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正是习惯问题频发的高发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讲卫生等往往都是低年级的一些“常见病”,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传统量化管理侧重于量化,忽视了学生本身存在的固有差异,梯度式量化管理是对传统意义上量化的一种改进,一是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梯度标准,以“进步”作为管理的总指引。二是习惯养成要分层次,比如不同学期不同阶段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量化标准,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全面兼顾的同时要有重点。
关键词:梯度式;量化管理;低年级;习惯养成
一、梯度式量化管理的内涵及界定
约.凯恩斯说过,“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意义上的量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手段,有很多好处也有一定弊端,由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往往由老师决定,并且统一划分标准,也就是用同样的尺子去衡量不一样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到作业认真、讲卫生等,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往往忽略了一些特殊性的孩子,比如班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卫生、作业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再比如一些学生虽然在学校表现很好,实际上往往是由家长代劳,鉴于此,应该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量化标准,防止学生对奖惩麻木,其次,低年级使用班级量化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学生刚刚踏进校园不久,对学校生活十分好奇,学生数量普遍较多,学校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一名孩子一一兼顾,实行量化考核,将学生的每项习惯进行细致划分给不同特点的孩子设置梯度式划分标准,是对量化考核的一种有效改进。
梯度式量化管理关于量化的界定就是将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进行细致化的分类,给每一类设置较为细化可测评的标准。梯度式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班级量化管理要有一定的梯度,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设置不同梯度标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针对于书写特别不规范的,如果总是给其定位于书写不规范按照相应的标准扣分,长久下来反而会造成“优者更优,弱者放弃”的不良局面,班级量化管理应更加细致,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梯度标准,以“进步”作为管理的总指引。二是习惯养成要分层次,在习惯养成过程中要全面兼顾的同时有重点,比如每周强调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量化管理则是将习惯指标细致化,将每一种习惯细化到每一个小习惯,或者说每一件事情的点点滴滴。
二、梯度式量化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第一个梯度内涵是必须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传统上学生的习惯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让习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中等的能够快速提升,较差的能够扭转观念,竭力赶超是实行梯度划分的出发点与归宿。以课堂表现为例,对于课堂表现优秀的划分不再是一概而论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二是根据学生特点,比如二年级共有40人,大约8人左右课上表现非常棒(40分钟能够认真30分钟),大约8人左右课上表现非常差(40分钟的课堂只能认真5分钟或者更少),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量化可能表现好的8人会一直得到高分,貌似是实现了量化打分的效果,但是我们忽视了表现极差的那八人,按照统一的标准,表现差劲的肯定是一直在减分、减分……长此以往效果未见得好。如果我们设置好梯度式标准,以进步作为评价的总指挥棒,效果无疑好得多,课堂评价采用自评与教师评结合的方式,教师每节课将表扬的具体理由阐述出来,“老师写字的时候你把头抬起来看黑板了,奖励给你1分”,再比如卫生养成习惯“今天你的手比昨天干净了不少,奖励给你1分”。再比如纪律养成上重在让班委会观察讲话次数增多还是减少。在量化表格的设计上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自觉性好的名字在小组的上面,自觉性程度较差的名字在小组下面,分为三个梯度标准,做好自己那一梯度的任务就可以加分。
再一个梯度内涵是指好习惯养成应该是有一定梯度,低年级习惯以认知和养成为主要目标,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制订习惯养成配档表,每周专门强化一种好习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标准要随时提高(以一年級上学期和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梯度对比为例)。
三、梯度式量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梯度式量化管理主要针对低年级(一至二年级)小学生。这一阶段孩子年级小,各方面习惯养成正处于关键期,再就是打分量化你争我赶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具有吸引力,随着年龄的成长,如果没有低年级的分值培养,可能到高年级学生就不会对分数有那么大的注意力。
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年级不同、学期不同、层层递进,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努力领取相应奖励,从不同程度满足孩子发展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好习惯自评表,好习惯互评表,家长和老师评价表,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强化,小组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随时评价与最终评价结合,效果良好。
量化管理只是一方面,更具有创新性的在于研究的梯度式划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细致化梯度划分,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形成不同层次的量化标准。在教学管理和量化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量化标准设置的基本条件,为规范班级管理和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形成了可具体操作的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彦杰,陈晓君.教师绩效管理理论来源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2]张军.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艺术[J].文学教育,2012,(4).
