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关键在课堂教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主题,从师生关系的构建 、课堂的引入、问题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和教学案例,并从理性和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凸现学生的主体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好感、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前苏联教育学家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以其独特的课程形式和课程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而另一方面学生却对思想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当然很多,譬如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由于其教材内容比较抽象乏味,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有较大差距,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参与意识淡薄。但我认为,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呆板枯燥、灌输说教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特别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存在,忽视知识、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忽视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情感体验,使本应该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气息的课堂成了教师个人说教的舞台,自然也就谈不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则在课堂教学,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能真正被学生所喜爱、所认可,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人格影响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
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讽刺,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2.发挥教师教育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2.1 巧设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活跃课堂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如讲初一思政“承受挫折,战胜逆境”时,我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中开始正视挫折。再如,教学初二思政“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我先设法找到一条被污染致死的鱼,上课后,我突然出示这条死鱼,有力的证据、新鲜的刺激,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乘热打铁,我随即出示一张“沙尘暴袭击北京”的照片,更强化了青少年对共有家园的关爱。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也可在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新闻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巧设课堂结尾 如果说飘逸生动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凤头”,那么充实有力的小结便是“豹尾”了。一堂课若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凤头”,还需要有“豹尾”。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初一思政“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一课的结尾时,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的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有应该怎么办?大家通过发言,懂得了情绪需要调节,而且应善于调节,并注意用恰当的方法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又怎样做呢?使学生疑窦顿生,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政治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作好了准备。
2.3 巧用教学幽默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方式讲出严肃的真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思政课中巧妙适度地运用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又比如在讲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时,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即下根扁担,两只水桶,一把锄头)和6038部队(即老人、妇女种田情况),这一比喻形象地提示出我国落后生产状况。
2.4 巧用教学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介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以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初三思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近年来农村、城镇居民住房变化的图片,又展示了海盐县城新貌及深圳、上海浦东的发展变化图片,接着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发言踊跃。就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识。此外还有如运用寓言、典故。诗话等手段,把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重视以问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的启发、引导都离不开提问,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只有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难易、控制提问的数量、关注提问的点面、讲究提问的角度才能引领学生按照思维的规律,通过自己经历认识的过程,获得真知。如教学初三思政“一国两制”时,先问香港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考察学生已学的知识,教师再通过“香港回归祖国大家想了解些什么?”诱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香港为什么要收回?香港为什么能收回?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何在?香港回归后实行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清线索,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又如,我教初二思政“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时,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现象,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公用电话亭不时有人乱报警;路灯有时被打碎;路边的花园经常被践踏;这些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该怎么处罚?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现得非常活跃,甚至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维护,法律规范了管理者的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情节严重的依<<刑法>>处罚,情节轻微的尚未触犯刑律的,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处罚。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增强了法律意识,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守法,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可见,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
4.重视探究实践,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充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4.1 诱导学生在人性化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创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兴趣,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如“调节不良情绪”这一课,可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时,她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晴时,又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设计“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劝告老太太换一种想法,雨天想大儿子的伞店生意兴隆,晴天想小儿子洗染店顾客盈门;有的学生建议让大儿子和小儿子联合起来,晴天一起经营洗染店,雨天,一起去卖伞;有的建议大儿子扩大经营项目,卖防紫外线伞,小儿子引进新技术,购买干燥机。这样,不管晴天或雨天,两兄弟都能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2 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根据初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这一实际,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的自豪、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如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设置了“教室里,测数学,无人监考;小明东张西望,盼望王杰传纸条”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演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无人监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 还是在检测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人必须从经受“无人监考”的考验这件小事做起,自觉磨砺意志品质,交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自豪的答卷。
4.3 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激荡创新的激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如设置“思政课开卷考好还是闭卷考好”这些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光背一些知识点就能学好,它还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要有较好的分析表达能力,特别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贯穿到生活实际中去,它强调的是知、行、意的有机结合。当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充满魅力的学科。
参考文献
[1]七至九年级教科书
[2]《政治课教学》98年第十期、97年第六期
[3]教育报及青海教育月刊
