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千里路云和月”。关山飞渡,载驰载驱,总算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库尔勒。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页,铺满了岁月风霜,展现着沧桑变幻,俯仰之间,已成陈迹。而这里,却似乎停下了时代的步伐,甚至连自然面貌也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若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你就会觉察到,这原来是一场误会。作为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间曾有过千余年繁华兴盛的岁月。如果这条古道,也像人一样存留着记忆,那么,它绝不会忘记——这里,奔驰过出使西域的张骞的车骑和勇探“虎穴”的班超的鞍马;飞扬过和亲乌孙的细君、解忧两公主的车尘;闪现过策杖孤征、西天取经求法的唐僧玄奘的身影;也回响过无数中西商旅满载着财货的驼铃……直到今天,这一幅幅雄奇的《瀚海行旅图》,一阵阵悲壮的马嘶和苍凉的军乐,还仿佛闪现在眼前,回旋在耳际。
库尔勒地处南疆古丝路上,位于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维吾尔语的“塔克拉玛干”,有“进去出不来”的寓意。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沙漠中有个神秘的去处:“七座连城”。那里人烟密集,市井繁华,楼宇栉比,绿树葱茏,四围有清澈的流水,肥沃的田园;不知哪一年,突然刮起了一场连续七七四十九天的黑风,田园淹没,庐舍为墟,水流干涸,人烟灭绝,遍地堆起了沙丘砾石。可是,每到夜静更深时刻,还能听到人喊马嘶、鸡鸣犬吠之声。
我曾向当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问询:“这‘七座连城’的遗址离库尔勒城有多远?可曾有人考察过?”答复是:大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谁也说不清楚这个城池的所在。后来我才知道,在距今2100年到2500年间,这一带,像楼兰古国那样的城市至少有20座,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古城池全都淹没在流沙瀚海之中。
而今,茫茫瀚海中已经矗立起一座座远非昔日城池所相比拟的繁华城市,库尔勒便是其中的一座。
“库尔勒”为维吾尔语,意为“眺望”。那么,它要眺望什么呢?维吾尔族是一个富于理想与诗性智慧的民族,尽管此间直到清末还只是一个荒凉沉寂、交通闭塞的沙漠小城,但那些老一代的先民却不甘落后,充满憧憬,他们眺望前方,眺望未来的锦绣前程,眺望古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发展。
著名的铁门关雄踞于库尔勒市北8公里的库鲁克塔格山中。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中道,就从这里沿孔雀河进入一条岸壁如削的幽深峡谷,成为南北疆交通的一处天险,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条通道,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设关始于晋代,以其雄关险固,遂以“铁门”名之。
铁门关是库尔勒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公元前60年,控制天山以北的日逐王先贤掸率领其部属数万骑归顺西汉王朝,促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西域从此列入汉朝版图,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整个西域。清乾隆年间,维吾尔族伯克托克托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被叛匪杀害,献出宝贵生命。在沙俄、英帝走狗阿古柏统治时期,库尔勒人民积极支持左宗棠的大军西征,为清军报信、当向导,还有的直接随军打仗。军粮匮乏,维吾尔族人民主动提供阿古柏窖藏粮谷场所,以济军粮之急需。抗日战争爆发后,库尔勒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成立反帝会,捐钱献物,全力支援爱国抗日活动。
自20世纪60年代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于铁门关下将孔雀河拦腰截断,筑起巨型水坝,兴建库尔勒水电站。河水以60米落差,飞流直下,推动巨型涡轮发电机组,使千里南疆光明四放。
登上高高的拦河坝,只见高峡平湖碧波潋滟,浪花轻轻地吻着崖岸。开阔处,屋舍错落,恬静地袅起缕缕炊烟。云鳞在碧空中织成斑驳的图案。历史上有“天下最后一关”之盛誉的千载塞外边关,幸逢佳时、佳地、佳境,迅速崛起为沙漠绿洲深处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我总觉得,库尔勒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这里地处西陲,群山环阻,可是,2000年来却成为中亚与华夏的陆上交通纽带,有过“驿骑如星流”“使者相望于道”的商旅繁兴的岁月;这里并不具备文化发达的土壤,可是,它却是中西优秀文化传流交汇,充满亦真亦幻神话传说的地方。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洪潮的涌起,库尔勒更一变而为最具发展活力与后劲的现代产业之都。
其实,这一切都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分不开。
在紧邻库尔勒不远的地方,就是我国著名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这里到处盛开着美丽的马兰花。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博斯腾湖畔,秘密创建了马兰基地。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开始为外人所知。
几十年来,马兰基地成功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行列。
背依巍巍红山岭的“马兰烈士陵园”,是一座特别的军阵。这里有将军、有士兵,有的还无名无姓。他们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核试验事业,包括肉体,包括灵魂,包括子孙。
虽然核试验早已停止,但千万双眼睛仍会向中国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仰望。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那里的人们!让我们把马兰精神叫得更加响亮,让我们把马兰的故事传颂到地老天荒……
