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一方面人们感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促进了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的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否与经济全球化相关?为此,对我国1978-2012年的各省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确实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此外如劳动力、教育水平及基础设施等也会对经济增长差异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01-02
1 引言
全球化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将全世界的产品和经济金融市场整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他们很自然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着的差异。全球化只是与扩大的不平等同时发生,还是促进了这一现象?
2 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非常激烈。然而,许多关于全球化和不平等的文献仅关注发达国家,极少的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区域不平等的影响。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仅涌现出了大量构造模型的理论文献,而且也不乏将理论模型付诸于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林毅夫(1998)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的地区差距,发现1986-1990年间,中国的地区差距上升幅度并不明显,1990年以后的上升幅度略大。蔡昉,都阳(2000)认为人力资本的初始秉赋,市场机制的利用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此外贺灿飞等(2004)用Theil系数衡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省区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是1978-1990年省区差异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扩大。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衡量、形成及经济全球化对其的影响。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研究的时间段基本上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空间范围上大多数集中在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注点在收入不平等上。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市的区域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估计经济全球化和其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分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到1988年便突破了1000亿美元,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36000多亿美元。而FDI的流入更是惊人。它在1978年时几乎为0,到1994年时高达6.03%,然后到2012年下降至1.36%。中国的外贸和直接投资的激增伴随着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在34年里实际GDP超过24倍增长。对外贸易和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成就。以外资的影响为例,它可为投资地带来资本、技术和就业机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可加强投资地的竞争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法规和体制改革等等。然而,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分配到不同地区。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出,区域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19增到2002年的0.27,到2005年甚至达到0.49。尽管区域不平等的上升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外贸和直接投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开放度和FDI与区域不平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然而,我们不能简单推断出原因,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区域不平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框架来量化诸多因素对区域不平等的促进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面板数据集,以省级为单位建立了一个间接的方法来量化FDI和经济开放度对增长和区域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以缓解异方差。建立如下模型:
y=α+β1l+β2KD+β3KF+β4Edu+β5Trade+β6Post+ε(1)
其中,y是GDP总量;a是截距项;l是劳动投入;KD是国内资本存量;KF是国外资本存量;Edu是教育变量;Trade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即开放度;Post是邮电业务总量,代表基础设施;βi是要估计的参数。误差项代表对产出的随机冲击,与其他变量不相关。
4 数据和实证结果
本文数据样本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2年面板数据,其中,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数据,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数据分析。本文分析所用的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2年有关各期。进入模型分析中的各统计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劳动投入L:以各省份就业人数代替。
国内资本存量KD,目前普遍采用的测算方法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定义t时的资本存量的估计公式为:
Kit=Kit-1(1-δit)+Iit(2)
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式(2)涉及以下四个变量:当年投资额I;投资品价格指数,以便折算到不变价格;折旧率δ;基准年资本存量K。对于当年投资额的选取,本文参考单豪杰的方法,即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额,价格指数Pt是累计价格指数,是以1978年为基期,然后根据固定资产的年度价格指数推导出来的。1991年以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对于1992年以前的价格指数使用各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代替。δ为资本折旧率。在分省的估算中折旧率统一取10.96%(单豪杰,2008)。基期的资本存量的初始价值,也参考了单豪杰的研究工作中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 国外资本存量KF,以各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额(FDI)数据代替,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以美元为计价单位,在模型分析中,把以美元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乘以当年人民币汇率均价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FDI。
教育Edu:衡量教育水准的标准很多,本文以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衡量。教育也作为一种投入是抓住了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的影响。
开放度Trade: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值表示,其中进出口总额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省区的进口值与出口值之和。
我们先进行回归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同时为了考察2001年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无影响,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制度虚拟变量,令各省市2001年及以后的数值为1。还引入了一个区域虚拟变量,把中国省区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以内陆省份为参照系,引入沿海虚拟变量Coastal,重新估算模型,分别考察了FDI和贸易对经济的区域效应。结果在表1中。
在模型1中,我们只考虑了衡量经济全球化的两个变量,发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为正,但是并不显著,因此我们认为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差距程度也越高。在模型2中,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劳动投入,结果与模型1基本相同,对外开放依然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符号依然为正,同时仍然是不显著的。在模型3、模型4和模型5中,我们依次在上一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资本存量、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三个变量,结果发现,三个变量都在统计上显著,并且其符号均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即国内资本存量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提高;地区越是重视人力资本,即教育水平越高,其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就会越低,即教育会抑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提高。从模型1到模型5,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始终是高度显著的,符号为正,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度量的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上升。在模型6中,制度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加入WTO这项制度会减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模型7中,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开放度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不如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模型8中,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3]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7-31.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一方面人们感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促进了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另一方面,人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的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否与经济全球化相关?为此,对我国1978-2012年的各省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确实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此外如劳动力、教育水平及基础设施等也会对经济增长差异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01-02
1 引言
全球化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将全世界的产品和经济金融市场整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他们很自然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着的差异。全球化只是与扩大的不平等同时发生,还是促进了这一现象?
