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幼儿得到的宠爱更多,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随之增多。老师们常在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有的家长在送孩子上幼儿园
时,也常常向老师诉苦,在家里管教不好孩子,问老师们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这一课题的研究。
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一年来,我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并初见成效:
1 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说“习惯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我们通过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本学年,我们配合学园开展的 “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主要通过晨间入园的问好、课前向老师问好、观看相关礼仪教育VCD、收集礼仪标语、朗诵礼仪儿歌的形式,并结合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等进行礼仪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中,我们开展了“我爱妈妈”的主题活动,通过认识“三.八妇女节”、舞蹈《世上只有妈妈好》、儿歌《妈妈呀妈妈》等系列活动,许多孩子还会帮助妈妈擦桌子、拖地板、叠衣服,还制作了礼品袋送妈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爱护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许多孩子在活动中表示今后会用更多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妈妈们都说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在“五一劳动节”组织了主题活动《劳动真快乐》,开展了儿歌《公共设施要爱惜》、歌曲《环境多美丽》、劳动:《小小清洁工》等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在“父亲节”中,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音乐活动“好爸爸坏爸爸”;绘画“我的爸爸”;及“我帮爸爸打领结”等活动。在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中,有的幼儿说:我爸爸是个好爸爸,他教我话画画、写字,陪我做游戏;有的幼儿说:我爸爸是个好爸爸,他会陪我逛商店……通过了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更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爱,也学会了表达自己对爸爸的爱,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年来,孩子变得懂事、礼貌了,学会了如何尊重长辈。为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活动,在学园组织的“爱心捐赠活动”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分发宣传单的形式向家长、孩子宣传,调动家长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带玩具、图书等捐赠给山区的小朋友。我们还开展数学活动《玩具分类》、《我们是有爱心的好娃娃》等活动,让孩子们分享玩具、认识玩具、进行玩具的分类打包,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对这些独生子女来讲,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心教育活动,他们学着关爱别人,学着与别人分享。
2 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健康习惯的时,我们充分利用了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渗透着行为习惯标准,让环境时刻与孩子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让环境会说话。我们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渗透在教室、寝室、盥洗室、墙面等地方,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以往,幼儿洗手时教师常常得重复地交代:要先把袖子卷起来,再洗手;要记得擦手等等。我们便将孩子洗手的全过程拍成照片,张贴在水槽的墙壁上,时时提醒幼儿洗手的步骤及应注意的环节。自由饮水时的混乱也常常令人头疼。我们在引水桶前贴上形象可爱的“小脚印”,幼儿饮水时便一个个踩在小脚印上,整整齐齐地排队等待,这使饮水变得安静又有序。通过照片及脚印等,幼儿洗手、喝水时教师少费了很多唇舌,他们能站在水槽前,边对照着照片,边拉袖子;他们能站在“小脚印”上整齐有序地等待接水。又如在幼儿园的楼梯上,用自粘纸贴上形象可爱的小脚印,让幼儿区分上楼下楼的方向和位置,使幼儿形成了有序的常规。我们还在玩具柜上贴上数字,并在装有玩具的篮子也贴上对应的数字,帮助幼儿收玩具时能又快又准确地把玩具放回原位,孩子们很快地学回了把玩具归类放整齐的常规,保证了活动区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及培养幼儿学会轻轻走路,注意安全,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我们还开设了“走线练习”,充分利用活动室内的砖线,在餐前、午睡、集中活动前指导幼儿进行走线练习,既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又安定幼儿情绪。
2 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健康行为教育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教学活动是无法真正达成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的;要积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1 健康行为的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儿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那么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质的,譬如,在画画、看图书时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等;由于“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各领域的目标实质上是协调统一的,差异仅仅是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又是最可行的。一方面,各领域教育可以帮助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某些目标,譬如,通过语言活动,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大胆清楚地表达”;通过社会学习活动,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其“乐意与人交往”、“有同情心”、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艺术活动,抒发(发泄)内心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身体形态的变化,等等。另一方面,幼儿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健康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如,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声情并茂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探究等,唤起幼儿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欲望、对健康食品的兴趣、对健康行为的向往。 2.2 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一次午餐,我正忙着给一个患病的幼儿喂饭,林梓龙小朋友喝完汤后,等着我给他盛饭,我不便放下手上的饭,就让他自己盛饭。顿时,许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动手盛饭呢?于是我便说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来添饭。”这一说还真灵,只见平时吃饭爱说爱笑、慢条斯理的几个孩子此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上来添饭了,并骄傲地说:“老师,我吃完一碗了。”我立即给予表扬并顺势表示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就可以天天上来自己添饭了。从那以后,这几个幼儿吃饭有了很大进步,我就每天让他们自己动手添饭,并适当指导他们盛饭菜的方法。他们各个兴趣很浓,劲颇高。渐渐地,我班幼儿进餐时说说笑笑,剩菜剩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幼儿自己添饭,看似小事一桩,却可以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从平常的生活小事着手。由此,我受到启发,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去锻炼和练习,能力才会提高。
