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具体地说,教材,是课程编订的物化,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工具”。
关键词:教材;媒体;工具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达,以及教辅、备课资料、素材等的增多,我们教师很少花太多的功夫去研读教材,教师一味地参考教辅的“本节内容知识点”、“典型例题、习题”,离开教材搞教学,超前超纲教学、以教辅代教材、以下载资源网站上的课件和习题代替对教材例习题的解读和分析,这些都是教师疏于教材解读的具体表现。
而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的最多的是,准确、深刻地把握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题,知识点的出题频率、考题题型、考题难度等,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重要构成。备课还要依据考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依据学生的答题状态来进行学情分析,并对学生回答问题做出“标准答案”的硬性要求。所以备课往往会呈现“考题--知识点--学生答题--课堂教学”的应试逻辑,其核心是围绕考题的知识点分析,其目的是学生在考前记住、理解考试知识,并学会做题。客观的说,基于考题、知识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让学生有所收获,但这种收获,长此以往,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重要发展为代价,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而非“全面”,“被动”而非“自觉”的发展。
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就只能是一节节“课”的单个知识“点”的拼凑,学生的学呢,也就只能是机械模仿,浅尝辄止。因此,我们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教材、解读教材,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备课,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为目的,让孩子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如何做好基于深度学习的教材解读和备课是我们老师做好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解读教材,备课要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为目的,让孩子进行深度学习,并且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关联性,思维性,开放性,思想性。
一、整体性
有的老师在解读教材时,更多的是看这一节内容包括几个知识点,至于本节横向上在这一单元的地位以及纵向上是哪些内容的沿承和发展、是哪些内容的铺垫和准备却根本不予考虑。这样的研读教材必然导致对数学知识整体结构背景缺乏深入了解把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对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的了解和把握。这种局限于以“点”读教材的习惯,容易遮蔽教师的视野而影响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的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联,忽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1.1整体感悟策略——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整体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可以给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新知识提供脚手架式的结构支撑。所以,老师要努力解读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是整体感悟知识学习的背景框架;二是整体感悟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与路径;三是整体感悟概念背后的丰富内涵。
1.2、整体感悟策略——类型
①從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
②从思维策略到具体方法
③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
1.3、整体感悟策略——意义
这个过程遵循了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使学生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形成判断选择和灵活运用的自觉意识;形成对数学的敏感和整体把握的意识与能力;在了解和把握认识事物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的意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建立渗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从整体到局部、从策略到方法、从上位到下位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将受用终身。
2.1单元结构化——分析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教师一定要有相对系统的教学理念,把初中知识甚至整个数学知识按照版块状进行分类组合,把握知识发展的显性或隐性的脉络,把握数学知识多维的、立体的、交叉的特质。如果说,课时内容是一个点,那么单元内容就是一条线或一个面。在数学教学中,单元内容关联十分紧密。对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分析,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二是单元内容的方法结构;三是单元内容的思想结构。在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分析中,教师不仅要把握知识的编排结构,还要揣摩知识的逻辑展开结构等。对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分析,有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洞悉数学知识的结构脉络。
2.2单元结构策略
①知识结构
②方法结构
③思想结构
2.3单元结构策略——意义
数学知识整体的、内在本质的结构关联,要求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要有结构意识,知识结构具有较知识点更强的迁移力,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在同一知识结构的开始,我们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尽可能去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习同类知识的方法结构以及感受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然后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类结构的其它内容了。所以,单元结构化学习,有主有从,有快有慢,更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 教育研究.2014(05).
关键词:教材;媒体;工具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达,以及教辅、备课资料、素材等的增多,我们教师很少花太多的功夫去研读教材,教师一味地参考教辅的“本节内容知识点”、“典型例题、习题”,离开教材搞教学,超前超纲教学、以教辅代教材、以下载资源网站上的课件和习题代替对教材例习题的解读和分析,这些都是教师疏于教材解读的具体表现。
而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的最多的是,准确、深刻地把握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题,知识点的出题频率、考题题型、考题难度等,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重要构成。备课还要依据考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依据学生的答题状态来进行学情分析,并对学生回答问题做出“标准答案”的硬性要求。所以备课往往会呈现“考题--知识点--学生答题--课堂教学”的应试逻辑,其核心是围绕考题的知识点分析,其目的是学生在考前记住、理解考试知识,并学会做题。客观的说,基于考题、知识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让学生有所收获,但这种收获,长此以往,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重要发展为代价,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而非“全面”,“被动”而非“自觉”的发展。
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教就只能是一节节“课”的单个知识“点”的拼凑,学生的学呢,也就只能是机械模仿,浅尝辄止。因此,我们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教材、解读教材,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备课,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为目的,让孩子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如何做好基于深度学习的教材解读和备课是我们老师做好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解读教材,备课要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为目的,让孩子进行深度学习,并且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关联性,思维性,开放性,思想性。
一、整体性
有的老师在解读教材时,更多的是看这一节内容包括几个知识点,至于本节横向上在这一单元的地位以及纵向上是哪些内容的沿承和发展、是哪些内容的铺垫和准备却根本不予考虑。这样的研读教材必然导致对数学知识整体结构背景缺乏深入了解把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对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的了解和把握。这种局限于以“点”读教材的习惯,容易遮蔽教师的视野而影响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导致教师忽视“点”背后的知识整体之间的结构关联,忽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1.1整体感悟策略——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整体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可以给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新知识提供脚手架式的结构支撑。所以,老师要努力解读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是整体感悟知识学习的背景框架;二是整体感悟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与路径;三是整体感悟概念背后的丰富内涵。
1.2、整体感悟策略——类型
①從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
②从思维策略到具体方法
③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
1.3、整体感悟策略——意义
这个过程遵循了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使学生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形成判断选择和灵活运用的自觉意识;形成对数学的敏感和整体把握的意识与能力;在了解和把握认识事物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的意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建立渗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从整体到局部、从策略到方法、从上位到下位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将受用终身。
2.1单元结构化——分析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教师一定要有相对系统的教学理念,把初中知识甚至整个数学知识按照版块状进行分类组合,把握知识发展的显性或隐性的脉络,把握数学知识多维的、立体的、交叉的特质。如果说,课时内容是一个点,那么单元内容就是一条线或一个面。在数学教学中,单元内容关联十分紧密。对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分析,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二是单元内容的方法结构;三是单元内容的思想结构。在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分析中,教师不仅要把握知识的编排结构,还要揣摩知识的逻辑展开结构等。对单元内容的结构化分析,有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洞悉数学知识的结构脉络。
2.2单元结构策略
①知识结构
②方法结构
③思想结构
2.3单元结构策略——意义
数学知识整体的、内在本质的结构关联,要求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要有结构意识,知识结构具有较知识点更强的迁移力,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在同一知识结构的开始,我们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尽可能去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习同类知识的方法结构以及感受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然后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类结构的其它内容了。所以,单元结构化学习,有主有从,有快有慢,更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 教育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