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筹备我的第一部武侠片《在清朝》,最近翻看了不少有关清朝末年的史料。晚清离我们不算太远,一百多年前就有外国传教士在内陆奔波游走,这倒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回忆录和照片。
在众多的资料里,有一本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多次提及我的家乡山西。庚子事变后,李提摩太来山西处理教案,力主将庚子赔款的部分款项返还山西,用做教育投资,因此1902年在山西建立了山西大学堂。我的母校汾阳中学也是因为庚子赔款,由基督教公理会在1906年建立的。在一册传教士的回忆录里,我看到了晚清汾阳城墙的照片:画面上城墙破落,但依然有旧时繁华影子,城墙上一对铁铸的铁雁展翅欲飞。
这张照片让我兴奋至极,因为从小就听说旧时汾阳城墙上有对铁雁是镇城之宝,但不知何年何时,铁雁飞离了汾阳城,汾阳也便一路衰败了下去。在我懂事的时候,汾阳城墙已经拆的差不多了,那对传说中的铁雁就更是传说了。我从来没有相信过铁雁的存在,但这张照片让我哑口无言,我一下变得相信了铁雁悄悄飞走的传说。
于是我希望能在他们的书中找到更多有关我故乡的记录,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好像以前传教士来山西,第一站是太原,第二站就是汾州府了。在美国人艾德加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中,他讲到了从太原去汾阳的旅途见闻,讲到了汾阳乡民对他们的围观。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会心一笑,我第一次见外国人是在汾阳中学,那天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回汾阳中学怀旧,我也是围观群众中的一员。恒大使的父亲曾经是汾阳中学的英文老师,好像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才离开汾阳。
很多外国传教士的回忆录里都讲到了汾阳城外的峪道河村。在当时的华北外国人圈子里,峪道河村是北戴河之外华北的第二个避暑胜地。这让我非常吃惊,也让我的思绪回到峪道河:那是一个有河流穿过的村庄,一到夏季绿荫蔽日,这条河的源头是著名的“马跑神泉”, 传说北魏时期,贺鲁将军被围困于此,苦于无水,幸得他的坐骑刨地得泉水,将士们畅饮泉水,大获全胜。这泉水从山上流下汇聚成河成为汾阳的水脉,浇灌万顷良田。
我虽然不知道晚清时代,峪道河就已经是华北第二避暑胜地,但从小父母就讲,因为峪道河的好山水,所以1930年中原战争后冯玉祥避走山西,就隐居在这里,还盖了别墅。后来,四海为家的冯玉祥还把他双亲的坟茔安放于此地。在梁思成和林微因的建筑考察中,峪道河也是他们重要的一站。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到夏季都会和同学们去峪道河玩耍。我们会骑着自行车来到子夏山下,围坐在马跑神泉洞口,看股股清流喷涌而出。每次去我们都会拿杯子接了泉水,将一股甘甜饮下。那样的时刻一定要有音乐的,录音机里放着邓丽君、刘文正,一群少年男女坐在那里看泉,听风。
对缺水的内陆来说,这由潺潺泉水汇聚成的河流,虽然远没有黄河水那么湍急,也没有长江那样可以行舟,但山前有水,虽只是一条细流,也可以帮助我理解“还我河山”的含义了。也是因为有了这条河水,汾阳在50年代拍了一部著名的电影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讲汾阳年轻人怎么修渠筑坝,战天斗地的。我父亲上中学的时候,也跟我一样喜欢骑着自行车沿峪道河水逆流而上,结果有一天半路上碰到了拍电影的队伍。这个偶遇让他久久难忘,在我小的时候,他总会在全家人吃饭的时候跟我们讲他看拍电影的故事。若干年后我做了导演,有时候会想自己职业的选择或许跟父亲的这次经历有关。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对汾阳人来说,山不缺,水却只有这一条,所以这条河水也经常流到我的梦里。前几天,汾阳在京同乡聚会。我突然想起这条河水,我便说:我刚看了晚清传教士的一本书,讲峪道河在清末民初是华北避暑胜地,不知现在有没有做旅游开发,不想旁边朋友不屑地对我说:你不知道?马跑泉水已经断流了,那条河水已经没有了。大家纷纷怪我太久没回故乡。
这个消息惊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仔细一问原来前几年为了开通一条从汾阳往陕北的铁路,这铁路穿山而过断了马跑神泉的水脉,结果除了涵洞两侧隐隐有水渗出之外,泉水已经绝流,河道也就干枯了。古人有话所谓“山河不改”,可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竟然能亲身经历一条河流的消失。这是多么不堪的感受。
在我小的时候,汾阳没有火车。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拍了一部电影《站台》。其中有个情节是,一群年轻人流浪他乡去看火车。那时候,我在导演阐述中写道:铁路对我们来说意味着远方和未来。现在,汾阳有铁路了,河流却因此不见了。
您看,我被我自己的生活搞荒诞了!