2.3 发挥小奖品的魔力。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激发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我就发挥了小奖品的作用。我用奖品鼓励幼儿的进步,如:同伴之间文明相处、不跑闹打架、不讲脏话、勇敢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得到小奖品,努力学习着各种健康的行为习惯。
4 家园配合,使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和巩固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长的素质在培养孩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在园表现往往很独立,可一回家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又是一种要求,这样很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我利用开家长会和《家园联系手册》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介绍了生活常规培养的要求、内容等,与家长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孩子的培养问题,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达成教育的一致性,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强化和巩固。在老师的帮助下,家长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识:
4.1 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不能把孩子力不能及的任务交给幼儿,因为让孩子经常做他不易完成的事,不仅不能形成自我服务的技能,反而会因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练习失去信心。当孩子做不好或完不成时,要耐心帮助,切不可急躁,开始教孩子学做时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逐步树立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自己动手的积极性。
4.2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要持之以恒。当孩子生病或想依赖时,要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耐心加以引导,或等孩子身体恢复或情绪稳定时,继续要求孩子自己动手。
4.3 除了尽可能安排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外,平时在生活中要抓住各种机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随时让孩子多动手,经常训练和巩固,如做饭时让孩子帮着剥豆子、摘菜;吃饭时孩子摆碗筷、盛饭;睡觉时帮忙铺被。不要为了学习而放弃让孩子动手,动手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动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的以身作则,需要教师的认真细致,需要教师用心挖掘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也需要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搭建的平台上共同协作,密切配合,相互信任,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习惯方面更有效、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方法与措施。
时,也常常向老师诉苦,在家里管教不好孩子,问老师们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幼儿健康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这一课题的研究。
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一年来,我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并初见成效:
1 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说“习惯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我们通过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本学年,我们配合学园开展的 “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主要通过晨间入园的问好、课前向老师问好、观看相关礼仪教育VCD、收集礼仪标语、朗诵礼仪儿歌的形式,并结合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等进行礼仪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中,我们开展了“我爱妈妈”的主题活动,通过认识“三.八妇女节”、舞蹈《世上只有妈妈好》、儿歌《妈妈呀妈妈》等系列活动,许多孩子还会帮助妈妈擦桌子、拖地板、叠衣服,还制作了礼品袋送妈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爱护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许多孩子在活动中表示今后会用更多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妈妈们都说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在“五一劳动节”组织了主题活动《劳动真快乐》,开展了儿歌《公共设施要爱惜》、歌曲《环境多美丽》、劳动:《小小清洁工》等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在“父亲节”中,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音乐活动“好爸爸坏爸爸”;绘画“我的爸爸”;及“我帮爸爸打领结”等活动。在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中,有的幼儿说:我爸爸是个好爸爸,他教我话画画、写字,陪我做游戏;有的幼儿说:我爸爸是个好爸爸,他会陪我逛商店……通过了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更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爱,也学会了表达自己对爸爸的爱,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年来,孩子变得懂事、礼貌了,学会了如何尊重长辈。为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活动,在学园组织的“爱心捐赠活动”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分发宣传单的形式向家长、孩子宣传,调动家长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幼儿带玩具、图书等捐赠给山区的小朋友。我们还开展数学活动《玩具分类》、《我们是有爱心的好娃娃》等活动,让孩子们分享玩具、认识玩具、进行玩具的分类打包,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对这些独生子女来讲,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心教育活动,他们学着关爱别人,学着与别人分享。
