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德铜炉是华夏文明之精粹。作为制作器,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无物可代,以至西方将宣炉文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遗憾的是,至今无公认的“真宣”标型器传世。我们所见所藏者,多为仿器,之所以越仿越多,皆因人们喜爱之缘故。以流通量大、价值高企、精品难求和著述问世为标尺考量,自宣炉诞生迄今,历史上已出现过五次收藏高潮。宣德三年后的第一次高潮
以宣德炉监造官吴邦佐为首的宣德炉铸造工程参与者,“私铸”了第一批仿宣德炉,致使宣炉文化向民间扩展。
吴邦佐仿炉刻“琴书侣”铭款,透露出丰富的信息:吴邦佐乃读书之人,“琴”为文房首艺,“书”为文人根本,以“琴”“书”为“侣”,当为文人境界之义也;宣德炉工程督造官所制之炉有落款,“真宣”必然有款;宣炉新生,官家制器必然稀少,然仿者亦当更少,故首次仿宣炉应当比真宣数量更少,宣德炉督造者的仿器,当与真宣相差无几,差别只可能是铜料比“真宣”逊色。
明中晚期的仿宣炉高潮
明中晚期,专制桎梏有了松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以正德为界,其前社会风俗崇尚俭朴淳厚,贵贱有等,其后,风尚颓靡,僭越违式,出现追求艳丽、慕尚新异的奢侈风潮。在这一前提下,又一波仿宣热潮将宣炉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在大量宣炉专著出现,私家铸炉成为风尚和宣炉从宫廷走人民间,应用于日常的敬神礼佛活动等。
宣德炉诞生后,朝廷官府承袭制造,推测其时真宣应在朝廷有传承,故官家的仿宣当为近宣,无论是铜质精炼,还是加工工艺,都力求真宣的形神,因此,这一时期的铜炉亦为精品,如时下多见明正德、崇祯款和玉堂清玩款的宣炉多为精品。
民间作坊也呈规模地仿造宣炉。之所以有此现象,是具备了现实条件。明中叶后,中国铜矿开采逐渐扩大,云南、江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开矿冶铜日趋发展,铜材供应较明早期为多。商业流通发达,保障了铜材的运输。同时,有数本文人著作问世,宣炉认知、藏玩均俱相当高度,如文震亨《长物志》、冒襄《宣炉歌注》等。达官显宦和文人雅士对宣炉的追求,致使民间作坊私铸成为可能。此类仿宣,量亦有限,不乏精品。
清早中期(多至道光早期)的仿宣炉第三次高潮
结束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清王朝迎来了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在此背景下,宣炉文化也获得了发展。
官造与名家仿宣炉,在传承中有创新,且数量巨大。当代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收藏的“大清顺治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之冲天耳炉、“大清康熙年施氏精造”马槽炉、“大清乾隆年制”蚰龙耳炉、“道光丁未秋定行有恒堂造”冲耳炉四件铜炉,当为清早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官器与私铸铜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官造宣炉和私仿名堂款炉之一斑,且多为精品。
私铸铜炉成为行业。王世襄先生以上四炉,一为官作,三为私制,均为传承有绪之精品好炉。目前,市面上能见到或藏家人囊者,多为此期铸造之铜炉。精品尚有多家知名堂号仿制,普通作坊为满足大众需要,所制铜炉,必然更多。
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争相订制私款仿宣炉,作为“文房首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宦、文人自然对文房用具、陈设曰趋讲究,唯美主义在达到极致,宣炉作为文房重器,越来越精美,所制炉型,款识更多。
经久耐用、皮色凝重漂亮的铜炉逐渐取代瓷炉,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其时,宫观寺院和百姓宗祠,多开始使用铜炉。从现存实物看,此类铜炉多为粗糙之器,无甚收藏价值。
晚清至民国初年是宣炉文化的第四次高潮
道光以降,在西方坚船利炮胁迫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了资本主义体系。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共和取代帝制,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商品流通较为便畅,新闻文化事业发达,加之逊位清室管理疏漏和筹措费用,致使宫廷文物大量流人民间,各类古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为社会深入挖掘。以赵汝珍《古玩指南》刊行为标志,晚清兴盛的古董行业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宣炉文化亦再创高峰。
