。
比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买什么东西,自己也想买,这时家长不要以粗暴的方式让孩子远离条件优越的同伴,而是要耐心的把家中的困难告诉孩子,让他们明白父母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原因,让孩子逐步认识到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只有当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带来的痛苦时,才会激发他们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孩子才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教孩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不能刻意追求,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挫折,孩子会积极面对,易于解决问题,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反过来,过难的问题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
二、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盲目地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事必躬亲,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独立应变能力,使孩子赢得起、输不起。
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父母的保护也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面对生活。如果对孩子大包大揽,不让他们操半点心,当生活要他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束手无策,这时家长们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家长要大胆地放下“保护伞”,相信孩子能做好,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去体验生活,经历挫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幼儿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即“从做中学”。
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孩子学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饭后与孩子一起逛街、逛超市,也可在休息日带孩子去田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分给别人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别人吃,让孩子去黑暗的房间里拿东西。
对此我深有体会:女儿喜欢天一黑就开灯。一次,小猫进了卧室,我让女儿去赶走它,可是她说卧室太黑,不敢进去,让我先去开灯,我没有立刻按照女儿的话去做,而是竖起大拇指鼓励女儿:“蓓蓓好样的,不怕黑,是个勇敢的孩子。”女儿听了我的话,仍然有些犹豫,但还是慢慢走进了卧室,在我热切的目光注视下,渐渐放开了步伐,顺利地把小猫赶走了。如果当时我急于把灯打开,那么下次再遇上类似的事情,女儿还是想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
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的困惑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对于孩子来说,犯错误就是很好的挫折教育,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二战期间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从来不认为犯错误是件可怕的事情,有记者问他:“丘吉尔先生,您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个您认为是最有效的,使得您能够让英国度过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丘吉尔想了想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一年。”“您是不是考试失败了?”“不,我只是发现了一个原则,英国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当我们鼓励孩子们去努力探讨各种各样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们从失败和教训中学习经验。
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大加责备,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能、新方法的热情和勇气,或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就可将犯错误看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并且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犯错误,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
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对孩子进行适当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务之急,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