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邵伯秧号子是扬州运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流布于江都邵伯镇、邵伯湖四周乡镇及镇东里下河地区。本文将通过对邵伯秧号子的生存现状、传承传播、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发现其在当下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设性意见,为扬州运河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发展提供实证性理论依据与经验。
关键词:邵伯秧号子 运河文化 问题 意见
一、引言
2018年8月13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扬州运河文化下的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共3人,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对扬州地区锣鼓秧号子进行了为期2天的田野考察。笔者一行欣赏了邵伯秧号子的现场表演并采访了邵伯民歌传承人黄干林老师,从中受益匪浅。
二、邵伯秧号子的渊源及形成
清张文端《运河图说》载:“邵伯步邱也。谢安镇广陵(东晋太元十年即公元385年),见步邱地势西高东下,每春夏湖水涨,辄东浸民田,而西又苦旱。安为筑埭以界之,高下两利,名邵伯埭”。可见,在东晋时镇东就有大片秧田。到了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即有“一禾双穗”的记载,“广袤千里,亩收皆倍”,栽秧号子是稻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邵伯栽秧历史久远,“劳者歌其事”(汉代韩婴语),与栽秧相伴的栽秧号子当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天籁之声”,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插秧时节,长日当空,妇女们面朝水田背朝天,又苦又累,她们借秧号子表述心声,解乏助兴。邵伯传统民谚云:“栽秧不栽哑巴秧”“十八个大姐下田来,莫把秧号冷了台”。经过千年的流传,加之劳动力的流动和婚丧嫁娶等因素,邵伯秧号子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富的演唱曲调和演唱内容。这个秧田里的歌成为历代太平盛世的风向标。
三、历史沿革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邵伯秧号子祖祖辈辈在秧田里飘荡的歌走上舞台。每逢夏收之际,都要开展号子比赛之类的民歌演唱活动,发现和培养优秀民歌手,挖掘、整理旧民歌,创作、推广新民歌等。1953年夏收前,邵伯区在露筋乡组织了一次赛号子大会,这是江都自1949年以来,唯一一次赛号子大会。1953年,江苏省歌舞队成立,有“金嗓子”之称的施登英被招入队,由她首唱原汁原味地把《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沙棱子撂在外》)从邵伯唱到了省城。1958年,镇秧号手赵锦珠也被请到省歌舞团。著名歌唱家雪飞讲:“我唱的《拔根芦柴花》等秧号子,就是跟你们邵伯小姑娘学的。”1982年,江苏省歌舞团赴北京演出,在民族文化宫连演8场,邵伯秧号子的优美歌声再次回荡在首都舞台。1997年,《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沙棱子撂在外》)等9首邵伯秧号子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2001年成立甘棠民歌民乐队,邵伯秧号子正在新的空间场所展示她的独特魅力,经久不衰,传唱永远。
四、演唱内容范围广
邵伯秧号子的演唱内容广泛,主要有以下艺术特色:(1)表达男女爱情,如《情哥想妹心内忧》:“情哥想妹心内忧,喝茶吃饭难下喉,铁打钓钩吞下肚,时刻挂在哥心头。”(2)反映人民疾苦,如《十二月长工苦》:“正月长工正月中,有钱人家闹哄哄,长工身穿破衣裤,一日三餐肚里空。”(3)追求个性解放,如《快来参加新四军》:“上趟的姐姐听我言,快来参加妇救会,你有你的发言权。挑秧哥哥你听清,邵伯湖出了新四军,宽大又宽心。”(4)反映自然生物,如《早上起来天气晴》:“清早起来天气晴,兔子出洞怕老鹰,老鹰怕的麻鹞子,麻鹞子又怕海瞳鹰……蜻蜓怕的蜘蛛网,蠓虫子又怕面糊叮。”(5)反映史传人物,如《十二月古人名》:“正月里来是新年,关公月下斩貂婵,自从斩下貂婵女,气死张飞泪涟涟。”(6)反映日常生活的,如《小媳妇苦难挨》:“小媳妇进门真正苦,挑水寻草忙烧煮”“正月里小媳妇苦难挨,刺針棵里割芦柴”等。其他如神仙鬼怪等内容的也无所不唱。
五、面临的困境
邵伯秧号子虽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工作,但仍然面临着以下困境。(1)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后,劳动密集型的栽秧盛况不复存在,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推广,秧号子正失去它原有的活力、张力,现正处于萎缩期。(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花木蔬菜种植比例加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众多因素使得秧号子正淡出人们的视野。(3)现代流行歌曲以及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的繁荣,使秧号子的受众正在减少。(4)一些老秧歌手相继过世,部分没有来得及被挖掘、整理的秧号子也随之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演唱技法正在逐渐失传。
六、结语
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其内容涉及面广,一般是“一人唱,众人和”。祖祖辈辈哼唱的秧号子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应当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扬州运河文化下的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成果申报(项目编号:201814436029Y)。