其时,在北京琉璃厂一带,宣德炉流量空前,不次当今潘家园。这些宣炉,以新仿为主,低仿为主,精品极少。至今,民国精仿宣炉,尚无肯定。倒是老炉翻新为精者多见,如明清好炉重新剥款(即挖去原炉普通款字,另补贴新私款者),亦有完整老炉去其皮色。重新点金或鎏金者,使低档炉变为高档炉,亦有好炉精铜者,被砍齿,疑质金者成为残炉……
可以说,民国初期,文人与市场对宣炉文化价值做了深入挖掘,且达到相当水平,创造了一两宣炉一块银元的高价值。在毁损不少好炉之同时,亦保存了大量精品,如李卿丈、王世襄等藏炉。
20世纪末至今的第五次高潮
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再度兴起。上世纪90年代,文物拍卖开拓了收藏投资的新路径。在新的交易形式下,价格不断推高,因而,好炉也不断现身。
20世纪末至今的宣炉文化热潮有别于以往,是以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世襄先生收藏之21件宣炉拍卖为滥觞。始于2003年11月中国嘉德专场拍卖之后。王世襄先生收藏的这21座宣炉由一位藏家收入囊中,两件铜炉各以166.1万元成交,创宣炉交易史上的新纪录。自此,人们再次认识到宣炉之美、之珍。于是乎,海内外竞相寻宝,以致宣炉价格日升,文房素雅好炉由几千元涨至几十万元,趋利的仿制者急增,以致但凡有古物之商家,皆有铜炉。仿制之炉,良莠不齐,下品居多,而乏见的精品几可乱真,如北京、苏州、安徽、福州、山西、成都等地均有上佳之品问世,且价格不菲。
王世襄先生庋藏著作陆续出版,将宣炉文化推向新高度。此前,中国台湾于1996~2月出版两部宣炉收藏著作,一为杨炳祯先生之《金玉青烟》,一为陈庆鸿先生之《大明宣德炉总论》,此两部书问世,当为此潮之先驱。2000年,洪三雄先生之《双清藏炉》问世,以上三书,均为台湾藏家之藏品著作。
王世襄先生藏炉拍出后,宣炉陷入徘徊期。2007年北京保利推出沪上姜子祥先生之21座宣炉专拍,但成交价格逊于王世襄先生藏炉。更至2009年,宣炉之潮进入高峰期,其证有六。一为仿炉遍地开花,大凡经营古董者,必有宣炉。二为寻购者日增,且均向精品问鼎,普通藏者更趋之若鹜。三为所有拍卖场次,宣炉精品均高价拍出,2009年较2007年涨若干,且市场成交亦翻几倍。四为好炉难求。五为新玩者、藏者、藏家进场。六为有新著论问世。刘锡荣《钟鼎茗香》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确定为“填补宣炉空白”立项出版。书中总结了前人之文论,开创了当代文人用古典文化鉴赏文物之新模式。把弘扬古典文化与宣炉鉴赏结合起来,是一本图文并茂,极具专业之宣炉工具书,且第一次以科学理念与方法,从材料上对宣炉断代。
宣炉诞生六百年以来,历经五次高潮,一潮高于一潮。可见,宣炉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之中,已确立其独具之收藏地位。且此影响将更大、更远,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必将与其同时代之艺术品并驾齐驱,或将超越。
遗憾的是,至今无公认的“真宣”标型器传世。我们所见所藏者,多为仿器,之所以越仿越多,皆因人们喜爱之缘故。以流通量大、价值高企、精品难求和著述问世为标尺考量,自宣炉诞生迄今,历史上已出现过五次收藏高潮。宣德三年后的第一次高潮
以宣德炉监造官吴邦佐为首的宣德炉铸造工程参与者,“私铸”了第一批仿宣德炉,致使宣炉文化向民间扩展。
吴邦佐仿炉刻“琴书侣”铭款,透露出丰富的信息:吴邦佐乃读书之人,“琴”为文房首艺,“书”为文人根本,以“琴”“书”为“侣”,当为文人境界之义也;宣德炉工程督造官所制之炉有落款,“真宣”必然有款;宣炉新生,官家制器必然稀少,然仿者亦当更少,故首次仿宣炉应当比真宣数量更少,宣德炉督造者的仿器,当与真宣相差无几,差别只可能是铜料比“真宣”逊色。
明中晚期的仿宣炉高潮
明中晚期,专制桎梏有了松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以正德为界,其前社会风俗崇尚俭朴淳厚,贵贱有等,其后,风尚颓靡,僭越违式,出现追求艳丽、慕尚新异的奢侈风潮。在这一前提下,又一波仿宣热潮将宣炉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在大量宣炉专著出现,私家铸炉成为风尚和宣炉从宫廷走人民间,应用于日常的敬神礼佛活动等。
宣德炉诞生后,朝廷官府承袭制造,推测其时真宣应在朝廷有传承,故官家的仿宣当为近宣,无论是铜质精炼,还是加工工艺,都力求真宣的形神,因此,这一时期的铜炉亦为精品,如时下多见明正德、崇祯款和玉堂清玩款的宣炉多为精品。
民间作坊也呈规模地仿造宣炉。之所以有此现象,是具备了现实条件。明中叶后,中国铜矿开采逐渐扩大,云南、江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开矿冶铜日趋发展,铜材供应较明早期为多。商业流通发达,保障了铜材的运输。同时,有数本文人著作问世,宣炉认知、藏玩均俱相当高度,如文震亨《长物志》、冒襄《宣炉歌注》等。达官显宦和文人雅士对宣炉的追求,致使民间作坊私铸成为可能。此类仿宣,量亦有限,不乏精品。
清早中期(多至道光早期)的仿宣炉第三次高潮
结束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清王朝迎来了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在此背景下,宣炉文化也获得了发展。