在众多的资料里,有一本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多次提及我的家乡山西。庚子事变后,李提摩太来山西处理教案,力主将庚子赔款的部分款项返还山西,用做教育投资,因此1902年在山西建立了山西大学堂。我的母校汾阳中学也是因为庚子赔款,由基督教公理会在1906年建立的。在一册传教士的回忆录里,我看到了晚清汾阳城墙的照片:画面上城墙破落,但依然有旧时繁华影子,城墙上一对铁铸的铁雁展翅欲飞。
这张照片让我兴奋至极,因为从小就听说旧时汾阳城墙上有对铁雁是镇城之宝,但不知何年何时,铁雁飞离了汾阳城,汾阳也便一路衰败了下去。在我懂事的时候,汾阳城墙已经拆的差不多了,那对传说中的铁雁就更是传说了。我从来没有相信过铁雁的存在,但这张照片让我哑口无言,我一下变得相信了铁雁悄悄飞走的传说。
于是我希望能在他们的书中找到更多有关我故乡的记录,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好像以前传教士来山西,第一站是太原,第二站就是汾州府了。在美国人艾德加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中,他讲到了从太原去汾阳的旅途见闻,讲到了汾阳乡民对他们的围观。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会心一笑,我第一次见外国人是在汾阳中学,那天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回汾阳中学怀旧,我也是围观群众中的一员。恒大使的父亲曾经是汾阳中学的英文老师,好像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才离开汾阳。
很多外国传教士的回忆录里都讲到了汾阳城外的峪道河村。在当时的华北外国人圈子里,峪道河村是北戴河之外华北的第二个避暑胜地。这让我非常吃惊,也让我的思绪回到峪道河:那是一个有河流穿过的村庄,一到夏季绿荫蔽日,这条河的源头是著名的“马跑神泉”, 传说北魏时期,贺鲁将军被围困于此,苦于无水,幸得他的坐骑刨地得泉水,将士们畅饮泉水,大获全胜。这泉水从山上流下汇聚成河成为汾阳的水脉,浇灌万顷良田。
我虽然不知道晚清时代,峪道河就已经是华北第二避暑胜地,但从小父母就讲,因为峪道河的好山水,所以1930年中原战争后冯玉祥避走山西,就隐居在这里,还盖了别墅。后来,四海为家的冯玉祥还把他双亲的坟茔安放于此地。在梁思成和林微因的建筑考察中,峪道河也是他们重要的一站。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到夏季都会和同学们去峪道河玩耍。我们会骑着自行车来到子夏山下,围坐在马跑神泉洞口,看股股清流喷涌而出。每次去我们都会拿杯子接了泉水,将一股甘甜饮下。那样的时刻一定要有音乐的,录音机里放着邓丽君、刘文正,一群少年男女坐在那里看泉,听风。
对缺水的内陆来说,这由潺潺泉水汇聚成的河流,虽然远没有黄河水那么湍急,也没有长江那样可以行舟,但山前有水,虽只是一条细流,也可以帮助我理解“还我河山”的含义了。也是因为有了这条河水,汾阳在50年代拍了一部著名的电影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讲汾阳年轻人怎么修渠筑坝,战天斗地的。我父亲上中学的时候,也跟我一样喜欢骑着自行车沿峪道河水逆流而上,结果有一天半路上碰到了拍电影的队伍。这个偶遇让他久久难忘,在我小的时候,他总会在全家人吃饭的时候跟我们讲他看拍电影的故事。若干年后我做了导演,有时候会想自己职业的选择或许跟父亲的这次经历有关。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对汾阳人来说,山不缺,水却只有这一条,所以这条河水也经常流到我的梦里。前几天,汾阳在京同乡聚会。我突然想起这条河水,我便说:我刚看了晚清传教士的一本书,讲峪道河在清末民初是华北避暑胜地,不知现在有没有做旅游开发,不想旁边朋友不屑地对我说:你不知道?马跑泉水已经断流了,那条河水已经没有了。大家纷纷怪我太久没回故乡。
这个消息惊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仔细一问原来前几年为了开通一条从汾阳往陕北的铁路,这铁路穿山而过断了马跑神泉的水脉,结果除了涵洞两侧隐隐有水渗出之外,泉水已经绝流,河道也就干枯了。古人有话所谓“山河不改”,可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竟然能亲身经历一条河流的消失。这是多么不堪的感受。
在我小的时候,汾阳没有火车。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拍了一部电影《站台》。其中有个情节是,一群年轻人流浪他乡去看火车。那时候,我在导演阐述中写道:铁路对我们来说意味着远方和未来。现在,汾阳有铁路了,河流却因此不见了。
您看,我被我自己的生活搞荒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