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论述了中宁县影响当前造林质量的原因,并提出了5项提高造林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造林质;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宁县造林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一年完成造林任务是过去的三倍甚至更多。过去两三年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感到困难,现在一年就是一个百分点,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林业的发展上还存在造林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林业技术人员,参与了全县每一块造林地块,就当前影响造林质量的原因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影响造林质量的原因
1.林木权属不明晰
管理者的责、权、利关系没有理顺,没能充分应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调动农民营林、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管理手段和理念落后
一是用行政命令代替项目管理;管理有随意性影响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二是对重点工程没有严格按项目管理,标准和制度不健全。三是管理手段落后,往往是对结果进行管理,发现质量问题已无法补救。四是管理队伍不健全且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
3.造林地条件差
植树造林地点往往都是些沙化地、盐碱地、山坡、丘岭、荒山、沟、路渠、河等土地瘠薄,环境恶劣的地方,造林难度很大,好果遇上极端气候,造林质量难以保证。
4.缺乏科学设计和规范施工
目前,大部分重点工程都是自上而下规划的,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为了迎合工程项目的要求,县上许多作业设计没有做到科学合理、遵循当地自然规律和农民的愿望,在具体施工中不按设计施工,难以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合格。此外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广大林农、果农及一些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科学技术匮乏,所以植树造林质量要求不科学、不严谨。
5.造林投资不足
如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按照规划,每亩造林地投入300元,其中:国家补助100元,另外200元由地方配套,但落实的不多,实际单位造林投入只有1/3左右,由于投入不足,在工程造林中无法真正实施工程管理,质量因此也无法保证。
二、提高造林质量的对策
1.更新观念
要切实改变以往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和束缚,善于运用市场的观点、竞争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来指导项目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工程质量是整个工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丝不苟地把每个年度、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抓紧抓好,一环扣一款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2.落实林权
要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政策,在稳定所有权的基础上,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完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转让、拍卖等政策;加大“四荒”拍卖力度,鼓励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承包、租赁、购买“四荒”地进行林业开发经营。建立“谁栽植,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营造林体系,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
3.规范管理
(1)制定管理办法。实现规范管理,必须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重点项目要制定工程、资金、施工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标准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协调各方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计算机和资源数据库动态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举办各类管理和技术培训班,提高项目管理和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行政领导包任务、业务干部包技术的“双向承包”责任制。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的肩上,逐级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技术负责人和技术责任,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目标和奖惩挂钩,和领导的政绩挂钩,和技术人员的晋升、考核挂钩,和任务的工程质量及资金分配、任务量分配挂钩,并把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
(3)推行“四制”管理。逐步推行、完善工程项目的“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率。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营造林公司、专业队和个人作为独立的法人,以承包或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营造林。凡是有利益驱动、能参与市场竞争的林业生产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产任务安排、造林施工、物资采购,都应实行竞争招标。推行工程监理制,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施工设计、工程布局、苗木组织、施工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理,确保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和每个造林环节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严把造林技术关
(1)把好作业设计关。把作业设计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将造林任务、树种、造林技术措施等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小班,做到图、表、卡、书与实际一致。抓好作业设计人员的培训和作业设计的检查、审批工作。对经审批的作业设计,不得随意变更。在作业设计中,要大力推广运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造林模式,加大项目的技术进步。要克服把作业设计作为应付检查验收的摆设的思想倾向,严禁不搞作业设计就造林或边造林边设计、先造林后设计的现象发生。
(2)把好整地关。造林前整地是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的重要措施,整地质量的好坏是造林成败的决定因素。要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整地。平原、无风蚀的沙地和林粮间作的造林地,可进行全面整地;丘陵、缓坡地和风沙危害较轻的沙地,可选用带状整地;山区要保留原生植被带或设置水土保持带,保留山顶、山脊两侧和山脚的天然植被,要采用鱼鳞坑整地。
(3)把好种苗关。切实将良种繁育、壮苗培育、质量保障和良种推广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严格执行苗木产地检疫制度,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开展多层次的种苗质量检测工作,把好种苗生产、调拨和使用三个环节的质量关。坚决杜绝使用级外苗、劣质苗、人情苗、关系苗造林。要大力提倡就地造林就近育苗,实行定点育苗、合同育苗和定向供应。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积极推广发展乡土造林树种和适宜的新品种,加大混交林比重,务求造林树种多样化。
(4)把好栽植关。造林前期要集中主要技术力量,深入造林第一线,进行划片包干,跟班作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栽植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栽植不合标准的坚决返工。积极推行“林权不落实不栽、整地不合格不栽、苗木不够标准不栽、技术人员不到场不栽、不组织专业队不栽和栽植责任要到位、技术人员要到位、栽植标准要到位、管护措施要到位、奖优罚劣要到位”的“五不栽”、“五到位”等有效做法。
(5)把好检查验收关。检查验收是搞好工程建设和质量的可靠保证。造林后要根据作业设计和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标准和规定,对造林作业数量、质量,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检查验收。
(6)把好抚育管护关。狠抓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及时对新造林进行松土、锄草、培土、扶正和补缺补差工作。认真落实幼林管护责任制,积极做好林业法规的宣传,建立健全林木管护体系,做到“种苗下地、管护制度出台、护林员上岗”。落实好管护制度、管理措施、管护人员、管护经费等。进一步完善林业经营机制,实行“谁栽谁有、谁管理谁收益”的政策,明晰产权,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调动群众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确保造林成效,巩固造林成果。
