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就更加的依赖于翻译这个过程,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日渐频繁,从文化层面来看电影翻译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电影翻译能够让英语电影锦上添花,增加其电影的艺术和魅力,尽管如此,中国的外语电影的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例如《复仇者联盟2》等大片的翻译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中国观众的观影体验,为此我们以功能对等为基本的理论框架,结合2008上映的《功夫熊猫》,从多个层次分析英语电影的翻译过程,并截取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分析和比对功能对等原则在英语翻譯中的作用。
关键词:《功夫熊猫》;英语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电影赏析
英语翻译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英语翻译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的困难。不仅仅要考虑到基本的词汇和语用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够从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加以考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英若诚曾经说过:就戏剧翻译来说,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尽量使的我们的观众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获得和原作同样的体验。因此,影视翻译的重要原则就是让我们的本土观众在观赏外文电影的时候获得和英语国家的观众观看原版电影中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为此我们以《功夫熊猫》为案例分析英文电影的翻译过程,选择《功夫熊猫》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原因在于这部正宗的好莱坞动漫喜剧电影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西方世界在全球文化多极化发展下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重新解读,对于本片的翻译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均为派拉蒙的梦工厂,电影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的特色文化,并在人物设定、叙事结构和画面风格等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也给翻译造成了很多的困难,为此我们比较官方配音版翻译和伊甸园字幕组的翻译,以奈达的对等理论出发,在比对中发现英语翻译的对等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
功能对等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翻译学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萌芽产生于18世界,当时的乔治坎贝尔提出了词义和用词目的的关联翻译理论,其主要的思想奠定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基础。随后很多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后来明确了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第一个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来至于前苏联的语言学家费道罗夫等人。但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最为透彻,贡献最大的是来至于美国的翻译学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将翻译的过程直接的看成了一个交际的过程,并提出了以读者和观众为重心的“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的核心概念是,翻译的过程要尽量的照顾到读者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语言复制和源语言的自然交换和自然对等,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在接受译文的信息时候获得和源语言接受者阅读原文时相同的感受,即文本翻译的过程要根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惯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实现完全自然的表达过程。
功能对等理论反映到电影翻译的过程中,就是指充分的强调观众为中心,重视观众反应的对等,即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能够从中国观众的角度来解读电影中的信息,同一个信息可以由两种语言来传达,但是却能产生相同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二、从对等理论分析《功夫熊猫》的两版翻译
近两年我国扩大了进口大片的数量,随着更多的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影视作品的翻译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像《银河护卫队》《复仇者联盟2》这样的进口大片的翻译也引发的广泛的争议和思考。影视作品的翻译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电影的泛音不仅仅要做到准确,更加要考虑到本国观众的观影感受,保证原汁原味的美式电影的文化,才能够吸引跟多的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这种功能和需求上与翻译学中的对等理论不谋而合,我们以此为基础探索其翻译的对等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而今,随着我国开放了美国大片的引进力度,电影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影视翻译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英语电影的翻译过程。而2008年上映的《功夫熊猫》,在上映后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不仅在院线和影院表现良好,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和下载率也居高不下,但是网络上却流传着的非常多的版本,其中不乏很多劣质的翻译作品,因此我么有必要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去分析其翻译的优劣,现在我们挑选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分别为官方的配音版本和伊甸园字幕版本,主要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分析英语电影翻译的对等研究。
(一)词汇层面
