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原祁《仿子久山水》作于康熙庚辰(1700年)四月,时年59岁。与王原祁其他传世作品不同,《仿子久山水》为其绫本水墨山水,这在王原祁作品中甚为少见。
在清初四王中,王原祁是非常讲究绘画笔墨的一位,喜用干墨重笔作皴擦,自称笔端有金刚杵。所谓金刚杵,原本是指古代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来佛教拿它作法器,并且成了佛教密宗的象征。王原祁称其笔端有金刚杵,是借金刚杵的威力对绘画用笔的一种比喻,他主张绘画笔墨在不生不熟之间,即所谓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画家除了手头要有过硬的功夫以外,还要借助媒材比如纸张绢索来呈现,所以王原祁绘画非常讲究纸张绢素的选择。王原祁很少用生纸作画,也不喜用熟纸,他喜欢用别人不常用的半生半熟的镜面笺,这种纸既能吸墨又不会晕及笔触,适合反复皴染,为其得心应手。王原祁于纸张绢素十分敏感,有时得一张好纸他会兴奋。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王原祁为几翁先生所绘《仿大痴山水图轴》,就是某日他忽得一纸来了兴致,于是以大痴笔法绘成山水,并且自觉“兴会颇合”才“敢以请正”于几翁先生。其实几翁先生为求此画已经“有年”,王原祁迟迟没有命笔就是因为未得佳纸,这其中虽然有推诿的成分(当年他画名大,地位又高,求画者多至让他应接不暇),但是于纸张绢素的讲究是十分明显的。不过有时他也不计较用纸,比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某日,他酒后兴起,在簏中拾一废纸,经揉薄后同样以大痴笔法作山水一轴。却因为。纸涩拒笔”,所画不尽如意。“纸涩拒笔”是因为纸经搓揉后产生滞笔从而导致墨韵不畅,由此可知那是一张生纸。王原祁体察细微,并且善于将细微的体会以形象的比喻和脍炙人口的文句记于画上,那句“未得大痴脚汗气”的著名谑语即于此幅所题。这幅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而在绢上作画有类熟纸,板绫则有类半生半熟的宣纸。但是板绫与宣纸毕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不同是所用原料和工艺的不同从而导致两者肌理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纸宜皴擦。绫宜渲染,王原祁喜用干墨重笔作皴擦,自然半生半熟的宣纸更适宜于他,这大概是他不常用绫本作画、尤其不见他早年用绫本作画的原因。其实并不只王原祁,在他那个时代文人画家们普遍都不在绫本或者绢本上作画。在绫本E作书画盛行于明术的万历崇祯年间,当年董其昌就是一位擅长以砑光后的白绫作书画的大家,王铎、傅山等更是藉绫本留下了大量传吐世书法精品。但是到了清代书画家们普遍都是在纸本上作书画了。王原祁以板绫为“瑶老年道翁”作山水,一方面表达了他对“瑶老年道翁”的敬意,毕竟板绫比宣纸价格要贵,另一方面在板绫上作山水同样让他笔端的“金刚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显示了他的笔墨功夫。我们不妨仍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那幅《仿大痴山水图轴》作比较,两幅作品作于同一年,前后相隔仪数月,所不同者上博本为纸本,而画面呈现除构图的差异外,两幅作品笔法气息完全一致,但是墨韵有所不同。上博本皴擦以干墨重笔,气象浑沦,此幅绫本则显得湿润,呈“华滋”之象。简言之,是涩与润之间的差别。这是物理使然,冈材质不同而不同。