官造与名家仿宣炉,在传承中有创新,且数量巨大。当代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收藏的“大清顺治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之冲天耳炉、“大清康熙年施氏精造”马槽炉、“大清乾隆年制”蚰龙耳炉、“道光丁未秋定行有恒堂造”冲耳炉四件铜炉,当为清早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官器与私铸铜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官造宣炉和私仿名堂款炉之一斑,且多为精品。
私铸铜炉成为行业。王世襄先生以上四炉,一为官作,三为私制,均为传承有绪之精品好炉。目前,市面上能见到或藏家人囊者,多为此期铸造之铜炉。精品尚有多家知名堂号仿制,普通作坊为满足大众需要,所制铜炉,必然更多。
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争相订制私款仿宣炉,作为“文房首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宦、文人自然对文房用具、陈设曰趋讲究,唯美主义在达到极致,宣炉作为文房重器,越来越精美,所制炉型,款识更多。
经久耐用、皮色凝重漂亮的铜炉逐渐取代瓷炉,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其时,宫观寺院和百姓宗祠,多开始使用铜炉。从现存实物看,此类铜炉多为粗糙之器,无甚收藏价值。
晚清至民国初年是宣炉文化的第四次高潮
道光以降,在西方坚船利炮胁迫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了资本主义体系。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共和取代帝制,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商品流通较为便畅,新闻文化事业发达,加之逊位清室管理疏漏和筹措费用,致使宫廷文物大量流人民间,各类古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为社会深入挖掘。以赵汝珍《古玩指南》刊行为标志,晚清兴盛的古董行业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宣炉文化亦再创高峰。
其时,在北京琉璃厂一带,宣德炉流量空前,不次当今潘家园。这些宣炉,以新仿为主,低仿为主,精品极少。至今,民国精仿宣炉,尚无肯定。倒是老炉翻新为精者多见,如明清好炉重新剥款(即挖去原炉普通款字,另补贴新私款者),亦有完整老炉去其皮色。重新点金或鎏金者,使低档炉变为高档炉,亦有好炉精铜者,被砍齿,疑质金者成为残炉……
可以说,民国初期,文人与市场对宣炉文化价值做了深入挖掘,且达到相当水平,创造了一两宣炉一块银元的高价值。在毁损不少好炉之同时,亦保存了大量精品,如李卿丈、王世襄等藏炉。
20世纪末至今的第五次高潮
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再度兴起。上世纪90年代,文物拍卖开拓了收藏投资的新路径。在新的交易形式下,价格不断推高,因而,好炉也不断现身。
20世纪末至今的宣炉文化热潮有别于以往,是以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世襄先生收藏之21件宣炉拍卖为滥觞。始于2003年11月中国嘉德专场拍卖之后。王世襄先生收藏的这21座宣炉由一位藏家收入囊中,两件铜炉各以166.1万元成交,创宣炉交易史上的新纪录。自此,人们再次认识到宣炉之美、之珍。于是乎,海内外竞相寻宝,以致宣炉价格日升,文房素雅好炉由几千元涨至几十万元,趋利的仿制者急增,以致但凡有古物之商家,皆有铜炉。仿制之炉,良莠不齐,下品居多,而乏见的精品几可乱真,如北京、苏州、安徽、福州、山西、成都等地均有上佳之品问世,且价格不菲。
王世襄先生庋藏著作陆续出版,将宣炉文化推向新高度。此前,中国台湾于1996~2月出版两部宣炉收藏著作,一为杨炳祯先生之《金玉青烟》,一为陈庆鸿先生之《大明宣德炉总论》,此两部书问世,当为此潮之先驱。2000年,洪三雄先生之《双清藏炉》问世,以上三书,均为台湾藏家之藏品著作。
王世襄先生藏炉拍出后,宣炉陷入徘徊期。2007年北京保利推出沪上姜子祥先生之21座宣炉专拍,但成交价格逊于王世襄先生藏炉。更至2009年,宣炉之潮进入高峰期,其证有六。一为仿炉遍地开花,大凡经营古董者,必有宣炉。二为寻购者日增,且均向精品问鼎,普通藏者更趋之若鹜。三为所有拍卖场次,宣炉精品均高价拍出,2009年较2007年涨若干,且市场成交亦翻几倍。四为好炉难求。五为新玩者、藏者、藏家进场。六为有新著论问世。刘锡荣《钟鼎茗香》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确定为“填补宣炉空白”立项出版。书中总结了前人之文论,开创了当代文人用古典文化鉴赏文物之新模式。把弘扬古典文化与宣炉鉴赏结合起来,是一本图文并茂,极具专业之宣炉工具书,且第一次以科学理念与方法,从材料上对宣炉断代。
宣炉诞生六百年以来,历经五次高潮,一潮高于一潮。可见,宣炉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之中,已确立其独具之收藏地位。且此影响将更大、更远,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必将与其同时代之艺术品并驾齐驱,或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