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和民族认同性的特征。要正确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必须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实践观;文化体制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25-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其中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眼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文化说到底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产物,人类的文化生活、文化制造、文化传承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由此,为我们的文化观、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就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发展,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的有益经验,将指导我们的实践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人们的认识也必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2 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
只有正确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以往的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及现存的状况,找准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现存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
2.1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征
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不同于汉族文化和其他的外来文化。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无不体现出其文化形态的个性化和多元性。第二,文化分布的立体性。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中国70%的疆土上,伴随着中国领土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其文化的分布特征亦呈现出立体性的分布特征。第三,文化与其特定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总和,历史流传和积淀下来的文化必然与其特定的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第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神秘性。其传承过程中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并带有传统的宗教祭祀或神圣礼仪的色彩。第五,强烈的民族认同性。少数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一点对于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整体有着重要至关重要的意义。
2.2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就及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来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民族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党和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例如:各级政府从财政方面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进行高度的重视;初步建立起了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等。经过了近六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还应看到现在依然存在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完善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各项举措。
2.3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汉族文化的发展来说还相对滞后,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多的难题。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制约了民族文化市场的发育;其次,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滞后,是阻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再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设施、文化服务产品、文化事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不足、通信网络覆盖率较低等现实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最后,少数民族大多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的文字,文化的传承大多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导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继承者。
因此,我们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找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更加绚烂丰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3 立足现实对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相关建议
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考虑到到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自觉遵循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做到统筹兼顾,分层次、分类别、分地区进行逐步改革。 3.1 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要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3.2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整体层次偏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是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三是要加强文化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鼓励文化工作者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加基层体验,增加群众感情。
3.3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教育、科技事业落后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难以提速的关键原因,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少数民族广大青少年学生可以受到全面的教育。其次,在多语种多文化的民族地区,要重视和完善双语教育体系,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第三,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基础。第四,大力建设民族地区的科技事业,加快对通信网络覆盖率的普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通过网络增加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加强对外界的联系,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的质量。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贯彻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发布(全文)[EB/OL].新华网,2013-11-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乐齐.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23-29.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和民族认同性的特征。要正确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必须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实践观;文化体制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25-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其中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眼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文化说到底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产物,人类的文化生活、文化制造、文化传承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由此,为我们的文化观、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就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发展,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的有益经验,将指导我们的实践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人们的认识也必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2 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
只有正确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以往的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及现存的状况,找准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现存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
2.1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征
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不同于汉族文化和其他的外来文化。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无不体现出其文化形态的个性化和多元性。第二,文化分布的立体性。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中国70%的疆土上,伴随着中国领土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其文化的分布特征亦呈现出立体性的分布特征。第三,文化与其特定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总和,历史流传和积淀下来的文化必然与其特定的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第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神秘性。其传承过程中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并带有传统的宗教祭祀或神圣礼仪的色彩。第五,强烈的民族认同性。少数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一点对于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整体有着重要至关重要的意义。
2.2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就及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来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民族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党和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例如:各级政府从财政方面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进行高度的重视;初步建立起了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等。经过了近六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还应看到现在依然存在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完善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各项举措。
2.3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汉族文化的发展来说还相对滞后,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多的难题。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制约了民族文化市场的发育;其次,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滞后,是阻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再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设施、文化服务产品、文化事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不足、通信网络覆盖率较低等现实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最后,少数民族大多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的文字,文化的传承大多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导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继承者。
因此,我们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找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更加绚烂丰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3 立足现实对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相关建议
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考虑到到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自觉遵循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做到统筹兼顾,分层次、分类别、分地区进行逐步改革。 3.1 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要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3.2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整体层次偏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是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三是要加强文化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鼓励文化工作者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加基层体验,增加群众感情。
3.3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教育、科技事业落后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难以提速的关键原因,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少数民族广大青少年学生可以受到全面的教育。其次,在多语种多文化的民族地区,要重视和完善双语教育体系,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第三,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基础。第四,大力建设民族地区的科技事业,加快对通信网络覆盖率的普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通过网络增加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加强对外界的联系,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的质量。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贯彻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发布(全文)[EB/OL].新华网,2013-11-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陈乐齐.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23-29.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