收稿日期:2011-08-1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好感、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前苏联教育学家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以其独特的课程形式和课程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而另一方面学生却对思想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当然很多,譬如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由于其教材内容比较抽象乏味,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有较大差距,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参与意识淡薄。但我认为,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呆板枯燥、灌输说教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特别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存在,忽视知识、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忽视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情感体验,使本应该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气息的课堂成了教师个人说教的舞台,自然也就谈不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则在课堂教学,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能真正被学生所喜爱、所认可,也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师人格影响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
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讽刺,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2.发挥教师教育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2.1 巧设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活跃课堂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如讲初一思政“承受挫折,战胜逆境”时,我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中开始正视挫折。再如,教学初二思政“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我先设法找到一条被污染致死的鱼,上课后,我突然出示这条死鱼,有力的证据、新鲜的刺激,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乘热打铁,我随即出示一张“沙尘暴袭击北京”的照片,更强化了青少年对共有家园的关爱。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讲述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也可在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新闻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巧设课堂结尾 如果说飘逸生动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凤头”,那么充实有力的小结便是“豹尾”了。一堂课若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凤头”,还需要有“豹尾”。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初一思政“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一课的结尾时,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学们介绍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点,要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的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有应该怎么办?大家通过发言,懂得了情绪需要调节,而且应善于调节,并注意用恰当的方法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又怎样做呢?使学生疑窦顿生,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政治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作好了准备。
2.3 巧用教学幽默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方式讲出严肃的真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思政课中巧妙适度地运用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又比如在讲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时,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即下根扁担,两只水桶,一把锄头)和6038部队(即老人、妇女种田情况),这一比喻形象地提示出我国落后生产状况。
2.4 巧用教学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介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以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初三思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近年来农村、城镇居民住房变化的图片,又展示了海盐县城新貌及深圳、上海浦东的发展变化图片,接着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发言踊跃。就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识。此外还有如运用寓言、典故。诗话等手段,把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重视以问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的启发、引导都离不开提问,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只有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难易、控制提问的数量、关注提问的点面、讲究提问的角度才能引领学生按照思维的规律,通过自己经历认识的过程,获得真知。如教学初三思政“一国两制”时,先问香港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考察学生已学的知识,教师再通过“香港回归祖国大家想了解些什么?”诱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香港为什么要收回?香港为什么能收回?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何在?香港回归后实行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清线索,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又如,我教初二思政“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时,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现象,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公用电话亭不时有人乱报警;路灯有时被打碎;路边的花园经常被践踏;这些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该怎么处罚?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现得非常活跃,甚至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维护,法律规范了管理者的行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情节严重的依<<刑法>>处罚,情节轻微的尚未触犯刑律的,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来处罚。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增强了法律意识,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守法,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可见,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
4.重视探究实践,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充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4.1 诱导学生在人性化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创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兴趣,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如“调节不良情绪”这一课,可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时,她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晴时,又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设计“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劝告老太太换一种想法,雨天想大儿子的伞店生意兴隆,晴天想小儿子洗染店顾客盈门;有的学生建议让大儿子和小儿子联合起来,晴天一起经营洗染店,雨天,一起去卖伞;有的建议大儿子扩大经营项目,卖防紫外线伞,小儿子引进新技术,购买干燥机。这样,不管晴天或雨天,两兄弟都能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2 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根据初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这一实际,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的自豪、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如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设置了“教室里,测数学,无人监考;小明东张西望,盼望王杰传纸条”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演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无人监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 还是在检测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人必须从经受“无人监考”的考验这件小事做起,自觉磨砺意志品质,交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自豪的答卷。
4.3 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激荡创新的激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如设置“思政课开卷考好还是闭卷考好”这些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光背一些知识点就能学好,它还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要有较好的分析表达能力,特别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贯穿到生活实际中去,它强调的是知、行、意的有机结合。当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充满魅力的学科。
参考文献
[1]七至九年级教科书
[2]《政治课教学》98年第十期、97年第六期
[3]教育报及青海教育月刊
收稿日期:201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