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以推动中国西部城市文化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方向,探讨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内涵、依据和关键举措,探索城市发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起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有机联系。
关键词:吉木萨尔县;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2
一、吉木萨尔县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思路,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为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在历史上吉木萨尔县就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汉朝时为车师后国,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目前,吉木萨尔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
西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在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融合交流中丰富和发展。吉木萨尔县如何充分挖掘和丰富西域文化内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营造各民族和谐友爱氛围,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为此,本文将对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进行探讨。
二、探讨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吉木萨尔县可依托悠久的西域历史文化,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基本含义:“中国”是指界定区域的范围;“西域”汉代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中亚、西亚的部分地区,清代改称“西域”为“新疆”,特指新疆地域范围;“西域文化”是指西域同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域汇聚融合,是各民族之间文化大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由此,也促成了横贯东西的亚欧贸易通道,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同时,在各民族长期不断迁徙、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心理素质、生产方式、生活规律,以及多民族特有的魄力、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如龟玆文化、于阗文化、高昌文化、天山以北地区的游牧文化等都是西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都”是指“中心”、“聚集地”之意。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不是惟一的,可以是多个,只要符合条件是可以冠名的。但目前,在新疆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打造出来,这对吉木萨尔县是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吉木萨尔县可抓住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这一难得机遇,提升城市品位。同时,也要认识到真正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认可的西域文化之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对吉木萨尔县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一是“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吉木萨尔县作为汉唐时期西域文化中心的悠久历史地位和为当今社会树立起历史文化品牌形象;二是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能够延续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脉络,指明吉木萨尔县发展方向,是吉木萨尔县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 案例专栏——以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为例
乌兰浩特市——“蒙元文化之都”
据专家考证,今天的乌兰浩特地区,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定亲、完婚的地方,也是他转战南北、征服世界、成为世界强人的发源地。同时,成庙也是一座国际性的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蒙元文化是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斯汗在统一蒙古族语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乌兰浩特市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元文化”。一个城市只有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出发,才能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定位,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更好地在城市文化方面展示自身的竞争力。乌兰浩特市把发掘与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元文化纳入城市体系中,在城市建设中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取蒙元文化之精华与现代城市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掘蒙元文化的内涵,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是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乌兰浩特市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蒙元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的形象设计上,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塑造一个个特色鲜明而又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景点,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和谐。
同时,乌兰浩特市立足长远,加大对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蒙元文化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此外,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总体规划中,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既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还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地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风格,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体现一景一品,各具特色,宁少毋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三、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依据
将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吉木萨尔县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吉木萨尔县在汉朝时为车师后国,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广大西域地区,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连接丝绸之路南北道上的于阗、楼兰——鄯善、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曾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期,经济最繁荣、交流最频繁的地区。这为吉木萨尔县积蓄了包容、延续、发扬的文化精髓,拥有对“西域文化”的回归和倡导“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团结、包容、开放”的气度,具有弘扬西域文化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气力。
二是吉木萨尔县具有众多体现西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吉木萨尔县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开发建设的文博中心、北庭园、野马繁殖中心、沙洲生态园、古海温泉、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现代人文景观,已打造成的“丝绸北庭”、“侏罗纪公园”、“大漠奇观”等品牌,可以体现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充分发挥西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三是同吉木萨尔县精神相辅相成。吉木萨尔县政府提出的吉木萨尔县精神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背水一战、争创一流、加快发展”,同西域文化的“包容、延续、发扬、开放”有相同点,其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发展”的精神,也是“吉木萨尔精神”的真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符合吉木萨尔精神,以及凝聚全县人民力量,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意愿。