[3]敖永权:班主任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J].教书育人,2013(25).
关键词:梯度式;量化管理;低年级;习惯养成
一、梯度式量化管理的内涵及界定
约.凯恩斯说过,“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意义上的量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手段,有很多好处也有一定弊端,由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往往由老师决定,并且统一划分标准,也就是用同样的尺子去衡量不一样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到作业认真、讲卫生等,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往往忽略了一些特殊性的孩子,比如班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卫生、作业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再比如一些学生虽然在学校表现很好,实际上往往是由家长代劳,鉴于此,应该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量化标准,防止学生对奖惩麻木,其次,低年级使用班级量化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学生刚刚踏进校园不久,对学校生活十分好奇,学生数量普遍较多,学校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一名孩子一一兼顾,实行量化考核,将学生的每项习惯进行细致划分给不同特点的孩子设置梯度式划分标准,是对量化考核的一种有效改进。
梯度式量化管理关于量化的界定就是将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进行细致化的分类,给每一类设置较为细化可测评的标准。梯度式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班级量化管理要有一定的梯度,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设置不同梯度标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针对于书写特别不规范的,如果总是给其定位于书写不规范按照相应的标准扣分,长久下来反而会造成“优者更优,弱者放弃”的不良局面,班级量化管理应更加细致,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梯度标准,以“进步”作为管理的总指引。二是习惯养成要分层次,在习惯养成过程中要全面兼顾的同时有重点,比如每周强调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量化管理则是将习惯指标细致化,将每一种习惯细化到每一个小习惯,或者说每一件事情的点点滴滴。
二、梯度式量化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第一个梯度内涵是必须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传统上学生的习惯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让习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中等的能够快速提升,较差的能够扭转观念,竭力赶超是实行梯度划分的出发点与归宿。以课堂表现为例,对于课堂表现优秀的划分不再是一概而论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二是根据学生特点,比如二年级共有40人,大约8人左右课上表现非常棒(40分钟能够认真30分钟),大约8人左右课上表现非常差(40分钟的课堂只能认真5分钟或者更少),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量化可能表现好的8人会一直得到高分,貌似是实现了量化打分的效果,但是我们忽视了表现极差的那八人,按照统一的标准,表现差劲的肯定是一直在减分、减分……长此以往效果未见得好。如果我们设置好梯度式标准,以进步作为评价的总指挥棒,效果无疑好得多,课堂评价采用自评与教师评结合的方式,教师每节课将表扬的具体理由阐述出来,“老师写字的时候你把头抬起来看黑板了,奖励给你1分”,再比如卫生养成习惯“今天你的手比昨天干净了不少,奖励给你1分”。再比如纪律养成上重在让班委会观察讲话次数增多还是减少。在量化表格的设计上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自觉性好的名字在小组的上面,自觉性程度较差的名字在小组下面,分为三个梯度标准,做好自己那一梯度的任务就可以加分。
再一个梯度内涵是指好习惯养成应该是有一定梯度,低年级习惯以认知和养成为主要目标,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制订习惯养成配档表,每周专门强化一种好习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标准要随时提高(以一年級上学期和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梯度对比为例)。
三、梯度式量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梯度式量化管理主要针对低年级(一至二年级)小学生。这一阶段孩子年级小,各方面习惯养成正处于关键期,再就是打分量化你争我赶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具有吸引力,随着年龄的成长,如果没有低年级的分值培养,可能到高年级学生就不会对分数有那么大的注意力。
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年级不同、学期不同、层层递进,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努力领取相应奖励,从不同程度满足孩子发展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好习惯自评表,好习惯互评表,家长和老师评价表,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强化,小组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随时评价与最终评价结合,效果良好。
量化管理只是一方面,更具有创新性的在于研究的梯度式划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细致化梯度划分,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形成不同层次的量化标准。在教学管理和量化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量化标准设置的基本条件,为规范班级管理和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形成了可具体操作的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彦杰,陈晓君.教师绩效管理理论来源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2]张军.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艺术[J].文学教育,2012,(4).
[3]敖永权:班主任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J].教书育人,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