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中美良性互动的助推器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和美国而言,中美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将中国视为“21世纪最大竞争对手和挑战者”的倾向性日益上升,这就使得中美关系经常因偶发事件而产生大的波动。而鉴于美国对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良好中美关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中国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因此,加强对美公共外交,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成为中国对美外交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公共外交的界定
  对于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早期研究公共外交的学者大多倾向于把公共外交界定为由一国政府发起的针对外国民众的非传统外交活动。
  然而,随着公共外交实践的开展和一些传统公共外交努力遭遇“失败”,尤其是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声誉的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公共外交实践者和研究者意识到要在全球化时代赢得“观念之战”,不仅公共外交的手段和方式,而且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公共外交的内容以及公共外交的理念都要相应地发生改变。例如,公共外交的形式除了传统公共外交所倚重的信息活动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外,领导人海外的“亲民”之旅、商界精英在世界各地的奔走、普通民众的休闲度假,以及国际援助、“网络外交”、“体育外交”、“灾难外交”、“政党外交”等等都可以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有效方式。正如中国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所言,不仅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而且公共外交也可以有“一国政府对他国公众”、“一国公众对他国政府”、“一国公众对他国公众”等不同的类型。[1]而不论公共外交的主体、手段、内容如何变化,公共外交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取得外国公众和国际舆论对本国(政策)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促进国家之间、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最终促成国家间正向认同的建构,从而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和国际合作的达成。
  中国开展对
  美公共外交的紧迫性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态势更加明显。能否向美国公众展示真实、和平友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关系到中美两国能否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关系到中国能否在21世纪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改善美国公众的“中国观”
  所谓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就是美国公众在对中国的长期认识和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关于中国形象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美国是一个高度民主化的社会,美国公众的态度和看法对美国的内政外交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必然会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中美关系的发展。
  一国公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是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知过程后形成的观念层面的东西,往往具有稳定性和先入为主的特性,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以及“中国强硬论”等各种奇谈怪论严重地扭曲了中国在美国公众中的形象,成为影响中美关系良性互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消除美国公众对中国的错误知觉,建构起一种新的“中国观”——一个合作、友好的中国,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二、增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客观报道与评价
  在美国,媒体一向被视为政府的“第四部门”。通过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施加影响,是美国媒体影响内外政策的主要途径。而美国公众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渠道是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这些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而研究表明,美国新闻人员总体上对中国是缺乏了解的,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道壁垒,阻滞来自中国的信息特别是正面信息进入美国的信息市场。这是造成“今天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了的形象”[2]的原因之一。
  因此,能否有效地与美国媒体打交道,减少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不实的报道,增强对中国客观的报道和评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从而影响美国的对华舆论和对华政策。西方人一般都推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与美国媒体的沟通,努力增进美国新闻人员对中国的了解。事实也证明,亲历中国巨大变化的美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大都向着比较客观的方向转变,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美国主流媒体的大多数记者都能做出比较客观而适合美国公众接受口味的关于中国的报道。
  三、促进中美公众间的观念认同
  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最终落脚点是中美两国公众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而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公众对美国的了解甚多,而美国公众对中国知之甚少,遑论理解与认同。因此,从推进中美双边关系的良性互动来看,只有加强与美国公众的交流与互动,使美国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进而才有可能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实所吸引,从而达到理解和认同中国的行为,愿意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
  此外,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因素作用的上升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观念甚或宗教、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确定人们身份和效忠对象的新标准。“尽管文化是没有国家边界的,但它会创造出它自己认知的边界。在其范围之内,文化有助于交流。但对其他文化而言,它却会歪曲信息”。[3]在美国视中国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潜在大国的情况下,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文化心理等差别都可能会被无限夸大,进而成为阻碍中美交流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在处理国家关系时,观念的转换是最困难,但也常常是最值得一做的事情,这也是新时期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
  全面开展中国对美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鉴于中美两国交往的特点,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美“首脑外交”、“民间外交”以及“文化外交”(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面,为中美两国信息与观点的流通构建良性互动的平台。   一、积极开展对美“首脑外交”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政治上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无疑是国家的“头号外交家”,处于外交的最高地位。而公开性和高度的受公众关注度是首脑外交的重要性质所在,首脑外交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本国做公开的或世界范围的“宣传”。首脑的出访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近本国与他国公众的距离,赢得他国公众的好感,进而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改善。
  在中美外交史上,邓小平曾经成功地诠释了中国对美“首脑外交”的意义——1979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戴牛仔帽的邓小平”让美国人近距离感受到“红色恐怖”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并非他们所想象和听到的那样。[4]从1976年到1997年,邓小平先后八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在美国民众中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冷战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访美之旅对于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年初胡锦涛对美国的访问便被外界称为是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之旅,胡锦涛对芝加哥的访问、对佩顿中学的访问、在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演讲,无不诠释了“首脑外交”担负的沟通与交流作用。而2012年2月习近平的访美之旅,更是被外界称为“沟通心灵”之旅,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小镇的民房里、在斯特普体育中心的看台上、在华盛顿、得梅因、洛杉矶的座谈会、研讨会和论坛上,无不流露出中国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坦诚意愿。习近平的“叙旧之旅,展示之旅,暖身之旅”使中美两国当前并不十分轻松的关系变得相对轻松、融洽,对于增进两国互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不断开拓对美“民间外交”