四是符合城乡统筹和营造民族和谐的氛围。西域文化自古就在融合交流中丰富发展,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愿景。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吉木萨尔县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为此,将吉木萨尔县定位为“中国西城文化之都”可以借助西域文化概念,围绕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文博中心和北庭园等,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农民向服务业转移,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同时,在城乡规划、道路交通、产业布局、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生活居住等方面考虑城乡融合,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有助于夯实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基础,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五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吉木萨尔县与阜康、奇台、吐鲁番等相临市(县)资源优势相近、历史文化同脉。阜康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奇台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吐鲁番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三者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西域文化的重要区域。“西域文化”是广义文化,其内涵远深于北庭文化和丝路文化。抢先抓住“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概念,可以先入为主,不仅弘扬西域文化,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吉木萨尔县的品味,从高度上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错位,从广度上拓展了就“文化”发展“文化”的局限。
四、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关键举措
吉木萨尔县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为契机,以传承西域文化为重点,以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为核心,努力实现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远大目标。其具体举措有如下:
(一)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
——建议由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或县长担任“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组长,县发改委、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作为常设机构。县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发改委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等为落实部门。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顾问委员会。有选择的聘请全国、全疆的文化名人、历史学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规划当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吉木萨尔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吉木萨尔县总体规划”中。
——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中,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三) 制定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政策文件
——制定“关于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成立“西域文化协会”
——成立民间的“西域文化协会”。协会可以由企业、文化团体、民间机构和艺人组成,负责联络社会人士、搜集民间故事、挖掘民间艺人、筹集社会资金。
(五)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和网络域名。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六)挖掘西域文化历史、打造旅游景点和线路
——挖掘同西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等,编辑成册,并通过展览展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论坛研讨等广为宣传。
——打造西域文化景点和设计旅游线路。将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以及北庭园、文播中心等,作为主要景点重点打造,同时,围绕文化景点以及同北疆和东疆的重要景点相连接,设计旅游探险观光线路。
(七)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题拍摄宣传片,如拍摄《话说北庭》记实电视剧、百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车师古道大营救》等。
——在推出“第三届北庭千佛洞艺术节”、“第二届恐龙文化节”、“中国北庭国际野马节”、“第35界国际美丽小姐全球总决赛北庭才艺大赛”等系列节日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展示北庭文化的厚重与生机和活力。
——开展“我为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西域文化挖掘、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积极申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称号
——选择吉木萨尔县域内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称号。并选择具备条件的镇和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
(九)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吉木萨尔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适度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编辑:何乐)
关键词:吉木萨尔县;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2
一、吉木萨尔县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思路,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为各地推动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吉木萨尔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在历史上吉木萨尔县就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汉朝时为车师后国,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目前,吉木萨尔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迹。
西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在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融合交流中丰富和发展。吉木萨尔县如何充分挖掘和丰富西域文化内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营造各民族和谐友爱氛围,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为此,本文将对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进行探讨。
二、探讨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吉木萨尔县可依托悠久的西域历史文化,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基本含义:“中国”是指界定区域的范围;“西域”汉代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中亚、西亚的部分地区,清代改称“西域”为“新疆”,特指新疆地域范围;“西域文化”是指西域同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西域汇聚融合,是各民族之间文化大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由此,也促成了横贯东西的亚欧贸易通道,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同时,在各民族长期不断迁徙、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心理素质、生产方式、生活规律,以及多民族特有的魄力、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如龟玆文化、于阗文化、高昌文化、天山以北地区的游牧文化等都是西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都”是指“中心”、“聚集地”之意。
“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不是惟一的,可以是多个,只要符合条件是可以冠名的。但目前,在新疆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正打造出来,这对吉木萨尔县是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吉木萨尔县可抓住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这一难得机遇,提升城市品位。同时,也要认识到真正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认可的西域文化之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对吉木萨尔县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一是“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吉木萨尔县作为汉唐时期西域文化中心的悠久历史地位和为当今社会树立起历史文化品牌形象;二是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能够延续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脉络,指明吉木萨尔县发展方向,是吉木萨尔县的灵魂和生命所在。
● 案例专栏——以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为例
乌兰浩特市——“蒙元文化之都”
据专家考证,今天的乌兰浩特地区,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定亲、完婚的地方,也是他转战南北、征服世界、成为世界强人的发源地。同时,成庙也是一座国际性的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蒙元文化是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斯汗在统一蒙古族语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乌兰浩特市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元文化”。一个城市只有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出发,才能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定位,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更好地在城市文化方面展示自身的竞争力。乌兰浩特市把发掘与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元文化纳入城市体系中,在城市建设中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取蒙元文化之精华与现代城市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掘蒙元文化的内涵,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是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乌兰浩特市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蒙元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的形象设计上,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塑造一个个特色鲜明而又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景点,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和谐。
