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学生有效、高效学习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何才能促进学生有效、高效地学习呢?古语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可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抓规律,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这一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就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想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看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促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看图训练说话时,我遵循了先“看”后“说”这个规律。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再指导练习“说话”。“观察”,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看图说话都是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进行观察的。比如《精彩的球赛》看图说话,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先弄清楚图意,再抓住重点部分仔细观察,小球门手神态、动作怎样?观众表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想像: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说话”,就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根据老师的引导,用完整、通顺的话把图意表达出来,重点的详说,次要的可以简短些。说话时,用词要准确,语言要完整、连贯。学生在以后进行看图说话时,就会运用学到的这个方法,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练习了。
二、会质疑,掌握探索问题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弄清楚,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他们创造质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能够质疑问难,积极解疑,就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对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都十分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学习语文质的飞跃,它标志着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发现并开拓新知识领域。
以《五彩池》教学为例。我先让学生读题目,看课件中池水的颜色,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看着这五彩的池水,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对于学生这些提到“点子”上的问题,我并不急于作答,而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自己主动探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仔细观察图画去弄清问题。很快,大部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观察图画都能准确地说出池水五颜六色的原因。接着,我向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其中有学生质疑:“像莲花、像镰刀、像盘子、像起伏的丘陵、像险峻的山峰。”是什么意思,从中说明了什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水池的形状,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达。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很自然能明白课文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去说明水池的数量多和颜色美。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指导,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求知的乐趣。
三、善评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准确的学习方法了。指导学生评改,分析对错,是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都比较羡慕当老师,认为老师批改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互相写批语,再相互改评,可以分享其中的“乐”。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故批改较多的是字词方面,其他方面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教师可作批改指导,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以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框架批改。选出精彩的文章共同品析。批改时,善于启发诱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批改中有所收益,有所体会,自觉地发现和改正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的作文评改也就更具实效了。
四、懂归纳,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
学法的掌握如同知识的获得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开始时要靠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明确的指导,当学生运用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进行尝试学习并取得收效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其它的学习中,起到迁移的作用。
如把某段课文或某类课文所运用的方法、步骤,设计好的思考练习,突破某一知识难点、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的过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尝试,再让学生回顾学习时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同类的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先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学习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并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他几个自然段的异同点。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其它两个自然段。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归纳了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体,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和学转化的关键,教法不当,就直接影响到学法的正确性,从而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用教法的“巧”来促进学法的“活”,才能最终实现变“学会”为“会学”的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抓规律,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这一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就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想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看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促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看图训练说话时,我遵循了先“看”后“说”这个规律。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再指导练习“说话”。“观察”,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看图说话都是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进行观察的。比如《精彩的球赛》看图说话,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先弄清楚图意,再抓住重点部分仔细观察,小球门手神态、动作怎样?观众表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想像: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说话”,就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根据老师的引导,用完整、通顺的话把图意表达出来,重点的详说,次要的可以简短些。说话时,用词要准确,语言要完整、连贯。学生在以后进行看图说话时,就会运用学到的这个方法,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练习了。
二、会质疑,掌握探索问题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弄清楚,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他们创造质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能够质疑问难,积极解疑,就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对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都十分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学习语文质的飞跃,它标志着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发现并开拓新知识领域。
以《五彩池》教学为例。我先让学生读题目,看课件中池水的颜色,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看着这五彩的池水,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对于学生这些提到“点子”上的问题,我并不急于作答,而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自己主动探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仔细观察图画去弄清问题。很快,大部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观察图画都能准确地说出池水五颜六色的原因。接着,我向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其中有学生质疑:“像莲花、像镰刀、像盘子、像起伏的丘陵、像险峻的山峰。”是什么意思,从中说明了什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水池的形状,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达。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很自然能明白课文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去说明水池的数量多和颜色美。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指导,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求知的乐趣。
三、善评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准确的学习方法了。指导学生评改,分析对错,是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都比较羡慕当老师,认为老师批改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互相写批语,再相互改评,可以分享其中的“乐”。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故批改较多的是字词方面,其他方面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教师可作批改指导,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以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框架批改。选出精彩的文章共同品析。批改时,善于启发诱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批改中有所收益,有所体会,自觉地发现和改正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的作文评改也就更具实效了。
四、懂归纳,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
学法的掌握如同知识的获得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开始时要靠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明确的指导,当学生运用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进行尝试学习并取得收效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其它的学习中,起到迁移的作用。
如把某段课文或某类课文所运用的方法、步骤,设计好的思考练习,突破某一知识难点、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的过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尝试,再让学生回顾学习时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同类的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先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学习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并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其他几个自然段的异同点。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其它两个自然段。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归纳了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体,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和学转化的关键,教法不当,就直接影响到学法的正确性,从而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用教法的“巧”来促进学法的“活”,才能最终实现变“学会”为“会学”的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