古丝绸之路的短暂逗留,还谈不上有多少深知邃解。但匆匆一瞥,已经留下了铁铸刀刻般的印象,日后思量,足以向往无穷。
(责任编辑:王锦慧)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页,铺满了岁月风霜,展现着沧桑变幻,俯仰之间,已成陈迹。而这里,却似乎停下了时代的步伐,甚至连自然面貌也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若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你就会觉察到,这原来是一场误会。作为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间曾有过千余年繁华兴盛的岁月。如果这条古道,也像人一样存留着记忆,那么,它绝不会忘记——这里,奔驰过出使西域的张骞的车骑和勇探“虎穴”的班超的鞍马;飞扬过和亲乌孙的细君、解忧两公主的车尘;闪现过策杖孤征、西天取经求法的唐僧玄奘的身影;也回响过无数中西商旅满载着财货的驼铃……直到今天,这一幅幅雄奇的《瀚海行旅图》,一阵阵悲壮的马嘶和苍凉的军乐,还仿佛闪现在眼前,回旋在耳际。
库尔勒地处南疆古丝路上,位于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维吾尔语的“塔克拉玛干”,有“进去出不来”的寓意。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沙漠中有个神秘的去处:“七座连城”。那里人烟密集,市井繁华,楼宇栉比,绿树葱茏,四围有清澈的流水,肥沃的田园;不知哪一年,突然刮起了一场连续七七四十九天的黑风,田园淹没,庐舍为墟,水流干涸,人烟灭绝,遍地堆起了沙丘砾石。可是,每到夜静更深时刻,还能听到人喊马嘶、鸡鸣犬吠之声。
我曾向当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问询:“这‘七座连城’的遗址离库尔勒城有多远?可曾有人考察过?”答复是:大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谁也说不清楚这个城池的所在。后来我才知道,在距今2100年到2500年间,这一带,像楼兰古国那样的城市至少有20座,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古城池全都淹没在流沙瀚海之中。
而今,茫茫瀚海中已经矗立起一座座远非昔日城池所相比拟的繁华城市,库尔勒便是其中的一座。
“库尔勒”为维吾尔语,意为“眺望”。那么,它要眺望什么呢?维吾尔族是一个富于理想与诗性智慧的民族,尽管此间直到清末还只是一个荒凉沉寂、交通闭塞的沙漠小城,但那些老一代的先民却不甘落后,充满憧憬,他们眺望前方,眺望未来的锦绣前程,眺望古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发展。
著名的铁门关雄踞于库尔勒市北8公里的库鲁克塔格山中。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中道,就从这里沿孔雀河进入一条岸壁如削的幽深峡谷,成为南北疆交通的一处天险,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条通道,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设关始于晋代,以其雄关险固,遂以“铁门”名之。
铁门关是库尔勒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公元前60年,控制天山以北的日逐王先贤掸率领其部属数万骑归顺西汉王朝,促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西域从此列入汉朝版图,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整个西域。清乾隆年间,维吾尔族伯克托克托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被叛匪杀害,献出宝贵生命。在沙俄、英帝走狗阿古柏统治时期,库尔勒人民积极支持左宗棠的大军西征,为清军报信、当向导,还有的直接随军打仗。军粮匮乏,维吾尔族人民主动提供阿古柏窖藏粮谷场所,以济军粮之急需。抗日战争爆发后,库尔勒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成立反帝会,捐钱献物,全力支援爱国抗日活动。
自20世纪60年代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于铁门关下将孔雀河拦腰截断,筑起巨型水坝,兴建库尔勒水电站。河水以60米落差,飞流直下,推动巨型涡轮发电机组,使千里南疆光明四放。
登上高高的拦河坝,只见高峡平湖碧波潋滟,浪花轻轻地吻着崖岸。开阔处,屋舍错落,恬静地袅起缕缕炊烟。云鳞在碧空中织成斑驳的图案。历史上有“天下最后一关”之盛誉的千载塞外边关,幸逢佳时、佳地、佳境,迅速崛起为沙漠绿洲深处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我总觉得,库尔勒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这里地处西陲,群山环阻,可是,2000年来却成为中亚与华夏的陆上交通纽带,有过“驿骑如星流”“使者相望于道”的商旅繁兴的岁月;这里并不具备文化发达的土壤,可是,它却是中西优秀文化传流交汇,充满亦真亦幻神话传说的地方。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洪潮的涌起,库尔勒更一变而为最具发展活力与后劲的现代产业之都。
其实,这一切都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分不开。
在紧邻库尔勒不远的地方,就是我国著名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这里到处盛开着美丽的马兰花。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博斯腾湖畔,秘密创建了马兰基地。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开始为外人所知。
几十年来,马兰基地成功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行列。
背依巍巍红山岭的“马兰烈士陵园”,是一座特别的军阵。这里有将军、有士兵,有的还无名无姓。他们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核试验事业,包括肉体,包括灵魂,包括子孙。
虽然核试验早已停止,但千万双眼睛仍会向中国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仰望。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那里的人们!让我们把马兰精神叫得更加响亮,让我们把马兰的故事传颂到地老天荒……
古丝绸之路的短暂逗留,还谈不上有多少深知邃解。但匆匆一瞥,已经留下了铁铸刀刻般的印象,日后思量,足以向往无穷。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