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必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传统教育,我们要仔细审视,坚持辨证看待和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保持好的传统和特色,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立起既符合国情,又能紧跟着时代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语文教学观的教育方式。
一.对传统教育的继承
如前所述,传统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今天借鉴的优秀理念。“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这一课程性质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同时,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应体现出学科的独特性,笔者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应该有所继承。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根据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等能力的需要,加强双基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语言行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技能,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怎样复杂,作为母语教学,学生首先要获得语言规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反映语文规律的一系列规则,并且可以经过学习去认识它,掌握它。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紧扣基础知识,就能使他们掌握规律,获得要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语文学习过程仍要重视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这些古训可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读是根本,既要默读,又要朗读。读既是一个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接受正确思想和艺术熏陶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地读,才能生出疑来,引起思考,才能不断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接受教育,提高语文水平。现在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读的少,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图书室图书较少,且不会向学生开放。如果再不让学生读好课本,那他们的语文水平怎能提高。读是基础,是语文学习的首要环节,没有读就没有语文课。
3.学习方法要重复习
所谓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巩固。语文学习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即基础知识,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爱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需要反复,为了避免或减少遗忘,准确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复习。这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它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一个准备阶段。当然,对复习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应有区别,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传统教育虽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些方法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我国培养的一批批优异学生,在国际社会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立足之地,在相当程度上应归咎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和飞速变革的时代格格不入的观念与模式的陈旧上。因此,对传统教育应仔细审视,有所继承,但也应有所创新。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偏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沿性,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文曾指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解法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使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为基本要求的教学方法。它不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它只关注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把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交流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了讲堂。因此要突破它,注重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讨,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主动猎取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倡导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
听、说、读、写在语文学科中,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它既是总体培养目标,也是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教学目的,四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我们要确立这种认识,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培养能力的准备。根据学习母语的规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应加大其听读的训练强度,并适时地与听读结合进行说和写的练习,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语文的自学能力,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乃至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增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既要指导其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又要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以指导,即从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入手去指导,使中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要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着眼,如从创设学习环境入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5.构建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校教学系统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应把学生引领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使其受到社会与大自然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持续发展,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实践的机会,构建“大语文观”。
恩格斯有句名言:“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不合理的。”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变迁的必然规律,告诫我们在善于继承的同时,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重视观念更新。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继承的东西,但也应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扬弃,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杜江伟,教师,现居河北武安。
一.对传统教育的继承
如前所述,传统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今天借鉴的优秀理念。“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这一课程性质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同时,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应体现出学科的独特性,笔者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应该有所继承。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根据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等能力的需要,加强双基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语言行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技能,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怎样复杂,作为母语教学,学生首先要获得语言规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反映语文规律的一系列规则,并且可以经过学习去认识它,掌握它。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紧扣基础知识,就能使他们掌握规律,获得要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语文学习过程仍要重视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这些古训可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读是根本,既要默读,又要朗读。读既是一个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接受正确思想和艺术熏陶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地读,才能生出疑来,引起思考,才能不断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接受教育,提高语文水平。现在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读的少,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图书室图书较少,且不会向学生开放。如果再不让学生读好课本,那他们的语文水平怎能提高。读是基础,是语文学习的首要环节,没有读就没有语文课。
3.学习方法要重复习
所谓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巩固。语文学习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即基础知识,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爱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需要反复,为了避免或减少遗忘,准确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复习。这不仅能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它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一个准备阶段。当然,对复习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应有区别,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传统教育虽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些方法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我国培养的一批批优异学生,在国际社会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立足之地,在相当程度上应归咎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和飞速变革的时代格格不入的观念与模式的陈旧上。因此,对传统教育应仔细审视,有所继承,但也应有所创新。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偏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沿性,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文曾指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讲解法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使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为基本要求的教学方法。它不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它只关注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把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交流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了讲堂。因此要突破它,注重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讨,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主动猎取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倡导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
听、说、读、写在语文学科中,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它既是总体培养目标,也是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教学目的,四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我们要确立这种认识,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培养能力的准备。根据学习母语的规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应加大其听读的训练强度,并适时地与听读结合进行说和写的练习,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语文的自学能力,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乃至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增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既要指导其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又要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以指导,即从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入手去指导,使中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要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着眼,如从创设学习环境入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5.构建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故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校教学系统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应把学生引领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使其受到社会与大自然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持续发展,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实践的机会,构建“大语文观”。
恩格斯有句名言:“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不合理的。”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变迁的必然规律,告诫我们在善于继承的同时,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重视观念更新。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继承的东西,但也应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扬弃,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杜江伟,教师,现居河北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