对于词汇的翻译来说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性,任何两个民族之间文化背景和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词汇的应用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词意扭曲和变形。因此在电影的翻译过程中就要充分的结合文化背景给予一定的补充和纠正,从而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和目的。例如《功夫熊猫》中的五个功夫大侠的名称翻译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五个大侠的名称为:Tigress,Monkey,Viper,Mnatis和Crane。官方配音版的翻译为:娇虎、金猴、灵蛇、螳螂和仙鹤。而伊甸园给出的字幕翻译为:悍娇虎、成吉思憨猴、俏小龙、幻影螳螂和禅灵鹤。官方的配音版本中,除了Mantis这个翻译由于为了保证统一而译成了螳螂,其他的人物名称都加了一定的修饰语,无论是性别还是颜色等都使得人物更加的形象生动,照顾到了观众的体验。但是字幕组的翻译实际上更加的具有文化特色,由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和中国功夫的设定,使得美国本土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际上是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去观看的,字幕组的翻译更加的能够体现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在猴的翻译中加入了成吉思思汗的寓意,充分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之结合,反映了各个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对于大反派的Tai Lung的翻译,官方配音版本给出的翻译是大龙,而字幕组的翻译则为黑豹太郎。事实上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的保留了很多的中国发音,例如主角名字的“Po”和中国国宝的宝的发音很相似,同样的大反派的名字角色也是如此,官方配音版翻译是大龙相对来说并不恰当。我们知道在很多西方人的世界里,龙的形象是很邪恶的。但是中国则完全不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相比较来说字幕版的翻译则非常的贴切,译文为黑豹太郎,黑和太郎都是明显暗示和寓意,容易让观众联想到黑暗和邪恶,从而产生于美国本土观众同样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二)语用层面
翻译的过程实际就是译意的过程,即设计到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反映到电影的翻译中就变成了制片方-影视翻译-观众,尽管这样的置换并不贴切,但是能够反映出电影翻译的语用过程。例如《功夫熊猫》中,主角曾经梦到自己变成了功夫大师,在面馆面对小混混挑衅的时候说道:“I see you like to chew,maybe you should chew on myface”官方的翻译为: 你好像挺爱吃,那你干脆吃本大爷一拳。而字幕组的翻译则为:小样你这么喜欢嚼东西,想不想尝尝我的拳头啥滋味。这个“小样儿”和“啥”和阿宝的略显笨拙的体型充分的结合,使得主角的形象生动饱满,两种翻译都采用了归化的解释方法,但是字幕组的更胜一筹。事实上本片中的阿宝的故事核心上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阿宝就像一个有着自己梦想并为之奋斗的美国青年,字幕组的翻译更加偏向于口语化,非常的适合一个小混混的口吻,从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翻译能够保证观众获得类似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三)文化层面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撑,社会文化也反向影响着人们在语言选择和定型的过程,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和特性也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事实上语言翻译就是一个文化翻译的过程,必须考虑到每个翻译单位的文化内涵。例如《功夫熊猫》中的主要场景“jade palace”,官方翻译仍然是相对直白一点的翡翠宫,而字幕组给出的翻译则是玉皇宫,相对来说翡翠(jade)宫更加能够保留原文的含义。但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玉皇宫很容易让中国的观众联想到玉皇大帝这样一个经典的道教形象,能够让观众联想到一个至高无上、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的形象,从使得主要的建筑元素深入人心。
(四)审美层面
《功夫熊猫》中还大量的运用了中国的哲学元素,例如乌龟大师的很多场景中都涉及到了典型的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于这部分的翻译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就能完成的。电影的制作方有意的强调中国元素的应用,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影的艺术质量和艺术追求,即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有一定的翻译风格和艺术创作。即能够再现原版电影中的艺术风格,例如乌龟仙人对浣熊师傅说:“Your mind islike this water ,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ewer becomes clear”英文原版給出的翻译比较偏向于口语化:“你的思想就像水一样,我的朋友,当水摇曳的时候,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事实上乌龟大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家哲学思想,而伊甸园字幕组这个时候的翻译却不在口语化,其翻译为:心如止水,乱则不明。与电影中的场景充分的结合,无论是电影构图还是这个时候的古筝的音乐,这样的翻译堪称点睛之笔,让人佩服字幕组还有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官方版本的直译并没有太大的缺陷,不过相比于字幕组的翻译来说,对于电影中这个场景的翻译后者极大的满足了这个观影场景。
三、结语
电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影响电影翻译的因素有很多,为此我们从翻译对等的角度探索了《功夫熊猫》两种翻译版本的区别,从不同之处探寻了如何利用翻译对等的理论和思想实现更好的影视对白翻译,如何充分的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使其获得与英语国家的观众相似的观影体验和感受,给外语片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玉.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3.112-113.
[2]邹凌力.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研究[D].湖南大学,2013.45-46.
[3]向琼.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89-90.
[4]曾建兰.基于归化和异化理论角度上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功夫熊猫》电影为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03:94-96.
[5]袁晨.从功能对等理论比较研究电影《功夫熊猫》的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6:122-123.
[6]陈鹏南.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的实证研究——以中港台《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26-129.
[7]吴琼.基于关联理论的《功夫熊猫》字幕翻译方法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51-154.
