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互相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目的而按不同形式组成的小集体。下面我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如何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应用提几点看法。
一、合理分组,选培组长,细化分工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的分组要把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教师应该将全班学生根据性别、才能倾向、能力、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的差异分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
为了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显得至关重要。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再由教师对组长进行上岗前的相关培训及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对组长进行有效的长期培养,教会小组长管理组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在小组中细化分工,让组员承担不同的职责。在4人小组中设立“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讨论,协调组内的意见)、“记录员”(别人发言时,负责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把本组互助学习的情况在全班进行归纳汇报)、“监督员”(个别学生开小差,负责及时指正)。
二、精心选择好小组讨论的问题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的,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在初中思品课上,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呢?
(一)引起学生交流兴趣的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感兴趣交流的问题很多。如“遇到挫折时怎么应对”“怎样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尺度”“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等问题。
(二)思维容量大或程序较为复杂的问题
现行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学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的,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三、优化问题设计
选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后,设计和呈现问题也很讲究。问题难度过浅,学生不需要讨论合作;问题难度过大,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则无从讨论合作,更谈不上互助了。
如上《生活离不开法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律的作用,我引用了两则漫画(一是主人公违反交通规则被处罚,二是主人公运用法律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设计了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第一则漫画主人公为什么被罚?
第二则漫画主人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通过这两则漫画说说法律的作用。
学生讨论了一会,有小组就出现聊天开小差的情况。我以为学生讨论完毕,于是请各小组发言。第一二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但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很机械地照搬课本的句子,对于法律的作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第一二个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用怎样讨论就能回答。第三个问题则由于没有过渡,显得突兀,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于是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调整了问题:
这两则漫画都是由于一样奇妙的东西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你能发现是什么吗?
如果生活没有了这样东西会变得怎样?
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对“奇妙的东西”感到好奇,展开了讨论,很快得出“这样东西”就是法律。我接着总结:“法律在两则漫画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一是处罚二是维权,可见对生活很重要。如果生活没有了法律,会变得怎样?”平稳的过渡引发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就显得水到渠成。
四、指导必要的合作互助技巧
在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刚实施阶时,学生合作起来显得生疏僵硬。因此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互助技能。
教会学生分工,了解组内成员的能力,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给学生各种人际交往技巧,如尊重他人的技巧、清楚沟通的技巧、反省回馈的技巧、处理冲突的技巧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长期培养,引导合作互助小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五、落实评价机制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评价对象分为个人和小组。农村学生一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对自己经过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提升的能力不能做出很明确的自我评价,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一)个体评价
对组内个体评价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个体评价的内容包括:组内职责执行的情况、与他人交流的情况、倾听的情况、资料分享的情况、任务完成的情况等。一般由组长组织评议,半数以上成员认可就可以作为某同学的评价。
(二)小组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与组内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合作互助态度品质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对学习结果采用捆绑式评价,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作业和考试成绩作为小组总分的组成部分,并将个体进步作为评价小组学习的一部分;对小组学习优胜组和突出个人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是一种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方式,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也应该经常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一、合理分组,选培组长,细化分工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的分组要把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教师应该将全班学生根据性别、才能倾向、能力、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的差异分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
为了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显得至关重要。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再由教师对组长进行上岗前的相关培训及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对组长进行有效的长期培养,教会小组长管理组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在小组中细化分工,让组员承担不同的职责。在4人小组中设立“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讨论,协调组内的意见)、“记录员”(别人发言时,负责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把本组互助学习的情况在全班进行归纳汇报)、“监督员”(个别学生开小差,负责及时指正)。
二、精心选择好小组讨论的问题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的,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在初中思品课上,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呢?
(一)引起学生交流兴趣的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感兴趣交流的问题很多。如“遇到挫折时怎么应对”“怎样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尺度”“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等问题。
(二)思维容量大或程序较为复杂的问题
现行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学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的,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三、优化问题设计
选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后,设计和呈现问题也很讲究。问题难度过浅,学生不需要讨论合作;问题难度过大,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则无从讨论合作,更谈不上互助了。
如上《生活离不开法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律的作用,我引用了两则漫画(一是主人公违反交通规则被处罚,二是主人公运用法律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设计了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第一则漫画主人公为什么被罚?
第二则漫画主人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通过这两则漫画说说法律的作用。
学生讨论了一会,有小组就出现聊天开小差的情况。我以为学生讨论完毕,于是请各小组发言。第一二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但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很机械地照搬课本的句子,对于法律的作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第一二个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用怎样讨论就能回答。第三个问题则由于没有过渡,显得突兀,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于是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调整了问题:
这两则漫画都是由于一样奇妙的东西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你能发现是什么吗?
如果生活没有了这样东西会变得怎样?
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对“奇妙的东西”感到好奇,展开了讨论,很快得出“这样东西”就是法律。我接着总结:“法律在两则漫画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一是处罚二是维权,可见对生活很重要。如果生活没有了法律,会变得怎样?”平稳的过渡引发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就显得水到渠成。
四、指导必要的合作互助技巧
在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刚实施阶时,学生合作起来显得生疏僵硬。因此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互助技能。
教会学生分工,了解组内成员的能力,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给学生各种人际交往技巧,如尊重他人的技巧、清楚沟通的技巧、反省回馈的技巧、处理冲突的技巧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长期培养,引导合作互助小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五、落实评价机制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评价对象分为个人和小组。农村学生一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对自己经过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提升的能力不能做出很明确的自我评价,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一)个体评价
对组内个体评价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个体评价的内容包括:组内职责执行的情况、与他人交流的情况、倾听的情况、资料分享的情况、任务完成的情况等。一般由组长组织评议,半数以上成员认可就可以作为某同学的评价。
(二)小组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与组内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合作互助态度品质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对学习结果采用捆绑式评价,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作业和考试成绩作为小组总分的组成部分,并将个体进步作为评价小组学习的一部分;对小组学习优胜组和突出个人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合作互助型学习小组是一种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方式,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也应该经常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