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亲历数学,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 关注过程,让学生亲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1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活动中发现新知,理解与掌握新知,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在自主探索中“再创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的满足,而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引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进行“再创造”的工作,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多少度”学生给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猜出了180°,然而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而是让学生小心求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找到如下4种验证方法:①量。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通过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但这种方法有误差;②折。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③剪(撕)。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剪(撕)下,然后拼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④拼。在小组中将三个形状一样的三角板中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充分开放时空让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维在观察,实验,交流等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将静态的知识结论还原成了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参与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 突出主体,让学生选择
2.1 尊重个体需要,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给出的教学内容,也许并不是学生想要的。这时,不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冲出教材的束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笔者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
2.2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学会“俯下身下看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如:在《认识物体》一课中,学生在触摸,观察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实物后,是这样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的:“我发现长方体物体是平平滑滑的,像足球的物体很难放稳老是滚,其它物体就不像它那样,不容易滚”、“四四方方的物体和长长方方的物体摸起来都有尖尖的扎手的地方,另两组物体摸起来是滑滑的,没有扎手的感觉。”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最初的朴素的思考,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例如:教师在教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教师要求各小组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个人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 关注过程,让学生亲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1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活动中发现新知,理解与掌握新知,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在自主探索中“再创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的满足,而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引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进行“再创造”的工作,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多少度”学生给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猜出了180°,然而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而是让学生小心求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找到如下4种验证方法:①量。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通过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但这种方法有误差;②折。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③剪(撕)。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剪(撕)下,然后拼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④拼。在小组中将三个形状一样的三角板中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充分开放时空让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维在观察,实验,交流等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将静态的知识结论还原成了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参与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 突出主体,让学生选择
2.1 尊重个体需要,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给出的教学内容,也许并不是学生想要的。这时,不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冲出教材的束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笔者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
2.2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学会“俯下身下看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如:在《认识物体》一课中,学生在触摸,观察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实物后,是这样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的:“我发现长方体物体是平平滑滑的,像足球的物体很难放稳老是滚,其它物体就不像它那样,不容易滚”、“四四方方的物体和长长方方的物体摸起来都有尖尖的扎手的地方,另两组物体摸起来是滑滑的,没有扎手的感觉。”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最初的朴素的思考,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例如:教师在教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教师要求各小组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个人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