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方法、手段表达、交流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它在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的关键。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课堂教学高效精简,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语文教师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重要作用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如何实现高效教学,学生如何实现高效学习,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先行的一步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了,听课就有重点,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应就快,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听课就被动,一处被动,处处被动,听课抓不住重点,复习时也费时费事。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这一教育思想,从指导预习着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走进教学的全过程,尽量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阅读
这里的阅读暗含两方面:一方面指阅读单元内容说明。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尚有共同的知识和规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之前,要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以少走弯路。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内容说明,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本单元作品都是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兴衰荣辱,折射出了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主题,而且要学习每篇作品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另一方面,阅读本课内容,包括课文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知识、阅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注释、课后“研讨与练习”等。
1.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体现。透过题目,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意图。有的题目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有的则是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雄为的人民大会堂》、《赵州桥》、《春》等。有的题目启人深思,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在预习时,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它和正文之间的联系。
2.辨别体裁分析提示。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其阅读要求也是不同的,要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选准角度。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和语段,理清文章结构和脉络,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说明文则要求找出说明对象,明确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等特点。议论文要求能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鲜明性和富有概括力的特点,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诗歌则要求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对于课文前的“预习提示”,要细心阅读,它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如果带着这把钥匙去了解课文,就能有的放矢,抓住中心。例如,《邹忌讽秦王纳谏》中阅读提示说:“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的吗?”读了这个阅读提示后,学生就会带着“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这把“钥匙”去预习课文内容。
3.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一定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就无法认识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不能体会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敬仰之情,以及先生内心那深深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4.认识生字词。
生字词是预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生字词可以增加识字量,丰富词语;可以使阅读顺畅。对初中生来说,每篇课文都有生字词,不论多少,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或看文中注释,或查字典词典,对于一词多义的,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寻求它在课文中的读音和特定意义,顺便认清它的常用意义。实在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质疑,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故乡》中“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厚障壁”的意思学生自己掌握不了,文中也没有注释,因而一定会在课堂上认真听。
5.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贵则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要引导他们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反复阅读,设疑问难,可用彩笔在课文中初步标出重点、难点和疑点。不能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看一遍完事。发现问题,认真思考,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课堂上未解决,课后问老师或和同学讨论。“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指导时也可以留有适当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全文大意是什么?这一课的重点是什么?什么地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可以用标记法标出。对于文章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应该先行思考,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等课堂上再认真听讲。这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式的探求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审美能力和判断力。对部分好的语句,可以标出,多读,多讨论,多理解,甚至背诵,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感知力定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得到扩展。
二、加强检查,给予肯定
让学生课前预习,目的是更好地学习课文,但是由于年龄等原因,有的学生还是有惰性的,仅靠老师的任务布置是不能养成习惯的,所以教师要反复训练,不定期检查,督促其完成任务。对于预习认真、预习效果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地预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新课标》交给我们的任务。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预习,从而弹奏出一曲和谐的优美旋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重要作用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如何实现高效教学,学生如何实现高效学习,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先行的一步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了,听课就有重点,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应就快,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听课就被动,一处被动,处处被动,听课抓不住重点,复习时也费时费事。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这一教育思想,从指导预习着手,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走进教学的全过程,尽量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阅读
这里的阅读暗含两方面:一方面指阅读单元内容说明。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尚有共同的知识和规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之前,要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以少走弯路。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内容说明,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本单元作品都是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兴衰荣辱,折射出了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主题,而且要学习每篇作品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另一方面,阅读本课内容,包括课文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知识、阅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注释、课后“研讨与练习”等。
1.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体现。透过题目,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意图。有的题目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有的则是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雄为的人民大会堂》、《赵州桥》、《春》等。有的题目启人深思,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在预习时,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思考它和正文之间的联系。
2.辨别体裁分析提示。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其阅读要求也是不同的,要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选准角度。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和语段,理清文章结构和脉络,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说明文则要求找出说明对象,明确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等特点。议论文要求能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鲜明性和富有概括力的特点,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诗歌则要求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对于课文前的“预习提示”,要细心阅读,它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如果带着这把钥匙去了解课文,就能有的放矢,抓住中心。例如,《邹忌讽秦王纳谏》中阅读提示说:“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的吗?”读了这个阅读提示后,学生就会带着“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这把“钥匙”去预习课文内容。
3.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一定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就无法认识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不能体会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敬仰之情,以及先生内心那深深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4.认识生字词。
生字词是预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生字词可以增加识字量,丰富词语;可以使阅读顺畅。对初中生来说,每篇课文都有生字词,不论多少,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或看文中注释,或查字典词典,对于一词多义的,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寻求它在课文中的读音和特定意义,顺便认清它的常用意义。实在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质疑,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故乡》中“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厚障壁”的意思学生自己掌握不了,文中也没有注释,因而一定会在课堂上认真听。
5.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贵则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要引导他们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反复阅读,设疑问难,可用彩笔在课文中初步标出重点、难点和疑点。不能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看一遍完事。发现问题,认真思考,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课堂上未解决,课后问老师或和同学讨论。“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指导时也可以留有适当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全文大意是什么?这一课的重点是什么?什么地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可以用标记法标出。对于文章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应该先行思考,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等课堂上再认真听讲。这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式的探求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审美能力和判断力。对部分好的语句,可以标出,多读,多讨论,多理解,甚至背诵,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感知力定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得到扩展。
二、加强检查,给予肯定
让学生课前预习,目的是更好地学习课文,但是由于年龄等原因,有的学生还是有惰性的,仅靠老师的任务布置是不能养成习惯的,所以教师要反复训练,不定期检查,督促其完成任务。对于预习认真、预习效果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地预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新课标》交给我们的任务。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预习,从而弹奏出一曲和谐的优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