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夏粮交出的喜人成绩单,再一次践行河南“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再加一道“放心锁”。
“十一连增”,河南粮食增产活力从何而来?政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进步功不可没。尤其是近两年来,河南省着力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优化,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新动力: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推动“新四化”,要靠改革创新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最终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得到红利、收到实惠。
麦收前夕,主抓粮食生产的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到各地调研,他多次指出,小麦不仅是全省人民的主要口粮,麦收收入占全省农民收入近30%,也是全省大部分农民收入的基础来源。小麦丰歉事关农民生活保障,事关农民收入增加,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今年夏收期间,记者在周口市采访,首个在太康县注册家庭农场的毛庄镇农民李海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他家种植小麦1500亩,因为是与西瓜进行套种,折算后约1200亩。总产130多万斤,平均单产1100斤左右。
“返青时遭遇50多天连续干旱,快扬花时又是近一个月的干旱,中间还遇到一场‘倒春寒’。”李海洋说,为避免减产,每块地最少浇三遍水。“有的人家只浇一遍水,收成才几百斤,我的地浇三遍水最高能打1300斤,一亩地多收入三四百元。”
种粮食能挣钱,调动了部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像李海洋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在河南已经很普遍。他们在得到可观效益的同时,也成为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生力军”。
新活力:专业农民积极性高
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其核心内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见成效——2013年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用一份份高产的成绩单,回应了社会对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
息县种粮大户张德流转了村子里的400多亩地。张德计算过,如果连片种植,再把基础设施和土壤肥力搞好,他有信心把水稻亩产增加到1600斤、小麦达到1000斤,这样比单户种植产量高多了,效益会非常可观。
武陟县农民侯小明告诉记者,年初小麦返青拔节期,正是农民采购农资的好时候,县里以专业合作社牵头、社员参与、集体组团的方式“抱团”采购农资,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购买农资的成本,比农户“单打独斗”少花不少钱。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激发了愿意在家乡创业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13年,河南夏粮成绩单,也与国家相关部委数据相互佐证。据农业部统计,如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经转向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他们种了全国1/10多的地,产出了1/5多的粮食。
新潜力:社会服务空间更大
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诸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以及将来不断涌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需要土地流转政策、农业科技、贷款融资、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张德建议,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无论是直接补贴还是税收优惠,一定要和经营主体直接对接,这样才能真正让种植户得到实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家庭农场变成经营主体,需要一定的现代经营管理手段,金融服务就是其中急需的一项。张德说,因为土地是流转的,无法在银行进行抵押,他只能靠自己每年的盈利滚动发展,根本无力搞一些利润较高的经营项目。土地流转期限短,也导致部分种粮大户对土地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大规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
太康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李玉亭说,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催生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活力。政策、科技、融资、保险等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应该说还有很大空间。
647.04亿斤,夏粮产量再创新高,一方面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为实现全年粮食“十连丰”奠定了良好基础。眼下,河南省上下正在积极行动,抓住关键农时,强化指导服务,狠抓措施落实,全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迎接我们的,将是又一个丰收年!
“十一连增”,河南粮食增产活力从何而来?政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进步功不可没。尤其是近两年来,河南省着力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优化,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新动力: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推动“新四化”,要靠改革创新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最终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得到红利、收到实惠。
麦收前夕,主抓粮食生产的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到各地调研,他多次指出,小麦不仅是全省人民的主要口粮,麦收收入占全省农民收入近30%,也是全省大部分农民收入的基础来源。小麦丰歉事关农民生活保障,事关农民收入增加,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今年夏收期间,记者在周口市采访,首个在太康县注册家庭农场的毛庄镇农民李海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他家种植小麦1500亩,因为是与西瓜进行套种,折算后约1200亩。总产130多万斤,平均单产1100斤左右。
“返青时遭遇50多天连续干旱,快扬花时又是近一个月的干旱,中间还遇到一场‘倒春寒’。”李海洋说,为避免减产,每块地最少浇三遍水。“有的人家只浇一遍水,收成才几百斤,我的地浇三遍水最高能打1300斤,一亩地多收入三四百元。”
种粮食能挣钱,调动了部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像李海洋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在河南已经很普遍。他们在得到可观效益的同时,也成为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生力军”。
新活力:专业农民积极性高
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其核心内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见成效——2013年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用一份份高产的成绩单,回应了社会对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
息县种粮大户张德流转了村子里的400多亩地。张德计算过,如果连片种植,再把基础设施和土壤肥力搞好,他有信心把水稻亩产增加到1600斤、小麦达到1000斤,这样比单户种植产量高多了,效益会非常可观。
武陟县农民侯小明告诉记者,年初小麦返青拔节期,正是农民采购农资的好时候,县里以专业合作社牵头、社员参与、集体组团的方式“抱团”采购农资,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购买农资的成本,比农户“单打独斗”少花不少钱。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激发了愿意在家乡创业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13年,河南夏粮成绩单,也与国家相关部委数据相互佐证。据农业部统计,如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经转向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他们种了全国1/10多的地,产出了1/5多的粮食。
新潜力:社会服务空间更大
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诸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以及将来不断涌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需要土地流转政策、农业科技、贷款融资、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张德建议,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无论是直接补贴还是税收优惠,一定要和经营主体直接对接,这样才能真正让种植户得到实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家庭农场变成经营主体,需要一定的现代经营管理手段,金融服务就是其中急需的一项。张德说,因为土地是流转的,无法在银行进行抵押,他只能靠自己每年的盈利滚动发展,根本无力搞一些利润较高的经营项目。土地流转期限短,也导致部分种粮大户对土地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大规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
太康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李玉亭说,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催生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活力。政策、科技、融资、保险等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应该说还有很大空间。
647.04亿斤,夏粮产量再创新高,一方面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为实现全年粮食“十连丰”奠定了良好基础。眼下,河南省上下正在积极行动,抓住关键农时,强化指导服务,狠抓措施落实,全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迎接我们的,将是又一个丰收年!