同时,乌兰浩特市立足长远,加大对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蒙元文化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此外,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总体规划中,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既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还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现本地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的各种特色和风格,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体现一景一品,各具特色,宁少毋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三、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依据
将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成“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吉木萨尔县拥有西域文化的精髓和活力。吉木萨尔县在汉朝时为车师后国,盛唐时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广大西域地区,雄峙天山南北一千余年,曾为丝路古道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连接丝绸之路南北道上的于阗、楼兰——鄯善、龟兹——焉耆和高昌等地,曾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时期,经济最繁荣、交流最频繁的地区。这为吉木萨尔县积蓄了包容、延续、发扬的文化精髓,拥有对“西域文化”的回归和倡导“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团结、包容、开放”的气度,具有弘扬西域文化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气力。
二是吉木萨尔县具有众多体现西域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吉木萨尔县拥有汉唐时期的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等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开发建设的文博中心、北庭园、野马繁殖中心、沙洲生态园、古海温泉、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现代人文景观,已打造成的“丝绸北庭”、“侏罗纪公园”、“大漠奇观”等品牌,可以体现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充分发挥西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三是同吉木萨尔县精神相辅相成。吉木萨尔县政府提出的吉木萨尔县精神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背水一战、争创一流、加快发展”,同西域文化的“包容、延续、发扬、开放”有相同点,其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发展”的精神,也是“吉木萨尔精神”的真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符合吉木萨尔精神,以及凝聚全县人民力量,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意愿。
四是符合城乡统筹和营造民族和谐的氛围。西域文化自古就在融合交流中丰富发展,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愿景。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吉木萨尔县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为此,将吉木萨尔县定位为“中国西城文化之都”可以借助西域文化概念,围绕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文博中心和北庭园等,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农民向服务业转移,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同时,在城乡规划、道路交通、产业布局、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生活居住等方面考虑城乡融合,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有助于夯实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基础,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五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吉木萨尔县与阜康、奇台、吐鲁番等相临市(县)资源优势相近、历史文化同脉。阜康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奇台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吐鲁番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三者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西域文化的重要区域。“西域文化”是广义文化,其内涵远深于北庭文化和丝路文化。抢先抓住“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概念,可以先入为主,不仅弘扬西域文化,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吉木萨尔县的品味,从高度上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错位,从广度上拓展了就“文化”发展“文化”的局限。
四、吉木萨尔县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关键举措
吉木萨尔县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为契机,以传承西域文化为重点,以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提高城市文化形象为核心,努力实现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远大目标。其具体举措有如下:
(一)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
——建议由吉木萨尔县委书记或县长担任“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领导小组组长,县发改委、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作为常设机构。县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发改委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经贸委、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教育局、规划局、建设局、宗教局、国土局、环保局、财政局等为落实部门。
——建议成立“中国西域文化之都”顾问委员会。有选择的聘请全国、全疆的文化名人、历史学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规划当中
——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纳入“吉木萨尔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吉木萨尔县总体规划”中。
——在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中,将“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三) 制定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政策文件
——制定“关于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成立“西域文化协会”
——成立民间的“西域文化协会”。协会可以由企业、文化团体、民间机构和艺人组成,负责联络社会人士、搜集民间故事、挖掘民间艺人、筹集社会资金。
(五)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商标和网络域名。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六)挖掘西域文化历史、打造旅游景点和线路
——挖掘同西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等,编辑成册,并通过展览展示、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论坛研讨等广为宣传。
——打造西域文化景点和设计旅游线路。将千佛洞、北庭古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以及北庭园、文播中心等,作为主要景点重点打造,同时,围绕文化景点以及同北疆和东疆的重要景点相连接,设计旅游探险观光线路。
(七)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围绕中国西域文化之都主题拍摄宣传片,如拍摄《话说北庭》记实电视剧、百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车师古道大营救》等。
——在推出“第三届北庭千佛洞艺术节”、“第二届恐龙文化节”、“中国北庭国际野马节”、“第35界国际美丽小姐全球总决赛北庭才艺大赛”等系列节日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展示北庭文化的厚重与生机和活力。
——开展“我为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西域文化挖掘、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积极申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称号
——选择吉木萨尔县域内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称号。并选择具备条件的镇和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
(九)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吉木萨尔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适度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