  以中国公众与他国公众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外交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民间外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功地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而1972年中国对美“熊猫外交”的开展成就了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蜜月时光。加强中美两国公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方式。正如胡锦涛在访美期间所指出的那样,“中美关系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两国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5]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每个普通中国人,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传递或感受着本国的信息,展示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从而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事实或潜在主体。
  目前,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事实上的“公共外交大使”,成为向国外公众展示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教育部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33.97万,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将达到41万,2013年则达到49万。[6]其中,中国在美留学生已近12.8万,中国已经成为在美留学生总数排名第一的生源国。[7]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美国仍然是中国准留学生们的首选。他们和300多万旅美华侨华人无疑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构筑中美两国青年交流的平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是中美关系良性互动的社会和民意基础,特别是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不仅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更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语言是两国青年沟通和交流最基础的工具和桥梁,中美两国学生在学习彼此语言的同时,可以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创造更好的交流机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目前,孔子学院(课堂)的建立和运行为中美青年沟通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自2004年马里兰大学成立北美第一家孔子学院以来,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目前美国48个州已经设立81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是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课堂)最多的国家。尽管期间也有一些美国民众“质疑”孔子学院的“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显示出美国部分民众和政客对中华文化“渗透力”的担忧。但是,美国绝大多数民众还是非常看好孔子学院的交流沟通功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十万强计划”也鼓励美国学生学习汉语。
  结 语
  当然,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文化观念、价值观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使得中国对美公共外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中国在美国家形象塑造和重塑存在一定的困难。冷战期间,中美两国长期处于对抗的状态,逐渐形成了关于对方的固定甚至歪曲的观念,一方防御性的行为往往被对方视为有意挑衅的攻击性举动,结果造成螺旋式上升的冲突进程。这种错误的归因和观念的形成,不仅成为中美国家间交流的障碍,也造成了中美两国国家形象互构和改善的困难。例如,冷战结束后中美之间认同差异的加深及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中国与美国政府及公众错误的归因和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
  其次,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异质文化认同的困难。由于生活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知识结构以及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不同,中美分属于东西不同的文化体系。而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在交流中往往会用本族群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对方的言行,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对方言行的思维习惯,结果往往是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例如,受“实用主义”传统观念影响,美国公众往往对事情做出直观的判断,在复杂的现象中划出一道分明的界限。美国外交战略中“非友即敌”观念就是美国人直线型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多强调实践性、整体性和形象性,反应到外交战略中多强调“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彼此的关系”。中美公众之间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无疑在中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中产生影响。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以信息沟通和教育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的对美公共外交的力度,把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和特征展示给美国公众,从而改善和重塑中国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不断促进中美之间的合作和良好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以公共外交促进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期精心的经营。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徐海娜)
  [1]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9.
  [2]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刘康与李希光的对谈[N].环球时报, 1999-08-06.
  [3] Zaharna R S. The network paradigm of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Brief of FPIF (Foreign Policy in Focus),April 2005, 10(1): 2.
  [4] 中国领导人访美本纪[N].南方周末,2006-04-20.
  [5]唐昀等.中美人文交流的世界意义——全球聚焦胡主席访美(人文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2/c_121010919.htm
  [6]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有望达到41万[N].新闻晚报,2012-10-25.
  [7]中国成为在美留学生总数第一生源国[N].法制晚报,2011-01-05.
其他文献
在漫长的公路上奔驰,风从车窗外挤了进来,呼呼直响。路两旁的杨树、悬铃木度过了漫长冬日之后,应和这个已经到来的春日。枝头漫出鹅黄,很嫩,似乎吹弹即破。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我来的正是时候,我目击时感到这些嫩芽被时光控制着,,很恰当——鹅黄,这是多么有诗意的色泽啊,很隐含、阴柔,同时又有一缕开张之气正待散发。刚刚好——我欣赏的正是这种欣赏态。
为实现中职语文自读课高效阅读的教学目的,本实验运用"读准,读解,读得,读求‘四步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
利用树脂切片技术,分析了莲初生叶不同发育时期的内部结构,发现初生叶的腹面具有乳突结构,乳突细胞 下层具有结构特殊的栅栏状细胞;靠近下表皮的部分细胞特化为分泌细胞,其液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执政党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新时期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什么是服务型执政党?如何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这些基本问题目前没有现成的答案,既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探索来回答,也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有益经验。笔者曾于2012年赴新加坡访学,专题研究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有一个体会:一方面,中国与新加坡的国情具有天壤之别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具有极为特殊的战略价值和战略意义。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国,其占世界4.5%的人口消耗着全球20%的能源,生产了占全球总产量15%的能源。[1]纵观美国的经济腾飞史、对外关系史,无一不与能源息息相关,能源战略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鉴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美国的能源战略不仅制约着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与
比较了国产和进口的适用于涤纶高速纺丝的预取向丝(POY)油剂及一步法牵伸丝(FDY)油剂的润湿、摩擦、耐热、耐磨等性能,经实际生产应用证明二者的可纺性、上浆性、染色率基本
2012年3月16日,摩尔多瓦议会举行总统选举。执政联盟三党联合推举的总统候选人、无党派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在反对党摩共缺席抵制下,获得议会101席中的62票,成功当选为摩第四届总统,在摩尔多瓦政治舞台上持续900余天、在世界选举史上实属罕见的“总统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选举当天,摩共组织了七千多人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摩共主席沃罗宁谴责选举为“非法的议会组织的非法篡夺国家权力的举动”。政府出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