一位画家在不同质地的媒材一上作画,体现了画家对媒材适应的能力。而画家本身对于媒材的使用有其阶段性,很少有画家一辈子用纸不起变化的,这有助于我们对一幅作品进行鉴赏考察。当然《仿子久山水》不存在创作年代的判断问题,款上已经署明,它是王原祁59岁时的作品。59岁时的王原祁刚刚渊人詹事府任右舂坊中允,不久他奉命鉴定内府书画。他的绘画正是那个时候进入了全盛时期。与之对应的是他在绘画媒材上的变化,王原祁有一部分作品是绘在明朝的宣德纸上,当年杨仁恺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推断他的宣德纸得自清宫内府,这不无道理。其实王原祁存世的绢本、绫本作品也多作于他人宫以后,得此优越同样与他受到康熙的重视。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无关系。这是此幅《仿子久山水》作于绫本上的原因,也是在鉴赏王原祁作品时不可不察的。
顺便再谈谈这幅作品的装裱。《仿子久山水》右下角钤有三方收藏印,分别为蔺陵、清群籍鉴赏,郁蔺堂珍赏,但是我们没有查到三方收藏印的出处。这幅画后来的收藏者是兰州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赵俪生教授,赵教授教学之余酷爱书画收藏,所藏既富且精。然而一场“文革”他的大多数藏品被抄,如今一些藏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重要收藏。2007年西泠秋拍那本金农、罗聘的《动物花卉合册》即出自赵俪生所藏。赵俪生珍爱书画,一般不对所藏书画重作装裱,而是尽量保持本来面貌;也不对所藏书画钤印题跋,他知画、惜画,但是低调。这与那些并不懂画,却动辄大字作跋的人违然有别。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画上钤印的查不到出处,没有留名的却让人给记住了,个中道理朴素,但是耐人寻味。此画裱工考究,民国手织耿绢挖裱,连史纸复背既薄又挺,圈档平匀无绉,垂地自然。并以上好织锦镶牙条,牙条上宽下窄,合乎规矩。天杆签条上写有“戊午四月购于津门”——据赵俪生后人介绍,这是赵俪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购藏此画时已有旧签,由此我们知道签条是赵俪生之前的某位收藏家所题。而从此画为民国手织耿绢挖裱这一特征来推测,题签的“戊午四月”应该是1918年。《仿子久山水》问世已300多年,品相却如此完好,是因为那些留名和不留名的收藏者对这幅作品的呵护与珍惜,这是值得欣喜的。山水无言,艺术当传之永远!
在清初四王中,王原祁是非常讲究绘画笔墨的一位,喜用干墨重笔作皴擦,自称笔端有金刚杵。所谓金刚杵,原本是指古代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来佛教拿它作法器,并且成了佛教密宗的象征。王原祁称其笔端有金刚杵,是借金刚杵的威力对绘画用笔的一种比喻,他主张绘画笔墨在不生不熟之间,即所谓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画家除了手头要有过硬的功夫以外,还要借助媒材比如纸张绢索来呈现,所以王原祁绘画非常讲究纸张绢素的选择。王原祁很少用生纸作画,也不喜用熟纸,他喜欢用别人不常用的半生半熟的镜面笺,这种纸既能吸墨又不会晕及笔触,适合反复皴染,为其得心应手。王原祁于纸张绢素十分敏感,有时得一张好纸他会兴奋。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王原祁为几翁先生所绘《仿大痴山水图轴》,就是某日他忽得一纸来了兴致,于是以大痴笔法绘成山水,并且自觉“兴会颇合”才“敢以请正”于几翁先生。其实几翁先生为求此画已经“有年”,王原祁迟迟没有命笔就是因为未得佳纸,这其中虽然有推诿的成分(当年他画名大,地位又高,求画者多至让他应接不暇),但是于纸张绢素的讲究是十分明显的。不过有时他也不计较用纸,比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某日,他酒后兴起,在簏中拾一废纸,经揉薄后同样以大痴笔法作山水一轴。却因为。纸涩拒笔”,所画不尽如意。“纸涩拒笔”是因为纸经搓揉后产生滞笔从而导致墨韵不畅,由此可知那是一张生纸。王原祁体察细微,并且善于将细微的体会以形象的比喻和脍炙人口的文句记于画上,那句“未得大痴脚汗气”的著名谑语即于此幅所题。