[8]张志超.从改写理论看《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描述[J].电影文学,2009,06:52-53.
[9]程清.《功夫熊猫2》中熊猫形象的重塑与融合[D].湖北工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刘普,男,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语言学。
关键词:《功夫熊猫》;英语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电影赏析
英语翻译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英语翻译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的困难。不仅仅要考虑到基本的词汇和语用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够从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加以考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英若诚曾经说过:就戏剧翻译来说,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尽量使的我们的观众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获得和原作同样的体验。因此,影视翻译的重要原则就是让我们的本土观众在观赏外文电影的时候获得和英语国家的观众观看原版电影中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为此我们以《功夫熊猫》为案例分析英文电影的翻译过程,选择《功夫熊猫》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原因在于这部正宗的好莱坞动漫喜剧电影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西方世界在全球文化多极化发展下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重新解读,对于本片的翻译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均为派拉蒙的梦工厂,电影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的特色文化,并在人物设定、叙事结构和画面风格等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也给翻译造成了很多的困难,为此我们比较官方配音版翻译和伊甸园字幕组的翻译,以奈达的对等理论出发,在比对中发现英语翻译的对等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
功能对等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翻译学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萌芽产生于18世界,当时的乔治坎贝尔提出了词义和用词目的的关联翻译理论,其主要的思想奠定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基础。随后很多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后来明确了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第一个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来至于前苏联的语言学家费道罗夫等人。但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最为透彻,贡献最大的是来至于美国的翻译学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将翻译的过程直接的看成了一个交际的过程,并提出了以读者和观众为重心的“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的核心概念是,翻译的过程要尽量的照顾到读者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语言复制和源语言的自然交换和自然对等,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在接受译文的信息时候获得和源语言接受者阅读原文时相同的感受,即文本翻译的过程要根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惯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实现完全自然的表达过程。
功能对等理论反映到电影翻译的过程中,就是指充分的强调观众为中心,重视观众反应的对等,即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能够从中国观众的角度来解读电影中的信息,同一个信息可以由两种语言来传达,但是却能产生相同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二、从对等理论分析《功夫熊猫》的两版翻译
近两年我国扩大了进口大片的数量,随着更多的国外影视作品的引进,影视作品的翻译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像《银河护卫队》《复仇者联盟2》这样的进口大片的翻译也引发的广泛的争议和思考。影视作品的翻译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电影的泛音不仅仅要做到准确,更加要考虑到本国观众的观影感受,保证原汁原味的美式电影的文化,才能够吸引跟多的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这种功能和需求上与翻译学中的对等理论不谋而合,我们以此为基础探索其翻译的对等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而今,随着我国开放了美国大片的引进力度,电影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影视翻译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英语电影的翻译过程。而2008年上映的《功夫熊猫》,在上映后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不仅在院线和影院表现良好,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和下载率也居高不下,但是网络上却流传着的非常多的版本,其中不乏很多劣质的翻译作品,因此我么有必要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去分析其翻译的优劣,现在我们挑选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分别为官方的配音版本和伊甸园字幕版本,主要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分析英语电影翻译的对等研究。
(一)词汇层面