[关键词] 造林质;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宁县造林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一年完成造林任务是过去的三倍甚至更多。过去两三年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感到困难,现在一年就是一个百分点,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林业的发展上还存在造林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林业技术人员,参与了全县每一块造林地块,就当前影响造林质量的原因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影响造林质量的原因
1.林木权属不明晰
管理者的责、权、利关系没有理顺,没能充分应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调动农民营林、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管理手段和理念落后
一是用行政命令代替项目管理;管理有随意性影响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二是对重点工程没有严格按项目管理,标准和制度不健全。三是管理手段落后,往往是对结果进行管理,发现质量问题已无法补救。四是管理队伍不健全且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
3.造林地条件差
植树造林地点往往都是些沙化地、盐碱地、山坡、丘岭、荒山、沟、路渠、河等土地瘠薄,环境恶劣的地方,造林难度很大,好果遇上极端气候,造林质量难以保证。
4.缺乏科学设计和规范施工
目前,大部分重点工程都是自上而下规划的,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为了迎合工程项目的要求,县上许多作业设计没有做到科学合理、遵循当地自然规律和农民的愿望,在具体施工中不按设计施工,难以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合格。此外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广大林农、果农及一些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科学技术匮乏,所以植树造林质量要求不科学、不严谨。
5.造林投资不足
如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按照规划,每亩造林地投入300元,其中:国家补助100元,另外200元由地方配套,但落实的不多,实际单位造林投入只有1/3左右,由于投入不足,在工程造林中无法真正实施工程管理,质量因此也无法保证。
二、提高造林质量的对策
1.更新观念
要切实改变以往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和束缚,善于运用市场的观点、竞争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来指导项目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工程质量是整个工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丝不苟地把每个年度、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抓紧抓好,一环扣一款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2.落实林权
要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政策,在稳定所有权的基础上,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完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转让、拍卖等政策;加大“四荒”拍卖力度,鼓励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承包、租赁、购买“四荒”地进行林业开发经营。建立“谁栽植,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营造林体系,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
3.规范管理
(1)制定管理办法。实现规范管理,必须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重点项目要制定工程、资金、施工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标准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协调各方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计算机和资源数据库动态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举办各类管理和技术培训班,提高项目管理和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行政领导包任务、业务干部包技术的“双向承包”责任制。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的肩上,逐级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技术负责人和技术责任,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目标和奖惩挂钩,和领导的政绩挂钩,和技术人员的晋升、考核挂钩,和任务的工程质量及资金分配、任务量分配挂钩,并把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
(3)推行“四制”管理。逐步推行、完善工程项目的“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率。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营造林公司、专业队和个人作为独立的法人,以承包或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营造林。凡是有利益驱动、能参与市场竞争的林业生产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产任务安排、造林施工、物资采购,都应实行竞争招标。推行工程监理制,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施工设计、工程布局、苗木组织、施工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理,确保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和每个造林环节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严把造林技术关
(1)把好作业设计关。把作业设计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将造林任务、树种、造林技术措施等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小班,做到图、表、卡、书与实际一致。抓好作业设计人员的培训和作业设计的检查、审批工作。对经审批的作业设计,不得随意变更。在作业设计中,要大力推广运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造林模式,加大项目的技术进步。要克服把作业设计作为应付检查验收的摆设的思想倾向,严禁不搞作业设计就造林或边造林边设计、先造林后设计的现象发生。
(2)把好整地关。造林前整地是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的重要措施,整地质量的好坏是造林成败的决定因素。要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整地。平原、无风蚀的沙地和林粮间作的造林地,可进行全面整地;丘陵、缓坡地和风沙危害较轻的沙地,可选用带状整地;山区要保留原生植被带或设置水土保持带,保留山顶、山脊两侧和山脚的天然植被,要采用鱼鳞坑整地。
(3)把好种苗关。切实将良种繁育、壮苗培育、质量保障和良种推广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严格执行苗木产地检疫制度,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的监管力度,开展多层次的种苗质量检测工作,把好种苗生产、调拨和使用三个环节的质量关。坚决杜绝使用级外苗、劣质苗、人情苗、关系苗造林。要大力提倡就地造林就近育苗,实行定点育苗、合同育苗和定向供应。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积极推广发展乡土造林树种和适宜的新品种,加大混交林比重,务求造林树种多样化。
(4)把好栽植关。造林前期要集中主要技术力量,深入造林第一线,进行划片包干,跟班作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栽植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栽植不合标准的坚决返工。积极推行“林权不落实不栽、整地不合格不栽、苗木不够标准不栽、技术人员不到场不栽、不组织专业队不栽和栽植责任要到位、技术人员要到位、栽植标准要到位、管护措施要到位、奖优罚劣要到位”的“五不栽”、“五到位”等有效做法。
(5)把好检查验收关。检查验收是搞好工程建设和质量的可靠保证。造林后要根据作业设计和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标准和规定,对造林作业数量、质量,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检查验收。
(6)把好抚育管护关。狠抓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及时对新造林进行松土、锄草、培土、扶正和补缺补差工作。认真落实幼林管护责任制,积极做好林业法规的宣传,建立健全林木管护体系,做到“种苗下地、管护制度出台、护林员上岗”。落实好管护制度、管理措施、管护人员、管护经费等。进一步完善林业经营机制,实行“谁栽谁有、谁管理谁收益”的政策,明晰产权,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调动群众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确保造林成效,巩固造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