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73249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写文章、评文章也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自古以来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爱国精神、伦理道德等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至爱之情、审美情趣和良好素养的重要途径。现在,新的形势给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结合课程实际,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
  一、“听”中明德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述的语言是学生课堂上获得的重要信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求体现出对学生的情育、智育和德育。诸如: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教师课文的范读,文章的讲解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等等,都应给学生以一种绘声绘色、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同时要以文悟道,把课文资源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讲述时有情有境有序地渗透给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词句品析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2、格言式句子讲解法。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的。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二、“说”中寓德
  语言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人的交际主要借助有声语言——说。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说话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载体。在教学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过程中,学生有时会产生中心思想理解的分歧,这时可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让他们做出选择。尽管选择可能有所不同,但充分的讨论已经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中心思想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作者的角度讲,这是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提问“桃子、石榴、苹果这些水果长得很漂亮,而且味道也很好,为什么在课文中它们的价值就不如落花生了呢?”;有的则说“作者用这些外表好看而又实用的东西与外表不美而又实用的落花生做比较不够妥当”等等。一时间,课堂上众说纷纭,各自畅谈看法。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上,对于课文中心的多元理解,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也给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读”中品德
  语文中的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的,情感价值要得到体现就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要“读”得入情、入理。特别是在学习美文时,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试图通过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桂林山水的秀美。初读课文时,播放音配画的名家朗读,激发学生兴趣;讲解课文中,注重用语言感染学生,并采用多种形式调动他们朗读积极性,比如个人展示读、小组间竞赛读等;品读课文后,请学生试当名家,给画面配音朗读,展现自我风采。从教学效果看,的确达到了预设目标。在有梯度的朗读训练中,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写”中寄德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学生的习作就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外现形式。因此,写作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写作指导、批阅、讲评等各个环节都与德育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也就是说,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动笔写作,都应入“文”,即有文思、文格,有文情、文理。文思文格指作文的思路、框架结构,而文情文理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意象进行表达。
  以上这几种途径只不过是管中窥豹。德育渗透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好写照。
其他文献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潜移默化告诉学生学科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而这种目的的实现自身,即构成学生情感的参与。只有在情感参与的前提下实施行为的参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活动才具有目的性可言。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该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增加知识储备  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
期刊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做一位好班主任,最要紧的不是急着去改变学生,而是先要改变自我。不要忙着去教育学生,而是先让自己多受教育”。面对从初三刚升入初四的学生,这些学生行为习惯不是很好,但通过几个月的、管理,班级发生了很大变化,班级的学风越来越浓,常规越来越好,总结了如下方法策略。  一、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一切都为学生的将来着想,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要多点人情味。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探索已越发深入,理想的课堂众
期刊
一、 开好主题班会的意义  1、首先,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能够提高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又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培养班干部,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级,也有利于班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中,班主任可以不直接参与,而只提出综合性、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很好地挖掘、培养班干部的潜在管理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思辨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期刊
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音乐课中渗透“六模块”精神,进行教学探索研究,为音乐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  一、缘起——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学唱印度尼西亚民歌《木瓜恰恰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听录音范唱,然后再朗读歌词。我发现大新同学却在朝他的同桌做着挑担子的动作,脸上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看到他放肆的动作,我厉声喝道:“大家都在认真朗读,你指手划脚地在干什么?”……学生在我
期刊
何为一节好课?不少领导、老师认为课堂题目多、训练量大、学生答题正确率高,这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是高效的课堂。教师对教学质量观的曲解,领导误导性的评价,使得课堂充斥着大量的练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缺乏激情,失去了语文应该具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课堂怎能去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怎能  展现语文独特的魅力?语文课堂亟待优化,需要注入活泼的源泉,让它变得灵动起来。    一、活泼中积淀语文
期刊
如今,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对教学中最为淳朴、最为基础的东西——字词教学大大忽视了。据我了解,在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长此以往,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呢?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有效呢?那么,词语教学难道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吗?不!其实,词语教学也能像其它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趣味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理解语词
期刊
常听班主任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管,说不听、骂不行、打更不能,真是无计可施。”这是老师们共同的心声。有些教师甚至哀叹:现在管理学生简直是如履薄冰。尤其在对一些学习自觉性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很多老师都感到茫然而困惑。  其实,这只说明,靠高压和强权进行学生管理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我们需要给“师道尊严”赋予全新的。思考新时期的学生管理模式,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了
期刊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新课学习的开始,演示一个实验:在桌子上放一些大头针,教师把两个盖着红布的东西靠近大头针,看到大头针被吸起,拿走红布,学生们这才看到演示台上放着两个通电的螺线管(电磁铁),教师从吸大头针多的通电的螺线管中抽出一个铁芯,而吸少的通电螺线管内没有铁芯。  教师:请同学们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学生踊跃发言:(1)为什么通电的螺线管
期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呢?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增进感情,培养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区,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喜爱,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学生使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  其次,从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