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写文章、评文章也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自古以来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爱国精神、伦理道德等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至爱之情、审美情趣和良好素养的重要途径。现在,新的形势给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结合课程实际,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
一、“听”中明德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述的语言是学生课堂上获得的重要信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求体现出对学生的情育、智育和德育。诸如: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教师课文的范读,文章的讲解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等等,都应给学生以一种绘声绘色、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同时要以文悟道,把课文资源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讲述时有情有境有序地渗透给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词句品析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2、格言式句子讲解法。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的。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二、“说”中寓德
语言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人的交际主要借助有声语言——说。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说话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载体。在教学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过程中,学生有时会产生中心思想理解的分歧,这时可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让他们做出选择。尽管选择可能有所不同,但充分的讨论已经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中心思想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作者的角度讲,这是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提问“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长得很漂亮,而且味道也很好,为什么在课文中它们的价值就不如落花生了呢?”;有的则说“作者用这些外表好看而又实用的东西与外表不美而又实用的落花生做比较不够妥当”等等。一时间,课堂上众说纷纭,各自畅谈看法。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上,对于课文中心的多元理解,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也给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读”中品德
语文中的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的,情感价值要得到体现就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要“读”得入情、入理。特别是在学习美文时,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试图通过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桂林山水的秀美。初读课文时,播放音配画的名家朗读,激发学生兴趣;讲解课文中,注重用语言感染学生,并采用多种形式调动他们朗读积极性,比如个人展示读、小组间竞赛读等;品读课文后,请学生试当名家,给画面配音朗读,展现自我风采。从教学效果看,的确达到了预设目标。在有梯度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写”中寄德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学生的习作就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现形式。因此,写作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写作指导、批阅、讲评等各个环节都与德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也就是说,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动笔写作,都应入“文”,即有文思、文格,有文情、文理。文思文格指作文的思路、框架结构,而文情文理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意象进行表达。
以上这几种途径只不过是管中窥豹。德育渗透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好写照。
一、“听”中明德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述的语言是学生课堂上获得的重要信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求体现出对学生的情育、智育和德育。诸如: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教师课文的范读,文章的讲解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等等,都应给学生以一种绘声绘色、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同时要以文悟道,把课文资源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讲述时有情有境有序地渗透给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词句品析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2、格言式句子讲解法。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的。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二、“说”中寓德
语言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人的交际主要借助有声语言——说。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说话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载体。在教学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过程中,学生有时会产生中心思想理解的分歧,这时可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让他们做出选择。尽管选择可能有所不同,但充分的讨论已经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中心思想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作者的角度讲,这是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提问“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长得很漂亮,而且味道也很好,为什么在课文中它们的价值就不如落花生了呢?”;有的则说“作者用这些外表好看而又实用的东西与外表不美而又实用的落花生做比较不够妥当”等等。一时间,课堂上众说纷纭,各自畅谈看法。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上,对于课文中心的多元理解,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也给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读”中品德
语文中的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的,情感价值要得到体现就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要“读”得入情、入理。特别是在学习美文时,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试图通过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桂林山水的秀美。初读课文时,播放音配画的名家朗读,激发学生兴趣;讲解课文中,注重用语言感染学生,并采用多种形式调动他们朗读积极性,比如个人展示读、小组间竞赛读等;品读课文后,请学生试当名家,给画面配音朗读,展现自我风采。从教学效果看,的确达到了预设目标。在有梯度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写”中寄德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学生的习作就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现形式。因此,写作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写作指导、批阅、讲评等各个环节都与德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也就是说,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动笔写作,都应入“文”,即有文思、文格,有文情、文理。文思文格指作文的思路、框架结构,而文情文理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意象进行表达。
以上这几种途径只不过是管中窥豹。德育渗透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