对于词汇的翻译来说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性,任何两个民族之间文化背景和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词汇的应用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词意扭曲和变形。因此在电影的翻译过程中就要充分的结合文化背景给予一定的补充和纠正,从而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和目的。例如《功夫熊猫》中的五个功夫大侠的名称翻译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五个大侠的名称为:Tigress,Monkey,Viper,Mnatis和Crane。官方配音版的翻译为:娇虎、金猴、灵蛇、螳螂和仙鹤。而伊甸园给出的字幕翻译为:悍娇虎、成吉思憨猴、俏小龙、幻影螳螂和禅灵鹤。官方的配音版本中,除了Mantis这个翻译由于为了保证统一而译成了螳螂,其他的人物名称都加了一定的修饰语,无论是性别还是颜色等都使得人物更加的形象生动,照顾到了观众的体验。但是字幕组的翻译实际上更加的具有文化特色,由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和中国功夫的设定,使得美国本土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际上是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去观看的,字幕组的翻译更加的能够体现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在猴的翻译中加入了成吉思思汗的寓意,充分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之结合,反映了各个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对于大反派的Tai Lung的翻译,官方配音版本给出的翻译是大龙,而字幕组的翻译则为黑豹太郎。事实上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的保留了很多的中国发音,例如主角名字的“Po”和中国国宝的宝的发音很相似,同样的大反派的名字角色也是如此,官方配音版翻译是大龙相对来说并不恰当。我们知道在很多西方人的世界里,龙的形象是很邪恶的。但是中国则完全不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相比较来说字幕版的翻译则非常的贴切,译文为黑豹太郎,黑和太郎都是明显暗示和寓意,容易让观众联想到黑暗和邪恶,从而产生于美国本土观众同样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二)语用层面
翻译的过程实际就是译意的过程,即设计到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反映到电影的翻译中就变成了制片方-影视翻译-观众,尽管这样的置换并不贴切,但是能够反映出电影翻译的语用过程。例如《功夫熊猫》中,主角曾经梦到自己变成了功夫大师,在面馆面对小混混挑衅的时候说道:“I see you like to chew,maybe you should chew on myface”官方的翻译为: 你好像挺爱吃,那你干脆吃本大爷一拳。而字幕组的翻译则为:小样你这么喜欢嚼东西,想不想尝尝我的拳头啥滋味。这个“小样儿”和“啥”和阿宝的略显笨拙的体型充分的结合,使得主角的形象生动饱满,两种翻译都采用了归化的解释方法,但是字幕组的更胜一筹。事实上本片中的阿宝的故事核心上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阿宝就像一个有着自己梦想并为之奋斗的美国青年,字幕组的翻译更加偏向于口语化,非常的适合一个小混混的口吻,从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翻译能够保证观众获得类似的观影体验和感受。
(三)文化层面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撑,社会文化也反向影响着人们在语言选择和定型的过程,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和特性也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事实上语言翻译就是一个文化翻译的过程,必须考虑到每个翻译单位的文化内涵。例如《功夫熊猫》中的主要场景“jade palace”,官方翻译仍然是相对直白一点的翡翠宫,而字幕组给出的翻译则是玉皇宫,相对来说翡翠(jade)宫更加能够保留原文的含义。但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玉皇宫很容易让中国的观众联想到玉皇大帝这样一个经典的道教形象,能够让观众联想到一个至高无上、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的形象,从使得主要的建筑元素深入人心。
(四)审美层面
《功夫熊猫》中还大量的运用了中国的哲学元素,例如乌龟大师的很多场景中都涉及到了典型的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于这部分的翻译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就能完成的。电影的制作方有意的强调中国元素的应用,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影的艺术质量和艺术追求,即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有一定的翻译风格和艺术创作。即能够再现原版电影中的艺术风格,例如乌龟仙人对浣熊师傅说:“Your mind islike this water ,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ewer becomes clear”英文原版給出的翻译比较偏向于口语化:“你的思想就像水一样,我的朋友,当水摇曳的时候,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事实上乌龟大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家哲学思想,而伊甸园字幕组这个时候的翻译却不在口语化,其翻译为:心如止水,乱则不明。与电影中的场景充分的结合,无论是电影构图还是这个时候的古筝的音乐,这样的翻译堪称点睛之笔,让人佩服字幕组还有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官方版本的直译并没有太大的缺陷,不过相比于字幕组的翻译来说,对于电影中这个场景的翻译后者极大的满足了这个观影场景。
三、结语
电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影响电影翻译的因素有很多,为此我们从翻译对等的角度探索了《功夫熊猫》两种翻译版本的区别,从不同之处探寻了如何利用翻译对等的理论和思想实现更好的影视对白翻译,如何充分的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使其获得与英语国家的观众相似的观影体验和感受,给外语片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玉.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3.112-113.
[2]邹凌力.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研究[D].湖南大学,2013.45-46.
[3]向琼.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89-90.
[4]曾建兰.基于归化和异化理论角度上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功夫熊猫》电影为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03:94-96.
[5]袁晨.从功能对等理论比较研究电影《功夫熊猫》的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6:122-123.
[6]陈鹏南.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的实证研究——以中港台《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26-129.
[7]吴琼.基于关联理论的《功夫熊猫》字幕翻译方法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51-154.
[8]张志超.从改写理论看《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的描述[J].电影文学,2009,06:52-53.
[9]程清.《功夫熊猫2》中熊猫形象的重塑与融合[D].湖北工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刘普,男,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