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引导他们找到那一泓“活水”,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情、一感变为作文中的素材,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去进行积累。
  一、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积累
  例如,在读沈复的《幼时记趣》时,当学生体会了作者“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乐趣后,可以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课堂上学生讲得很是热闹,课后让他们及时记在素材本里,可记下自己的,也可记下别人的,只要是有趣的就行。在教鲁迅的《社戏》,讲到孩子们想办法看戏和偷豆情节时,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之间的那种纯洁质朴的友谊后,就可引导他们去思考生活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情谊。这些真实的片段比好朋友在我考试考砸时鼓励我、考试时借我铅笔、下雨时借我伞要好得多。
  二、坚持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积累
  我们知道,喜欢看书的学生不一定作文好,作文好的学生肯定爱看书。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取决于: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书,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自主思维的参与。可将素材原文和自己对素材的感想都记录在素材本上,并按其适用的主题进行归类;或者在某一主题下寻找相应的三条素材,同样抄录在素材本上并写下自己的评价。
  三、抓住活动契机进行有效积累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材料,亲自带学生融入大自然:春天去双台河领略自然风光,秋天率学生到辛集市小河里摸鱼,冬天去郊外冰河上打雪仗。然后再确定“春到双台河”“摸鱼”“打雪仗”这样的作文题目。春天时可去走走学校旁边的田间小路,冬天时去扫扫街道上的积雪。每周举行一次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只要我们肯花时间,这些活动的开展可谓一举多得。
  四、紧扣时事新闻进行有效积累
  在这个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丰富的时代里,报纸、电视、网络都是学生可阅读的途径。老师可通过家校联系的平台,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取有益信息,然后再在语文课前开展“新闻点评”“时事论坛”等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成就了旁征博引的大气。
  五、挖掘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积累
  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将这些资源积累起来,我们学生的作文将更具个性。
  泰山不辞寸土乃成其巍峨之形;河海不择细流乃成其浩瀚之貌。积累材料就是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时不可或缺的一抔土、一线流泉。高度重视并躬身践行是积累材料的关键一环,要引导学生将这一泓“活水”流进心田,让学生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写真文,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其他文献
写完作文《我想和××做同桌》之后,教室里异常喧闹:学生分散到教室的各个角落,欣赏同伴的习作;不时有学生拿出写好的“便利贴”,将评价贴到习作的后面;习作得到同伴好评并打动评委的学生,兴奋地调整着座位……看似平常的写作缘何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产生了如此的轰动效应呢?这得益于写作策划。  一、借助策划,让写作的目的走向自然  叶圣陶先生一直主张要让学生作“应需”之文——应本人之需,应他人之需;应生活之需,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先生不弃,蜗居蚁垤(dié),暂屈一宿。”①这是明代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在剧作《卓文君》第二折中的一句道白。大意是说:“先生如若不嫌弃的话,就在我这寒舍中将就一夜。”  这里用了两个词语,一为“蜗居”,一为“蚁垤”。  “蜗居”的字面意思,若理解为“像蜗牛一样潜居、蜇伏”的话,那么,望文生义,“蚁居”的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像蚂蚁一样群聚生活着”。  其实,“蜗居”一词源自“蜗庐”,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