2 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非常激烈。然而,许多关于全球化和不平等的文献仅关注发达国家,极少的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区域不平等的影响。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仅涌现出了大量构造模型的理论文献,而且也不乏将理论模型付诸于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林毅夫(1998)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的地区差距,发现1986-1990年间,中国的地区差距上升幅度并不明显,1990年以后的上升幅度略大。蔡昉,都阳(2000)认为人力资本的初始秉赋,市场机制的利用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此外贺灿飞等(2004)用Theil系数衡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省区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是1978-1990年省区差异缩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扩大。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衡量、形成及经济全球化对其的影响。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研究的时间段基本上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空间范围上大多数集中在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注点在收入不平等上。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市的区域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估计经济全球化和其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分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到1988年便突破了1000亿美元,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36000多亿美元。而FDI的流入更是惊人。它在1978年时几乎为0,到1994年时高达6.03%,然后到2012年下降至1.36%。中国的外贸和直接投资的激增伴随着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在34年里实际GDP超过24倍增长。对外贸易和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成就。以外资的影响为例,它可为投资地带来资本、技术和就业机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可加强投资地的竞争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法规和体制改革等等。然而,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分配到不同地区。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出,区域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19增到2002年的0.27,到2005年甚至达到0.49。尽管区域不平等的上升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外贸和直接投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开放度和FDI与区域不平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然而,我们不能简单推断出原因,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区域不平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框架来量化诸多因素对区域不平等的促进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面板数据集,以省级为单位建立了一个间接的方法来量化FDI和经济开放度对增长和区域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以缓解异方差。建立如下模型:
y=α+β1l+β2KD+β3KF+β4Edu+β5Trade+β6Post+ε(1)
其中,y是GDP总量;a是截距项;l是劳动投入;KD是国内资本存量;KF是国外资本存量;Edu是教育变量;Trade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即开放度;Post是邮电业务总量,代表基础设施;βi是要估计的参数。误差项代表对产出的随机冲击,与其他变量不相关。
4 数据和实证结果
本文数据样本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2年面板数据,其中,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数据,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数据分析。本文分析所用的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2年有关各期。进入模型分析中的各统计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劳动投入L:以各省份就业人数代替。
国内资本存量KD,目前普遍采用的测算方法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定义t时的资本存量的估计公式为:
Kit=Kit-1(1-δit)+Iit(2)
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式(2)涉及以下四个变量:当年投资额I;投资品价格指数,以便折算到不变价格;折旧率δ;基准年资本存量K。对于当年投资额的选取,本文参考单豪杰的方法,即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额,价格指数Pt是累计价格指数,是以1978年为基期,然后根据固定资产的年度价格指数推导出来的。1991年以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对于1992年以前的价格指数使用各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代替。δ为资本折旧率。在分省的估算中折旧率统一取10.96%(单豪杰,2008)。基期的资本存量的初始价值,也参考了单豪杰的研究工作中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 国外资本存量KF,以各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额(FDI)数据代替,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以美元为计价单位,在模型分析中,把以美元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乘以当年人民币汇率均价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FDI。
教育Edu:衡量教育水准的标准很多,本文以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衡量。教育也作为一种投入是抓住了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的影响。
开放度Trade: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值表示,其中进出口总额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省区的进口值与出口值之和。
我们先进行回归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同时为了考察2001年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无影响,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制度虚拟变量,令各省市2001年及以后的数值为1。还引入了一个区域虚拟变量,把中国省区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以内陆省份为参照系,引入沿海虚拟变量Coastal,重新估算模型,分别考察了FDI和贸易对经济的区域效应。结果在表1中。
在模型1中,我们只考虑了衡量经济全球化的两个变量,发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为正,但是并不显著,因此我们认为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差距程度也越高。在模型2中,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劳动投入,结果与模型1基本相同,对外开放依然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符号依然为正,同时仍然是不显著的。在模型3、模型4和模型5中,我们依次在上一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资本存量、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三个变量,结果发现,三个变量都在统计上显著,并且其符号均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即国内资本存量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提高;地区越是重视人力资本,即教育水平越高,其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就会越低,即教育会抑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提高。从模型1到模型5,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始终是高度显著的,符号为正,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度量的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上升。在模型6中,制度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加入WTO这项制度会减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模型7中,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开放度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不如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模型8中,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3]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