2 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健康习惯的时,我们充分利用了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渗透着行为习惯标准,让环境时刻与孩子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让环境会说话。我们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渗透在教室、寝室、盥洗室、墙面等地方,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以往,幼儿洗手时教师常常得重复地交代:要先把袖子卷起来,再洗手;要记得擦手等等。我们便将孩子洗手的全过程拍成照片,张贴在水槽的墙壁上,时时提醒幼儿洗手的步骤及应注意的环节。自由饮水时的混乱也常常令人头疼。我们在引水桶前贴上形象可爱的“小脚印”,幼儿饮水时便一个个踩在小脚印上,整整齐齐地排队等待,这使饮水变得安静又有序。通过照片及脚印等,幼儿洗手、喝水时教师少费了很多唇舌,他们能站在水槽前,边对照着照片,边拉袖子;他们能站在“小脚印”上整齐有序地等待接水。又如在幼儿园的楼梯上,用自粘纸贴上形象可爱的小脚印,让幼儿区分上楼下楼的方向和位置,使幼儿形成了有序的常规。我们还在玩具柜上贴上数字,并在装有玩具的篮子也贴上对应的数字,帮助幼儿收玩具时能又快又准确地把玩具放回原位,孩子们很快地学回了把玩具归类放整齐的常规,保证了活动区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及培养幼儿学会轻轻走路,注意安全,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我们还开设了“走线练习”,充分利用活动室内的砖线,在餐前、午睡、集中活动前指导幼儿进行走线练习,既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又安定幼儿情绪。
2 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健康行为教育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教学活动是无法真正达成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的;要积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1 健康行为的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幼儿健康的价值和幼儿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最必要的;如果幼儿教师真正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那么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最本质的,譬如,在画画、看图书时提醒孩子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等;由于“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各领域的目标实质上是协调统一的,差异仅仅是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又是最可行的。一方面,各领域教育可以帮助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某些目标,譬如,通过语言活动,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大胆清楚地表达”;通过社会学习活动,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其“乐意与人交往”、“有同情心”、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艺术活动,抒发(发泄)内心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身体形态的变化,等等。另一方面,幼儿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健康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如,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声情并茂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探究等,唤起幼儿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欲望、对健康食品的兴趣、对健康行为的向往。 2.2 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一次午餐,我正忙着给一个患病的幼儿喂饭,林梓龙小朋友喝完汤后,等着我给他盛饭,我不便放下手上的饭,就让他自己盛饭。顿时,许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动手盛饭呢?于是我便说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来添饭。”这一说还真灵,只见平时吃饭爱说爱笑、慢条斯理的几个孩子此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上来添饭了,并骄傲地说:“老师,我吃完一碗了。”我立即给予表扬并顺势表示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就可以天天上来自己添饭了。从那以后,这几个幼儿吃饭有了很大进步,我就每天让他们自己动手添饭,并适当指导他们盛饭菜的方法。他们各个兴趣很浓,劲颇高。渐渐地,我班幼儿进餐时说说笑笑,剩菜剩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幼儿自己添饭,看似小事一桩,却可以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从平常的生活小事着手。由此,我受到启发,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去锻炼和练习,能力才会提高。
2.3 发挥小奖品的魔力。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激发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我就发挥了小奖品的作用。我用奖品鼓励幼儿的进步,如:同伴之间文明相处、不跑闹打架、不讲脏话、勇敢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得到小奖品,努力学习着各种健康的行为习惯。
4 家园配合,使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和巩固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长的素质在培养孩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在园表现往往很独立,可一回家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又是一种要求,这样很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我利用开家长会和《家园联系手册》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介绍了生活常规培养的要求、内容等,与家长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孩子的培养问题,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达成教育的一致性,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强化和巩固。在老师的帮助下,家长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识:
4.1 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不能把孩子力不能及的任务交给幼儿,因为让孩子经常做他不易完成的事,不仅不能形成自我服务的技能,反而会因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练习失去信心。当孩子做不好或完不成时,要耐心帮助,切不可急躁,开始教孩子学做时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逐步树立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自己动手的积极性。
4.2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要持之以恒。当孩子生病或想依赖时,要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耐心加以引导,或等孩子身体恢复或情绪稳定时,继续要求孩子自己动手。
4.3 除了尽可能安排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外,平时在生活中要抓住各种机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随时让孩子多动手,经常训练和巩固,如做饭时让孩子帮着剥豆子、摘菜;吃饭时孩子摆碗筷、盛饭;睡觉时帮忙铺被。不要为了学习而放弃让孩子动手,动手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动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的以身作则,需要教师的认真细致,需要教师用心挖掘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也需要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搭建的平台上共同协作,密切配合,相互信任,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培养幼儿健康行为习惯方面更有效、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方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