这幅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而在绢上作画有类熟纸,板绫则有类半生半熟的宣纸。但是板绫与宣纸毕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不同是所用原料和工艺的不同从而导致两者肌理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纸宜皴擦。绫宜渲染,王原祁喜用干墨重笔作皴擦,自然半生半熟的宣纸更适宜于他,这大概是他不常用绫本作画、尤其不见他早年用绫本作画的原因。其实并不只王原祁,在他那个时代文人画家们普遍都不在绫本或者绢本上作画。在绫本E作书画盛行于明术的万历崇祯年间,当年董其昌就是一位擅长以砑光后的白绫作书画的大家,王铎、傅山等更是藉绫本留下了大量传吐世书法精品。但是到了清代书画家们普遍都是在纸本上作书画了。王原祁以板绫为“瑶老年道翁”作山水,一方面表达了他对“瑶老年道翁”的敬意,毕竟板绫比宣纸价格要贵,另一方面在板绫上作山水同样让他笔端的“金刚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显示了他的笔墨功夫。我们不妨仍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那幅《仿大痴山水图轴》作比较,两幅作品作于同一年,前后相隔仪数月,所不同者上博本为纸本,而画面呈现除构图的差异外,两幅作品笔法气息完全一致,但是墨韵有所不同。上博本皴擦以干墨重笔,气象浑沦,此幅绫本则显得湿润,呈“华滋”之象。简言之,是涩与润之间的差别。这是物理使然,冈材质不同而不同。
一位画家在不同质地的媒材一上作画,体现了画家对媒材适应的能力。而画家本身对于媒材的使用有其阶段性,很少有画家一辈子用纸不起变化的,这有助于我们对一幅作品进行鉴赏考察。当然《仿子久山水》不存在创作年代的判断问题,款上已经署明,它是王原祁59岁时的作品。59岁时的王原祁刚刚渊人詹事府任右舂坊中允,不久他奉命鉴定内府书画。他的绘画正是那个时候进入了全盛时期。与之对应的是他在绘画媒材上的变化,王原祁有一部分作品是绘在明朝的宣德纸上,当年杨仁恺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推断他的宣德纸得自清宫内府,这不无道理。其实王原祁存世的绢本、绫本作品也多作于他人宫以后,得此优越同样与他受到康熙的重视。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无关系。这是此幅《仿子久山水》作于绫本上的原因,也是在鉴赏王原祁作品时不可不察的。
顺便再谈谈这幅作品的装裱。《仿子久山水》右下角钤有三方收藏印,分别为蔺陵、清群籍鉴赏,郁蔺堂珍赏,但是我们没有查到三方收藏印的出处。这幅画后来的收藏者是兰州大学历史系著名学者赵俪生教授,赵教授教学之余酷爱书画收藏,所藏既富且精。然而一场“文革”他的大多数藏品被抄,如今一些藏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重要收藏。2007年西泠秋拍那本金农、罗聘的《动物花卉合册》即出自赵俪生所藏。赵俪生珍爱书画,一般不对所藏书画重作装裱,而是尽量保持本来面貌;也不对所藏书画钤印题跋,他知画、惜画,但是低调。这与那些并不懂画,却动辄大字作跋的人违然有别。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画上钤印的查不到出处,没有留名的却让人给记住了,个中道理朴素,但是耐人寻味。此画裱工考究,民国手织耿绢挖裱,连史纸复背既薄又挺,圈档平匀无绉,垂地自然。并以上好织锦镶牙条,牙条上宽下窄,合乎规矩。天杆签条上写有“戊午四月购于津门”——据赵俪生后人介绍,这是赵俪生上世纪五十年代购藏此画时已有旧签,由此我们知道签条是赵俪生之前的某位收藏家所题。而从此画为民国手织耿绢挖裱这一特征来推测,题签的“戊午四月”应该是1918年。《仿子久山水》问世已300多年,品相却如此完好,是因为那些留名和不留名的收藏者对这幅作品的呵护与珍惜,这是值得欣喜的。山水无言,艺术当传之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