(作者简介:方芳,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邵伯秧号子 运河文化 问题 意见
一、引言
2018年8月13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扬州运河文化下的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共3人,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对扬州地区锣鼓秧号子进行了为期2天的田野考察。笔者一行欣赏了邵伯秧号子的现场表演并采访了邵伯民歌传承人黄干林老师,从中受益匪浅。
二、邵伯秧号子的渊源及形成
清张文端《运河图说》载:“邵伯步邱也。谢安镇广陵(东晋太元十年即公元385年),见步邱地势西高东下,每春夏湖水涨,辄东浸民田,而西又苦旱。安为筑埭以界之,高下两利,名邵伯埭”。可见,在东晋时镇东就有大片秧田。到了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即有“一禾双穗”的记载,“广袤千里,亩收皆倍”,栽秧号子是稻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邵伯栽秧历史久远,“劳者歌其事”(汉代韩婴语),与栽秧相伴的栽秧号子当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天籁之声”,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插秧时节,长日当空,妇女们面朝水田背朝天,又苦又累,她们借秧号子表述心声,解乏助兴。邵伯传统民谚云:“栽秧不栽哑巴秧”“十八个大姐下田来,莫把秧号冷了台”。经过千年的流传,加之劳动力的流动和婚丧嫁娶等因素,邵伯秧号子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富的演唱曲调和演唱内容。这个秧田里的歌成为历代太平盛世的风向标。
三、历史沿革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邵伯秧号子祖祖辈辈在秧田里飘荡的歌走上舞台。每逢夏收之际,都要开展号子比赛之类的民歌演唱活动,发现和培养优秀民歌手,挖掘、整理旧民歌,创作、推广新民歌等。1953年夏收前,邵伯区在露筋乡组织了一次赛号子大会,这是江都自1949年以来,唯一一次赛号子大会。1953年,江苏省歌舞队成立,有“金嗓子”之称的施登英被招入队,由她首唱原汁原味地把《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沙棱子撂在外》)从邵伯唱到了省城。1958年,镇秧号手赵锦珠也被请到省歌舞团。著名歌唱家雪飞讲:“我唱的《拔根芦柴花》等秧号子,就是跟你们邵伯小姑娘学的。”1982年,江苏省歌舞团赴北京演出,在民族文化宫连演8场,邵伯秧号子的优美歌声再次回荡在首都舞台。1997年,《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沙棱子撂在外》)等9首邵伯秧号子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2001年成立甘棠民歌民乐队,邵伯秧号子正在新的空间场所展示她的独特魅力,经久不衰,传唱永远。
四、演唱内容范围广
邵伯秧号子的演唱内容广泛,主要有以下艺术特色:(1)表达男女爱情,如《情哥想妹心内忧》:“情哥想妹心内忧,喝茶吃饭难下喉,铁打钓钩吞下肚,时刻挂在哥心头。”(2)反映人民疾苦,如《十二月长工苦》:“正月长工正月中,有钱人家闹哄哄,长工身穿破衣裤,一日三餐肚里空。”(3)追求个性解放,如《快来参加新四军》:“上趟的姐姐听我言,快来参加妇救会,你有你的发言权。挑秧哥哥你听清,邵伯湖出了新四军,宽大又宽心。”(4)反映自然生物,如《早上起来天气晴》:“清早起来天气晴,兔子出洞怕老鹰,老鹰怕的麻鹞子,麻鹞子又怕海瞳鹰……蜻蜓怕的蜘蛛网,蠓虫子又怕面糊叮。”(5)反映史传人物,如《十二月古人名》:“正月里来是新年,关公月下斩貂婵,自从斩下貂婵女,气死张飞泪涟涟。”(6)反映日常生活的,如《小媳妇苦难挨》:“小媳妇进门真正苦,挑水寻草忙烧煮”“正月里小媳妇苦难挨,刺針棵里割芦柴”等。其他如神仙鬼怪等内容的也无所不唱。
五、面临的困境
邵伯秧号子虽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工作,但仍然面临着以下困境。(1)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后,劳动密集型的栽秧盛况不复存在,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推广,秧号子正失去它原有的活力、张力,现正处于萎缩期。(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花木蔬菜种植比例加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众多因素使得秧号子正淡出人们的视野。(3)现代流行歌曲以及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的繁荣,使秧号子的受众正在减少。(4)一些老秧歌手相继过世,部分没有来得及被挖掘、整理的秧号子也随之消失,有些原生态的演唱技法正在逐渐失传。
六、结语
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其内容涉及面广,一般是“一人唱,众人和”。祖祖辈辈哼唱的秧号子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应当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扬州运河文化下的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成果申报(项目编号:201814436029Y)。
(作者简介:方芳,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